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五大措施助力就业扶贫

五大措施助力就业扶贫

时间:2023-05-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16年县内外10家商会、47户企业携手举办“精准扶贫、转移就业”专场招聘会,现场达成意向协议4300余人。截至目前,两地已签订东西扶贫协作结对帮扶协议19份,实现洞头区53个企业与南部198个贫困村结对帮扶,达到贫困村村企帮扶全覆盖。

五大措施助力就业扶贫

1.“三个一”工程,掌握就业技能

南部县以实施助学扶持为抓手,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就业能力。要解决贫困户脱贫问题,最终还是要落实到改善其物质基础条件上来,让贫困户有致富的门路、稳定的增收途径才是根本。南部县帮助有条件的948户贫困户每户培养1名大中专学生;帮助1.1万户无技术的贫困户每户培养1名技术明白人;帮助有劳力的贫困户每户培养1名劳务致富人,这“三个一”工程可以让每一个有条件、有劳力的贫困户提高增收能力,有一技之长,让他们可以在劳动力市场中获得一份相对满意的工作。贫困户在掌握某项技能后再出去工作,既会获得一个学习的机会,又会开阔视野。由于学习效应,贫困户可能会把这项技能掌握得更加熟练,由此带来的经济收益和社会资本收益慢慢积累起来,会增加家庭成员的能力投入,扩大家庭再生产,从而实现稳定脱贫。

2.以技能培训发证,增强议价能力

在针对贫困人口的技能培训中,需考虑的一个问题是,如何让贫困人口具有一定的竞争力,增加贫困户自身技能的“市场含金量”,提高其议价能力。为解决这个问题,南部县积极争取给贫困户的技能再加上一个保险,镀上一层金,更有效地提升贫困户劳动力务工能力,通过建立贫困劳动力数据库,有针对性地开展技能培训和推荐就业,对务工无技术的,定期开设技能培训专班,办理初级或中级职业技能资格证书,推荐就业,增加劳动力的就业议价能力;对培训不合格或没有取得职业技能资格证书的可重新参加免费培训,绝不能打马虎眼,合格后颁发资质证书,保障贫困户的长效就业增收。同时,对他们进行“五免两补助”政策,即免餐饮费、住宿费、生活用品费、资料费和实习工装费,按政策补助培训费和交通费,全力保障他们提升技能。

3.转移就业重培训,合作内外联

在工业化城市化加快推进的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是拓宽农村劳动力收入来源的重要路径。南部县采取分工分业跨区对口劳务合作和县内转移相结合的举措,以“订单式”和“菜单式”劳务输出方式,坚持定岗培训后就业。[2]

南部县就业扶贫主要是解决贫困劳动力因就业能力不足、就业渠道少、就业技能单一老化等造成的贫困劳动力的结构性失业问题。这一模式与以往单纯安排贫困劳动力做没有技术要求的工种不同,“1+1”对口帮扶和“点对点”劳务输出既让贫困户能就业,还注重就业质量和长期可持续就业。

向“外”延伸就业模式。南部县经过与驻外南部商会、本地商(协)会充分对接,建立起了商会帮扶贫困乡镇机制,实行商会内部企业吸收、向其他企业推荐等方式,定期沟通衔接,针对需求定向培训,实现人力资源与就业岗位双向对接,有力促进贫困劳动者就业。2016年县内外10家商会、47户企业携手举办“精准扶贫、转移就业”专场招聘会,现场达成意向协议4300余人。目前,上海、成都、昆明、福建等省市的南部商会已成功帮助贫困劳动者327人实现转移就业;加强与发达地区人力资源部门对接,努力培育发展劳务经纪人,不断深化省外劳务合作,比如厦门市人社局组织带领厦门港务集团公司等18家企业赴南部考察,建立起了两地跨区域劳务输出合作模式。

对“内”拓展就业模式。南部县积极组织本地企业深入乡镇、贫困村开展贫困劳动者专场就业援助招聘,开展送岗位信息“进乡入村”活动36场,20余家本地企业积极参与就业扶贫活动,提供了车工、机修、数控纺织等30余工种近2700个岗位,成功促成就业527人。

专栏:东西部扶贫协作,携手南部脱贫奔康[3]

在东西协作扶贫的过程中,温州市洞头区的人才援助和扶持精准到位,温州市洞头区53家企业与南部198个贫困村结对帮扶,实现贫困村村企帮扶全覆盖,更多的是“走亲”一般频繁、亲密的扶贫协作关系。洞头与南部扶贫协作互动中,两地积极开展干部人才交流,为南部县脱贫攻坚大局储备人才资源,架起了两地深化交流合作的桥梁

此外,针对南部实际,洞头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技术、经验及时反馈给南部,在农产品销售、劳务协作、旅游扶贫、动员社会力量帮扶、教育就业培训等方面深化合作,并不断拓展平台和领域,推动两地实现优势互补、互动发展、互惠共赢。(www.daowen.com)

在两地的精准对接、业务深化合作过程中取得了实质性的成效。洞头南部扶贫协作结对向下延伸到乡镇、村、学校、医院、企业各层次各领域,实现全方位、立体式合作交流,惠及贫困人口3972人。截至目前,两地已签订东西扶贫协作结对帮扶协议19份,实现洞头区53个企业与南部198个贫困村结对帮扶,达到贫困村村企帮扶全覆盖。南部成为洞头职工跨省医疗休养唯一目的地,完成前来南部医疗休养12批次228人;赴南部县开展扶贫志愿服务36人次,动员社会各界捐赠资金达442.8万元。

4.多门路就业对接,广开就业渠道

贫困劳动力的社会资本往往存在自身禀赋资源不足的问题,这直接或间接影响了贫困劳动力对就业资源、信息及社会支持的获取便利程度。贫困劳动力的就业渠道往往单一,采取“一对多”的就业搜索模式,大大降低了就业机会,就业容易出现不稳定。为解决贫困劳动力就业“渠道不宽、岗位不稳、收入不高”问题,该县充分整合资源,创新开发就业机遇,搭建起外出就业、就近就业的“外联内引”就业平台。该县以驻外商会为纽带,在15个南部驻外商会分别成立就业扶贫办公室,通过QQ、微信等方式每周发布一次信息、每月开展一次招聘、每季度举办一次“回乡招募”,实现商会与贫困劳动力间的“直通车”,帮助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2327人。以县内企业为基地,制定县内企业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优惠政策,鼓励设立“就业扶贫车间”“就业扶贫班组”等就业扶贫专岗,实行“空岗月报”制度,在县内的36家企业设立“扶贫车间”28个、“扶贫班组”19个,通过举办送岗下乡、专场招聘等活动,转移贫困劳动力就业1996人。

该县还以产业园区为链条,全面推行“龙头企业+专合组织+贫困劳动力+金融+保险”的“五方联盟”就业扶贫新模式,鼓励贫困户通过扶贫贴息贷款入股产业园,并优先入园就业。截至2017年底,该县已建成脱贫奔康产业园39个,吸纳贫困家庭入股860户、解决贫困劳动力就业1200余人。

专栏:驻内外商会以就业信息对接、菜单式培训力促贫困人口转移就业[4]

伏虎镇张家观村的贫困户张伯华回想起之前送儿子张雪前往厦门务工时的情形,至今都还有些激动。他说:“儿子出去打工了,通过电话了解到他在那边的工作很稳定,一个月工资有三四千嘞,心里很高兴。”在这之前,贫困户张伯华还一直为自己的儿子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而发愁不已。由于张伯华的腿脚不便,就指望着儿子能打工挣钱,改善一家人贫困的生活状况。之前村里消息不灵通,不知道去哪里找工作,儿子只能在周边的乡镇打零工补贴家用,日子过得拮据。村里在得知张雪有外出务工就业的意向后,便通过商会设立的“掌上直通车”平台为他找到了合适的工作岗位。除此之外,在春节前后,镇上还依托商会提供的用工信息和岗位,对接了22个贫困劳动力。

商会提供的不仅是一个长期就业的平台,更是一项稳定就业的保障。南部商会通过开办免费技能培训班,以增强贫困群众的实际操作能力,把“工厂”的生产经营模式搬进学校,突出操作训练,进行挖掘机、装载机、焊工汽车维修等技术培训,合格者发给技能证书。这样一来,贫困劳动力学会了技术,贫困户结业即就业,持证上岗,既实现就业有门路,又实现就业有能力、有保障。

借助驻内外商会平台,以就业培训、劳务输出就业信息对接的方式,为贫困劳动力架起劳务输出的桥梁,拓宽了就业渠道,大大提高了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能力,这也进一步促进了南部县从“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的转变。实际上,这也给全国各地脱贫攻坚工作一个启发,那就是如何利用和鼓励引导非正式组织参与扶贫事业,充分发挥社会各界力量,调动起社会各方资源,形成公众广泛参与扶贫的社会氛围,助推中国扶贫进入新时期。

5.公益岗位促就业,构建增收底线

贫困群体中存在着老年人、残疾人等特困人群,由于生理、年龄等原因,其人力资源的发挥存在一些局限性。通过实施以工代赈的公益岗位解决这部分贫困人群就业,一方面能够让特困人口有收入保障;另一方面以公益岗位形式动员部分村民开展相关农村社区建设、管理和服务工作,能充分调动当地村民积极参与社区事务,发挥出既促进当地乡村善治,又能缓解贫困的双重效应。对无法外出务工的贫困人口,按照每月400元的标准,最长期限不得超过3年来实施补贴;开发孤寡老人和留守儿童看护、社会治安协管、劳动保障协理、乡村道路维护、保洁保绿、环卫及其他公益性岗位;利用“农村淘宝”等电商平台,吸纳上百名贫困劳动力成为“村淘”帮手;鼓励种养大户、农场帮助解决就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