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推行“三覆盖”教育扶贫新机制
扩大贫困农村地区贫困学生教育资助覆盖面,提升贫困地区贫困学生人力资本水平,实现贫困地区贫困学生教育发展增速提质。基于教育扶贫全覆盖机制,通过教育使贫困群体逐渐获得自我发展能力,彻底实现贫困人口脱贫并不再返贫,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实现教育与当地经济、文化等方面协同发展。
贫困学生全覆盖。推行“一库一卡一册”管理制度,对贫困学生进行全面覆盖,确保贫困人口教育有保障,从贫困根源上阻断代际贫困陷阱。“一库”是指教育扶贫信息数据库,“一卡”是指教育扶贫政策明白卡,“一册”是指教育扶贫资金管理册,做到帮扶对象精准到人、帮扶政策覆盖到人、帮扶资金“滴灌”到人。
结对关爱全覆盖。从心理维度上对贫困学生进行帮扶,将贫困学生“能上学”提升为“上好学”,提高贫困学生成长质量。让每一个贫困学生有一名任课老师结对关爱,每名教师至少结对帮扶一个建档立卡贫困学生,教师每月对帮扶学生进行2次以上学习辅导、心理辅导,每学期进行3次以上家访。让每一个贫困学生有一个干部结对关爱,帮扶干部每周至少与帮扶学生联系一次,每月至少与贫困家长(监护人)或班主任老师谈一次,每年至少为贫困学生家庭办一次实事。让每一个特困学生有一名爱心人士结对关爱,对享受完所有资助政策后,学习、生活仍有困难的贫困学生,特别是在校高中生和大学生,由18家南部驻外商会和8家县内行业商会为其联系成功人士或爱心乡友,进行“一对一”资助,直至大学毕业。
技能培训全覆盖,提高贫困家庭学生人力资本存量。正规教育和技能培训是构成人力资本的关键要素,以技能培训作为贫困学生的重要补充,让贫困家庭将扶贫政策的外部效应内生化,从而提升贫困家庭生计可持续性。南部县对中学毕业后未进入大中专院校的贫困学生利用中职学校等专业培训机构,开展数控、挖掘机、焊工等技能培训,培训合格再通过南部商会推荐就业;利用产业基地开展柑橘、畜禽、食用菌等实用技术培训,让每一个贫困毕业生都能掌握一门谋生技能。
2.实施“五个精准”教育扶贫工作
基础信息精准。教育扶贫单位、人员与贫困家庭学生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现象,贫困学生接受、理解和运用教育政策帮扶措施也会有偏差,这也是在很多地方扶贫过程中会出现教育扶贫资源配置不当、扶贫措施收效甚小问题的原因之一。南部县通过“千师进万户”活动,深入调研了解掌握对贫困学生的信息,分析每一个贫困学生和所在家庭特定的信息需求,加强帮扶双方进行双向的信息交流,在帮扶过程中不仅关注从帮扶单位到贫困学生、贫困家庭的信息传递情况,还关注贫困学生、贫困家庭对教育帮扶措施的吸收、运用情况,以便及时调整帮扶策略。对此,南部县以“千师进万户”教育扶贫活动为载体,发动干部教师上千人次,走村入户,深入实地调研,以听、查、看、访、议等形式,对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进行逐一核查登记,建立专档,跟踪随访,保证了教育扶贫有的放矢、精准到位。
减免资助精准。将减免资助覆盖人群贯穿贫困家庭的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全过程,在当前的精准扶贫大环境下,贫困家庭在学前和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问题基本解决,但是在中级和高等教育阶段的教育费用会随着受教育层次的提高而有所提高。由于教育层次越高,其教育服务地往往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地区,其中不仅仅是纯教育服务的费用,还包括在受教育地高消费水平下面临昂贵的生存生活成本压力,贫困家庭往往会采取经济人行动选择,减少对孩子的高层次教育投资。针对以上问题,南部县建立了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全覆盖的资助工作机制,把教育资助资源连接到每一个教育层次阶段,为每一个贫困学生创造接受更高教育的机会和条件。对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幼儿实施免保育(教)费,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实施多重资助,将全社会资助优先安排给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对在县内就读的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免除保险费、校服费、教辅资料费。(www.daowen.com)
项目扶持精准。精准聚焦,补齐农村教育基础设施、师资等短板,筹集资金6000多万元,实施了乡镇中心园的标准化建设、薄弱学校改造升级、学校运动场建设、教育装备和“远程教育平台”工程等多个教育建设扶贫项目,改善了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实现教育资源“校校通”“班班通”“人人通”,促进城乡教育均等化。为促进城乡教师交流,建立城区优质学校与农村学校、薄弱学校对口支教、交流轮岗、联合教研等制度,鼓励选派一批城区优质学校骨干教师赴农村学校、薄弱学校开展定期支教活动,帮助农村学校、薄弱学校提升师资水平,帮助其培养一批青年骨干教师、管理人才。选派农村学校校(园)长参加国家和省级高级研修班培训,开展异地挂职培训。进一步落实“国培计划”“省培计划”,大力实施农村教师全员培训,通过开展集中培训、送培下乡、远超培训等方式提高农村学校教师的素质和能力。同时加快推进“三通两平台”建设,拓宽平台资源输送途径,加快应用开发,以计算机、手机、App、电视、IPTV等多媒体手段向边远农村小学输送优质教育资源。
教育服务精准。扎实开展“名师工作室名师送教”“骨干教师送教下乡活动”,将优秀课送到偏远农村学校,将优质的教育服务对接到偏远农村,打通偏远农村学校优质教育服务“最后一公里”。打造建成留守儿童之家10余所,吸收1000余名志愿者与3000余名留守学生、贫困学生结对帮扶,实施教育引导。开展多种志愿服务活动,为上千名留守学生、贫困学生免费开展声乐、篮球、跆拳道、创意美术、象棋、拉丁舞等艺体特长培训,在提供传统教育服务的基础上,针对贫困学生兴趣开展多样化教育服务,注重对贫困学生进行多元化、全面培养,缩小与城市学生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内容差距。
管理督促精准。南部县在教育扶贫方面特别注重相关政策的落实落地,出台了《南部县教育扶贫项目监督检查方案》等督促文件,完善工作机构,明确了工作重点落实工作责任,建立按月暗访督查、月报和月通报等制度,促进了全县教育精准脱贫工作的全面落实。
专栏:南部县与高校合作,教育水平迎来新提升
“校地合作”作为提高地区人力资本、提升地区教育水平、为地区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的发展模式,在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背景下,该模式优化配置教育资源,将教育、研究目标与地区经济发展更紧密地结合起来,促进合作地区的教育水平和人力资本的增速提质,无疑为地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提供了强大的、专业的人才储备和支持。
南部县依托“四川新农村建设学院”,在南部县创建“乡村振兴学院”,与四川高校在乡村干部培训、教师继续教育、党员干部培训、实用技术培训、就业培训等方面进行业务合作。目前,南部县中小学教育资源急缺,大班现象突出,南部人民对多元化的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强烈。通过与基础教育集团合作,在南部县建设优质基础教育学校,为南部学子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并推动南部基础教育水平的整体提升。
其实从上面南部县积极推动校地合作的实践中可以看出,教育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发展基础教育是积累人力资源的关键前提,通过加强与高校在基础教育的合作,改善南部县中小学在优质师资力量、教育服务资源。通过这种“校地”合作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增加南部县的教育供给,改善教育供给结构性不足的问题,同时这也是调整优化教育资源时空配置,充分发挥高校教育在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城乡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过程中的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