理论教育 产业融合升级:促进发展致富

产业融合升级:促进发展致富

时间:2023-05-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南部县产业发展巩固脱贫特点在于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发挥益贫效益,坚持提升原有高效益项目持续发力,确保脱贫户再上致富新台阶,并进一步实现乡村振兴。南部县产业发展整体滞后,通过脱贫攻坚的这股春风,南部县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南部县以传统主导产业为重点,实行“工业强县”工程,构建龙头企业支出带动、中小企业竞争发展的格局。

产业融合升级:促进发展致富

贫困群体要实现高质量脱贫,巩固脱贫成效的根基在产业,重点在于增收。实现贫困户的稳定脱贫,特别是促进有劳动能力的人口持续稳定脱贫,离不开产业扶贫的深入推进。南部县产业发展巩固脱贫特点在于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发挥益贫效益,坚持提升原有高效益项目持续发力,确保脱贫户再上致富新台阶,并进一步实现乡村振兴。一是坚持在脱贫攻坚中好的做法,继续坚持“以奖代补、多建多补、少建少补、不建不补”原则,扩面实施“四小工程”,提高贫困户自我增收能力,促进“滚雪球”式发展。二是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因地制宜”优化“五方联盟”利益联结机制,完善“三园共建”带贫脱贫机制,探索“股份合作”产业发展模式,加强产业的后续管护和效益评估,将产业扶贫成效纳入目标考核、离任审计和责任倒查。三是推动就业意愿、就业技能与就业岗位精准对接,建成工业园区扶贫车间,搭建驻外商会平台,开展对口招聘,转移贫困劳动力。推进东西部扶贫协作,招引温州洞头区企业入驻南部县,推动致富能人回乡创业,带动、培育本土新型职业农民,拓宽就业创业渠道。

1.农业产业巩固

南部县在2017年脱贫后,继续巩固脱贫成果,壮大产业发展。到2018年底,南部县新建或改造特色产业基地20万亩,建设现代农业产业融合示范园区3个,年出栏猪110万头、牛5万头、羊30万只、小家禽1100万只;新建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3个;培育省级生猪标准化示范场1个,改(扩)建水产养殖基地5个,申报“三品一标”农产品5个,新培育省级示范社5个,省级示范场10个;培育农业科技示范户600户,建设科技示范基地5个,培育新型职业农民300人。

脱贫攻坚阶段打基础,巩固脱贫阶段创品牌。南部县根据其县内水质优、生态好、土壤净等自然优势,大力推广标准化生产,把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应放在突出位置,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打造南部有机鱼、南部有机水果等品牌农产品,积极开展“三品一标”认证。2018年申报“三品一标”农产品5个,形成以“一江五湖”为标志的亲水品牌。依托“蜀优优”“农村淘宝”等电商平台,提升农产品电子商务销售额。以“政府搭台、市场运作”的模式,组织龙头企业、专合组织、行业协会,以参加西博会、农博会和各类产品展销会为平台,多渠道宣传推介南部农产品,扩大其品牌影响力。大力支持示范基地乡镇的村社干部、业主大户到外地市场考察、了解市场信息,招引经销商,拓展销售渠道,学习先进经验做法,通过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的方式,辐射带动群众多元化持续增收。

推行土地流转改革,探索集体经济新模式。2017年脱贫后,南部县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引导农民进行土地流转,完善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介组织,提高良地的整体效益,解决好土地纠纷。做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及开展规范化指导与服务工作,建立县、片区、乡镇、村四级农业社会化服务中心,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建立小麦机耕、机播、病虫综合防治、机收等社会化服务综合示范区5万亩。通过探索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实现路径,建立符合市场经济集体经济运行新制度、新模式,实现农民权益最大化,“六权”落地一体化,股权监管信息化,运营管理市场化。

巩固脱贫再发展,探索农业人才激励新制度。通过探索农业科技人员创新创业新模式,打破身份、地域两种限制,为农业科技人员“松绑”,鼓励在职农业科技人员以兼职兼薪等方式,从事技术研发、产品开发、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等创新转化活动以及创办、领办、联办农业科技经济实体。强化政策扶持,为农业科技人员“壮胆”,做到“四个优先”,即:创新产业优先规划,创办领办项目优先立项,重大科技创新项目优先投入,农业科技项目基础设施优先配套。探索农业科技人员以科技成果作价入股办法,明确股权收益和薪金报酬归个人所有。严格监督、奖惩两项管理,为农业科技人员“加责”,由主管部门和项目所在单位负责从严动态监管,从硬考核奖惩,确保农业科技人员放得出、管得住、用得好。深化与高等院校联系,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2018年,培育农业科技示范户600户,建设科技示范基地5个,培育新型职业农民300人。

2.工业产业巩固

以城乡融合、三产融合发展为契机,发展工业反哺农村经济。南部县产业发展整体滞后,通过脱贫攻坚的这股春风,南部县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于产业基础还比较差,通过探索巩固脱贫的产业新模式,南部县推行了三大产业基地建设模式。一是引导农民群众建基地,构建“龙头企业+原料基地”的主导产业发展模式;二是鼓励专合组织建基地,鼓励有技术、懂经营、会管理的城乡各类人才主动对接农业产业和龙头企业,组建一批新的蚕桑、速生林、果药、生猪等农民专业合作社,构建“龙头企业+专合组织+原料基地”的发展模式;三是支持龙头企业建基地,在农民群众、专合组织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基地的同时,支持和鼓励一批涉农企业,直接与农民群众和专合组织、村组对接,独资或合资建设速生林、蚕桑、水果、花生等原料基地。

脱贫后着力产业供给侧改革。推动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和创新。南部县以传统主导产业为重点,实行“工业强县”工程,构建龙头企业支出带动、中小企业竞争发展的格局。充分发挥政府资金的支持引导和撬动作用,扶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以农产品加工企业为龙头,发展蚕桑、中草药、速生林等种植基地;鼓励精加工项目技改扩能,引导企业创新发展,加大“以企带村”扶贫衔接力度,解决贫困村农产品种植、销售问题。大力支持中小微企业培育发展。扶持中小微企业向规模以上企业发展,引导致富能人、外出务工返乡人员和在外成功企业家及知名人士在家乡创办企业,带动贫困村农村发展和农民致富。针对创业者、产业团队和企业需求,通过外聘导师、高级管理人才等进行专项培训,为中小企业提供服务。

3.科技扶贫巩固

巩固脱贫成果阶段,继续投入资金,重点扶持产业科技发展。2018年投入科技扶贫专项资金150万元,其中:省级财政投入150万元。科技扶贫示范基地项目,升钟湖有机脆桃产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项目资金100万元。科技扶贫面上项目,柑橘新品种及其配套技术集成示范项目资金26万元,科技扶贫平台建设类项目,南部县科技扶贫在线平台优化提升与运行维护项目资金30万元。

整告各级各类科技资源,通过平台建设,协同实现“专家帮扶、产业示范、成果转化、科普培训、信息服务”五大功能,为南部县贫困村提供实时、及时、高效科技服务,解决沟通渠道不畅、专家短缺、资源整合不力的问题,提供专家服务、技术供给、产业信息、供销对接四大服务,促进贫困村产业发展,帮助贫困户脱贫奔小康。在原有科技扶贫体系建设的基础上,新增52个村级科技扶贫驿站、1个专家大院、2个产业技术服务中心、2个科技扶贫示范基地,辐射带动周边贫困村,形成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圆满实现贫困村退出、贫困户脱贫。

专栏:打造人才队伍,南部县这么干[1]

为着力打造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近两年来,南部县通过实施招贤工程、实施回引工程、培育工程、传承工程,打造乡村人才队伍。

实施招贤工程,打造支农专家队伍。南部县聘请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专家团队,对满福坝、升钟湖、八尔湖等示范区进行高标准规划设计。聘请法律顾问团、法律服务团,与县内法律工作者常态化开展送法律下乡活动。聘请四川农业大学、西华师范大学、省农科院等5支农业专家团队驻村,开展产业规划、农技推广、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等。(www.daowen.com)

实施回引工程,打造致富能人队伍。通过招商引资,全县引进亿元以上农业项目5个,吸引返乡务工人员创建家庭农场1180个,带动种养殖大户2800户。

实施培育工程,打造乡土人才队伍。依托产业基地、农民夜校、电商中心等平台,力争到2021年,每村培养50名农村使用技术人员、20名职业经理人、10名电商销售人才。

实施传承工程,打造能工巧匠队伍。通过“专业培训”“拜师授徒”“技艺传承”等方式,培养一批傩戏、花灯、皮影、剪纸等“非遗”文化传承人,一批民俗工艺、民俗产品、民俗建筑等“土匠人”。

4.旅游产业巩固

在2017年脱贫之后着力打造“亲水南部”,旨在建设一系列文化旅游产业项目,将南部县打造成为一座集旅游度假、文化体验、宜居宜业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生态新城。南部县旅游产业扶贫主要是以巩固省级旅游扶贫示范区创建成果为基础,开展旅游扶贫创建工作,创建A级景区、特色乡镇、精品村寨、乡村特色业态等,推动贫困乡镇、村旅游服务配套设施改善、乡村环境美化、乡村旅游产业规模和效益进一步提升,带动贫困群众就业增收。

实施旅游产业带动工程。按照“景区带动型、乡村旅游型、旅游商品型”三种模式,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开展乡村旅游振兴战略,发挥旅游景区对邻近贫困地区交通沿线贫困村的辐射带动作用,带动周边贫困村集体经济发展和贫困群众创业就业。

实施旅游新业态新产品培育工程。开展旅游新业态品牌创建,创建乡村旅游特色业态经营点;培育旅游商品品牌,依托乡村旅游发展带动农副土特产品销售,加强农副土特产品的旅游化、品牌化包装,挖掘旅游扶贫重点村特色乡土文化、民俗风情,围绕状元文化、红色文化、宗教文化打造文化旅游品牌。

完善旅游公共服务建设工程。完善旅游扶贫重点村道路、步游道、停车场、厕所、供水供电、标识标牌、休憩设施、应急救援、游客信息服务等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设施,继续深入推进“厕所革命”向乡村延伸,开展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1+4”工程,即“乡村旅游管理机构+旅游咨询中心(游客中心)、旅游厕所、停车场、旅游标识标牌”,提升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改善贫困地区旅游业发展基础条件,增强贫困地区发展后劲。

实施旅游人才引进和培养工程。通过加强乡村旅游扶贫人才培训,创新乡村旅游人才培养方式,开展乡村旅游经营户、乡村旅游带头人、能工巧匠传承人、乡村旅游创客四类人才和乡村旅游导游、乡土文化讲解等各类实用人才培训,依靠人才支持和智力投入促进乡村旅游发展,面向旅游扶贫重点村的驻村工作组第一书记等人员举办一期乡村旅游培训班。采取集中统一和到村到户送教上门两种培训方式,分批培训700名乡村旅游经营及从业人员,深入旅游扶贫重点村开展帮扶培训和创业指导。

5.生态扶贫巩固

生态建设扶贫专项以改善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为出发点,紧紧围绕实施林业工程带动脱贫一批、发展林产业脱贫一批、实施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实施生态护林员带动一批、其他创新模式扶持一批的“五个一批”思路,扎实推进林业生态扶贫工作。

巩固脱贫阶段,强调绿色发展,强化资金投入。2018年,生态建设扶贫专项计划投资4433.82万元。其中,行业投入中央资金4083.72万元,省级资金350.1万元。天然林保护工程,落实中央投资1177.68万元,其中,国有林管护中央投资42万元,集体公益林管护中央投资835.68万元,天保工程二期公益林建设项目中央投资300万元。退耕还林工程,落实中央投资2656.04万元,其中,2018年新一轮退耕还林中央投资1431万元,2014年度新一轮退耕还林兑现中央投资348万元,完善巩固前一轮退耕还林中央投资877.04万元。生态护林员方面,落实中央投资250万元。现代林业产业建设项目,落实省级投入350.1万元。

以保障贫困群体持续增收为目标。坚持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和生态和生态保护人员工资收入助推脱贫。通过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将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按规定足额兑现给相关农户。让一批有管护能力的贫困人员就地转为森林生态保护人员,保障其管护工资收入。坚持营造林项目补贴资金和退耕还林补助资金助推贫困户持续增收。营造林项目资金补贴重点向贫困乡村贫困群众倾斜,保证“想造则造、宜造尽造”,让贫困农户从中得到相应的营造林项目资金补贴或劳动薪金。利用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及补助资金兑现工作,分5年3次足额兑现1200元/亩的补贴资金。坚持森林资源资产入股帮助增收。结合“三变”(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改革,深化集体林权气度改革,鼓励林权流转和林权抵押贷款,让贫困农户稳定、持续、长期得到股金收益。

创新生态产业建设模式,促进经济增长,贫困户持续增收。培育绿色富民产业助推扶贫。南部县制定了“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原则,发展以核桃、花椒、油牡丹等为主的特色优势林果产业。依托南部县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储备林基地、造林补贴、森林抚育、现代林业产业等项目,发展“林木+林旅+林下”绿色立体循环经济,同时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实施林菌、林药等林下种植业和林下养鸡养蜂等林下养殖业,加大林地空间利用力度,发展立体林业。以“森林食品、特色林药、经济果林、林下养殖、木材加工”为重点,加大造林专业合作社培育力度。支持培育林业企业、林业合作社、林业大户和家庭林场等新型经营主体。每个乡镇成立一个造林专业合作社,让更多贫困群众通过直接参与造林绿化工程获得劳务收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