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文化扶贫:扶志气、正风气

文化扶贫:扶志气、正风气

时间:2023-05-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南部县通过基层实地调研,认为在谈及脱贫攻坚期最难、最需要解决的就是农户的不主动、不积极、不愿意脱贫问题。南部县通过基层调研认为,文化扶贫中不能只注重单一完善文化基础设施,需要将贫困户的思想教育、观念教育结合起来。

文化扶贫:扶志气、正风气

文化扶贫跟教育扶贫紧密相关。文化扶贫是指文化和精神层面上给予贫困地区以多种形式的支持,从而提高当地人民文化素质,尽快摆脱贫困。文化扶贫是将扶精神、扶志和扶智三者相结合,其核心在于精神引领贫困地区文化价值,在增强贫困地区文化自信方面发挥精神性作用。文化扶贫能有效提升贫困地区人民的思想文化素质和科学技术水平,改善贫困人口与现代社会不相适应的习俗、心态及价值理念体系,重构其文化价值和思维观念,为持续性、彻底扭转贫困面貌创造条件,是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改变贫困地区经济结构、改善贫困地区人民生活的关键所在。

南部县通过基层实地调研,认为在谈及脱贫攻坚期最难、最需要解决的就是农户的不主动、不积极、不愿意脱贫问题。在这部分贫困群体中,由于贫困文化深深影响着贫困户的思想行为,从贫困户的心理和行为选择综合来看,主要表现在听天由命的人生观、得过且过的幸福观、小农本位的生产观、好逸恶劳的劳动观、只求温饱的消费观、安土重迁的乡土观等,致使其不能产生以通过学习、拓宽视野来改变贫困现状的欲望,其对于文化的需求疲软;再加上南部县在脱贫“摘帽”以前,贫困村并没有实现文化基础设施等载体和文化服务建设活动等全覆盖,农村图书室和广电网建设不足,距离分散居住的贫困户较远,在城乡人口流动性持续加大的背景下,贫困人口就更不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提高文化素质,从而使得农村图书室利用率进一步降低。南部县通过基层调研认为,文化扶贫中不能只注重单一完善文化基础设施,需要将贫困户的思想教育、观念教育结合起来。

因此,打破贫困文化贫困的怪圈,必须从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群众教育两方面入手。南部县以重构完善贫困村的公共文化基础服务建设作为文化扶贫的落脚点,大力实施“文化室到村”工程,为贫困村群众的娱乐活动场所和文化学习的地点空间提供了保障,保证贫困村的文化基本供给,提供文化活动的空间;通过“广电网入户”工程建设,以现代化、信息化的方式解决文化室利用率不高、受众范围局限的问题,建设数字化农村图书馆,将网络、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实现全覆盖,让其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数字化图书服务,以此来真正增加贫困户了解和学习信息及网络相关知识,通过这种便捷、时效和生动立体的现代化信息传播形式拓宽贫困户与外界交流的渠道,开拓贫困户的视野。(www.daowen.com)

南部县创新了文化扶贫方式,发动干部通过与贫困户同吃同住,坐在一条板凳上对群众开展“五大专题教育”与“家规家训家风”群众教育,以春风化雨的形式,持之以恒对贫困地区的群众加强自强、诚信、知耻、好学、求新、务实等中华民族美德教育,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培养南部县贫困地区群众正确的文化价值、经济思维。把文化扶贫本质内涵深入贫困户思想中去,在提供基本公共文化设施条件来提高其科学文化素质的同时,对其进行思想生活教育,激发其对外界信息主动探索学习的欲望,将贫困户的主观能动性与为其创造的客观条件相结合,进而有效地发挥精神文化的内源性作用,让贫困户在其他各项扶贫实施过程中更具有参与性、创造力和活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