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中国新时代扶贫的实践创新,精准脱贫在科学评估贫困对象的贫困现状和各主体扶贫开发能力的基础上,划定脱贫时间节点,设定脱贫目标,在时间、目标、结果的三重约束下,精准识别贫困对象,精准判定致贫原因,精准实施帮扶措施,精准扫除脱贫障碍,实现贫困对象的可持续脱贫。精准扶贫要求扶贫方法(技术手段)要先进、科学、精准,只有采取精准的方法,才能够克服传统扶贫工作中出现的“瞄准偏误、资源浪费、主体不清”等问题,为精准扶贫提供技术支撑。[1]随着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稳步推进和如期完成,扶贫经验的国内交流、知识分享和国际合作力度必然进一步加强。因此,有必要系统性总结、梳理现有扶贫经验和典型模式,凝练出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一系列扶贫案例,从而为国内还未脱贫地区乃至别国所借鉴。
南部县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经验具有较强的典型性。作为百万人口的大县,在脱贫攻坚过程中,南部县全面激发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心,做到了不落下一户一人,创造出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南部经验”。南部县率先完成脱贫摘帽,已经为后续脱贫县提供了经验参考。在国内,全国已有18个省580多个县到南部县学习交流扶贫经验,北至内蒙古、南至海南、东至黑龙江、西至云贵藏,均派出代表到南部县考察学习,并且邀请南部县领导前去作专场报告;在国外有南非、东南亚部分国家组织减贫培训班到南部县作学习交流。南部县脱贫摘帽实践中创造的经验做法,具有很强的指导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南部脱贫经验已被国内外各地扶贫机构借鉴和使用上百次。以南部脱贫经验为基础形成的“南部模式”具有较强的参考和借鉴意义,已经显示出了较为强大的生命力。
一是该模式适用性强。扶贫过程中往往存在着资源需求缺口大的问题,贫困地区通常存在着较多的交通、水利等建设需求,贫困人口通常存在较为明显的慢性贫困,需要长时间、多资源的持续投入,而贫困地区往往又有明显的资金短缺、资源稀缺问题,这就给贫困地区扶贫带来了难以破解的困难。而“南部模式”成本小、限制少,南部县不少扶贫项目采取了政府与市场、社会多主体相结合的做法,充分调动社会各个层面的资源,适用于任何地区、任何地域,适合国内未脱贫地区乃至全球范围内推广借鉴使用。
二是该模式针对性强。精准扶贫过程中必须解决,而又难以解决的就是安全住房、稳定增收、医疗保障等问题。一方面,资源瞄准容易出现偏误,贫困人口的需求不是完全显性的,如何多维识别贫困人口的需求,同时有针对性地制订可行的扶贫方案具有一定难度;另一方面,如何将政策、方案层层落实到位,确保资源传递有效,避免政策执行偏误,特别是破解扶贫“最后一公里”难题,是扶贫过程中必须解决好的问题。南部县重点针对精准扶贫的关键问题,进行创新实践,其中不乏对基础设施建设、贫困人口持续增收、提升脱贫动力等方面的有效探索,特别是在组织机制、扶贫干部队伍建设方面积累的经验,对破解扶贫“最后一公里”难题具有重要参考价值。(www.daowen.com)
三是该模式成效突出,对防范返贫和贫困地区乡村振兴有一定借鉴意义。精准脱贫的核心思想在于强调扶贫和脱贫的可持续性,强调防范返贫和提升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内生脱贫动力。如何促进区域发展与贫困人口脱贫“双轮驱动”,如何将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是目前扶贫需要重视和解决的问题。一方面,“南部模式”对阻断贫困群众代际传递、提升脱贫成效、稳定脱贫、遏制新贫、防止返贫等均有直观实效;另一方面,“南部模式”中巩固脱贫与乡村振兴紧密结合,为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后续发展提供了长效保障,为贫困治理提供了“治本”的参考范本。
【注释】
[1]杨帆、庄天慧:《精准扶贫的理论框架与实践逻辑解析——基于社会发展模型》,《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2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