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五方联盟:让村庄主导当家产业

五方联盟:让村庄主导当家产业

时间:2023-05-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南部县采取该模式,帮助贫困户实现有效投资,增加产业收入。在精准扶贫前,南部县农村存在土地有效利用率低、农业技术落后、产业难销售的问题。进入盛产期后,每亩可得纯利润9000元,贫困户可得纯利润4500元;建立“就业园”;企业优先吸纳有一定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入园务工,帮助不能外出务工的贫困群众在家门口就业,使其在实践中掌握了一技之长。

五方联盟:让村庄主导当家产业

构建长效产业扶贫体系。产业扶贫关键难点是项目可持续性,即避免“运动式”产业发展方式,“运动式”产业扶贫往往以行政命令为动力,忽视了扶贫对象意愿和主动性。南部县产业扶贫特点是以贫困群众为主体,在不断发展中,根据群众意愿,在解决问题中不断完善,这其中政府主要是为贫困村、贫困群众“搭台”。南部县以创建“脱贫奔康产业园”为载体,充分释放党和政府赋予贫困群众的政策红利,尊重市场规律,想方设法在农业产业利益链上做“穷人的加法”,想方设法形成不靠行政命令、不靠慈善行为驱动的长效机制,按照政府主导、群众主体、龙头带动、金融支持、合作社组织的思路,构建“龙头企业+专合组织+致富能人+贫困群众+金融保险”的“五方联盟”合作共赢发展模式。南部县198个贫困村都设立了30万元的产业扶持周转金,金融机构为每一户贫困户授信2万—5万元,让贫困群众摆脱了发展产业“缺资金”的困境。

1.模式之一:“带着授信入伙”

“带着授信入伙”是指为充分发挥金融扶贫支撑作用,通过“信贷跟着穷人走、穷人跟着能人走、能人跟着龙头走、龙头跟着市场走”的方式,让贫困群众加入产业链,龙头企业管营销,致富能人管生产,贫困群众投股金。通过多方合作,为产业发展提供了资金、销售、技术服务。该模式不仅为当地能人提供了创业机会,而且解决了贫困户资金不足的问题,推动产业发展,提高村民收入。比如,封坎庙村23户贫困户利用扶贫小额信贷、产业扶持周转金,与村致富能人、龙头企业广东温氏集团合作,建立脱贫奔康(肉鸡)产业园。建1个养殖棚需要24万元,温氏集团补助5万元,1名致富能人(棚主)投入4万元,6户贫困户(社员)各投入2万元,村合作社投入3万元,棚主与贫困户按股分红,贫困户年均增收超过2万元。

为打破发展僵局,南部县找到了多方共赢的利益链接点:一是龙头企业与贫困户双赢,在过去,由于企业担心贫困群众能力有限,只愿和富人、能人合作,现在由企业提供鸡苗、饲料、药物、技术、回购销售,把生产环节的利润留给贫困户,把生产终端延伸到千家万户,不断扩大养殖规模和市场份额,实现了销售环节的利益最大化。二是致富能人与贫困户双赢,贫困户利用扶贫小额信贷资金,与致富能人合建鸡舍,补齐了致富能人单独投资不足的短板,贫困群众跟着能人干,解决了缺技术、缺劳力、缺经营能力等难题,通过能人把贫困户带入了与龙头企业合作的产业链条。三是金融机构与贫困户双赢,扶贫小额信贷投入了由龙头企业、致富能人引领的长效产业中,因为有固定的股本分红,贫困群众三年后都能还清本金,银行也吃上了“定心丸”。

2.模式之二“带着股金抱团”

“带着股金抱团”是指贫困户把政府贴息贷款、产业发展周转金转化为股金,抱团共建股份制专业合作社,再与龙头企业抱团发展、深度合作,运用合作社这个纽带实现贫困户与贫困户、贫困户与龙头企业紧密捆绑成利益链。通过成立专业合作社,培养农民民主意识、合作意识,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增强农民市场竞争能力。(www.daowen.com)

这种模式有三个特点:一是资本抱团,发挥财政扶贫资金的杠杆作用。二是生产抱团,发挥龙头企业生产管理、技术指导和产品保底回收的作用。三是营销抱团,利用公司营销渠道,与公司合作搭建电商平台,开发适销对路的产品。南部县采取该模式,帮助贫困户实现有效投资,增加产业收入。

3.模式之三“带着土地进园”

“带着土地进园”是指把农村分散零碎、经营效益低的土地以及撂荒地集中起来,流转给龙头企业,统建规模化种植大园区,发挥大园区的规模效应、技术支撑、营销渠道等作用,变土地资源为资本,通过返租的方式建立贫困户的创业园、托管园以及就业园,实现稳定增收。在精准扶贫前,南部县农村存在土地有效利用率低、农业技术落后、产业难销售的问题。该模式将农村土地集中再转租,促进农村土地的有效利用,为贫困户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该模式具体的做法包括:建立“创业园”,组织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每户返租1亩以上的果园,独立自主经营,返租费用按成本每亩2000元,从产业周转资金中予以支持,龙头企业主要负责技术、农资、管理和产品营销服务,在盛产期每户可获得纯利润9000元左右;建立“托管园”,303户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通过产业发展周转金返租1亩果园,交由龙头企业代管,五五分成。进入盛产期后,每亩可得纯利润9000元,贫困户可得纯利润4500元;建立“就业园”;企业优先吸纳有一定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入园务工,帮助不能外出务工的贫困群众在家门口就业,使其在实践中掌握了一技之长。2015年以来,全县已建成脆香甜柚、柑橘食用菌、肉鸡等“脱贫奔康产业园”256个,覆盖所有贫困村,贫困户通过入股分红、土地流转、就地务工等方式深度参与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