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南部经验破解五大难题

南部经验破解五大难题

时间:2023-05-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南部经验”的主要特点和意义在于通过强有力的组织机制将精准扶贫思想、精准扶贫政策落到了实处、见到了实效,率先集中力量解决了脱贫攻坚中的五个难题。干部是脱贫攻坚中的决定性因素,是解决扶贫政策、资源难以“落地见效”问题,破解基层扶贫“最后一公里”难题的关键。“五方联盟”解决了“村有当家产业”问题。

南部经验破解五大难题

只有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所体现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才能提高攻坚克难、驾驭脱贫攻坚复杂局面的能力,才能掌握履职尽责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本领,才能坚持战略导向、问题导向、需求导向和做到“六个精准”,确保当期长期“双达标”、精神物质“双脱贫”。“南部经验”的主要特点和意义在于通过强有力的组织机制将精准扶贫思想、精准扶贫政策落到了实处、见到了实效,率先集中力量解决了脱贫攻坚中的五个难题。

1.破解“最后一公里”难题

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甘肃代表团参加审议时强调,脱贫攻坚任务能否完成,关键在人,关键在干部队伍作风。要把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贯穿脱贫攻坚全过程,强化作风建设,确保扶贫工作务实、脱贫过程扎实、脱贫结果真实。要及时纠正脱贫攻坚中反映的干部作风问题,深化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完善和落实抓党建促脱贫制度机制,加强贫困地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

干部是脱贫攻坚中的决定性因素,是解决扶贫政策、资源难以“落地见效”问题,破解基层扶贫“最后一公里”难题的关键。为了把脱贫攻坚抓落实、抓落地,南部县坚持以上率下,任务最重的乡镇,书记、县长亲自挂;问题最多的村,县级干部亲自包;难度最大的户,县级干部亲自帮;同时,创新推进机制,层层紧逼,让广大“一线战斗员”迸发出更大爆发力,把各个层级的干部战斗力发挥得淋漓尽致。具体而言,南部县从转变干部工作作风入手,常态化开展“干群一家亲”活动,以重拾“与群众同坐一条板凳”的作风,带领群众打响了一场脱贫摘帽的全民战役,同时注重改进干部工作方式,变“为民做主”为“让民做主”,全面推行“三议”群众工作法,坚决不办群众不支持的事、群众不愿办的事和群众没有能力办的事,凡涉及村内重大事务(如贫困户识别、贫困户的动态调整、贫困户的精准退出、村内项目的实施、资金的分配等),一律按村“两委”提议、村民代表审议、全体村民决议的“三议”程序决策,自上而下宣传、自下而上决策,干部指导不拍板、群众自己说了算,真正体现村民自治的“让民3做主”。

在基层组织和实施机制上,南部县设计了四项机制,极大地提升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政策在基层的实施效果。一是现场验靶机制。南部县始终聚焦“作战图”,每季度对乡村、部门的扶贫成效进行一次全覆盖“现场验靶”,战绩好的授予“流动红旗”,战绩差的给予“黄牌警告”,连续3次被“黄牌警告”的,乡镇“双组长”和帮扶单位“一把手”一律引咎辞职。凡是得到“黄牌警告”的,由挂联县领导主持召开班子民主生活会,人人剖析原因,从严提醒谈话,以此激发干部为尊严而战、为荣誉而战。二是巡察督导机制。全县共抽调150名纪检干部,组成40个巡察组,全天候进村入户,密集式巡回督察,发现问题,立即交办、限期整改,限期整改时间一到,立即复查复核,发现问题,立即交由县脱贫办轨迹剖析,电视问政、从严追责。三是差评召回机制。凡连续两次被“黄牌警告”的第一书记一律召回,第一次被召回,由单位最优秀的副职替补,第二次被召回,直接由单位“一把手”顶岗。四是悬帽攻坚机制。成立一线考察办公室,坚持在脱贫攻坚一线发现干部、培养干部、考察干部、储备和使用干部。

2.破解持续、稳定增收难题

201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省阜平县考察扶贫开发工作时的讲话中指出,要把党和政府的扶贫开发政策、支持农业农村发展的政策、支持农民增收的政策原原本本传递给乡亲们。2017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赴河北张家口看望慰问基层干部群众时的讲话中指出,要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主线,分类施策,真抓实干,吹糠见米,确保贫困人口如期实现脱贫。要把发展生产扶贫作为主攻方向,努力做到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脱贫门路。

贫困人口自身能力较弱,提高其稳定增收能力是脱贫攻坚的难点。南部县针对贫困人口增收问题,从短期增收和长效增收两个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措施,其中重点通过“三个一”能力培训、发展“四小工程”“五方联盟”建产业园等举措,千方百计让贫困群众的钱袋子鼓起来、腰杆硬起来,实现了“人有一技之长、户有致富门路、村有当家产业”。“三个一”能力培养,包括帮助有条件的每户培养一名以上大中专毕业生、帮助每户培养一名种植养殖技术明白人、帮助具备条件的每户培养1名劳务致富能干人,重在解决“人有一技之长”问题。发展“四小工程”创收,包括发展小庭院、小养殖、小买卖、小作坊等当年投资当年见效的短平快增收项目,解决“户有致富门路”问题。“五方联盟”建园,是探索建立起龙头企业+专合组织+农民群众+金融机构+保险公司“五方联盟”产业发展机制,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合作社领办、贫困户入股、金融贷款支持、保底保险跟进,建立脱贫奔康产业园,贫困户以土地、资金等入股,在保证利润“兜底”的前提下,按股分红、稳定增收。“五方联盟”解决了“村有当家产业”问题。

3.破解因病致贫与返贫难题

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甘肃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脱贫攻坚工作要“尽锐出战、迎难而上,真抓实干、精准施策”。2016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患病是致贫返贫的重要原因。据统计,我国农村贫困人口中患大病的有二百四十万人,患长期慢性病的有九百多万人。要深入实施健康扶贫工程,提高贫困地区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做到精确到户、精准到人、精准到病,通过加强人才培养、对口支援等形式提高当地卫生服务能力,保障贫困人口健康”。

南部县在精准扶贫过程中,特别注重找准致贫原因,标本兼治,治防结合。南部根据全县大病、癌症病人发病率较高,因病致贫特别突出的情况,提出了从医疗保障和生活条件提升健康扶贫成效,化解因病致贫问题的思路。(www.daowen.com)

一方面,强化医疗救助政策,对贫困人口参加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实行财政全额兜底,由县财政按最低档次全额代缴,并在此基础上,“建起了四道医疗防线”,即基本医保防线(降低个人支付和提高慢性病门诊报销比例)、大病医保防线(细化档次,大力度提高贫困户住院医疗费用补贴)、民政救助防线(在以上三道防线报账基础上对个人支付仍然较高的给予民政大病救助)、爱心扶贫基金防线(经过医疗保险、商业保险报销和民政大病救助后,个人负担费用仍超过1万元的,由爱心基金再补偿剩余部分的30%)。通过“四道医疗防线”层层保障了贫困人口医疗福利,有效遏制了因病致贫现象。

另一方面,南部县通过大量实地调查、卫生和医疗检测,发现农户浅层水井水质差,对农户健康有着明显影响,从而决定下大力气把城乡一体全域供水作为治本之策,从水源阻断致病因子。对此,南部县对“集中供水网”“水源保护网”“水质监测网”实行了“三网同建”。在投入上,整合资金,建立“项目资金+财政补助+社会融资+群众自筹”的多元投入机制,实行“三级保障”。在管护上,从上到下建立起“城乡水务有限公司+片区供水服务中心+乡镇供水服务站+村用水户协会+水管员”的五级管护体系,实行“五级联动”。

4.破解脱贫“不满意”难题

2017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指出,扶贫工作必须务实,脱贫过程必须扎实,扶真贫、真扶贫,脱贫结果必须真实,让脱贫成效真正获得群众认可、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决不搞花拳绣腿,决不摆花架子。2018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确保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消除绝对贫困;确保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稳定实现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服务领域主要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

精准扶贫是一项系统、复杂的民生工程,难点在于让贫困地区群众满意,特别是让脱贫人口有实实在在的脱贫获得感,让贫困地区、贫困村和广大群众对扶贫工作有真切的认同。“两不愁三保障”是对精准扶贫的核心要求,也是贫困人口对扶贫工作感受最真切的几个方面,关系到贫困人口的切实生活,“两不愁三保障”做不好,群众满意度自然难以提高。

南部县在精准扶贫过程中,特别注重调查贫困人口的真实需求、意见和想法,项目前期多倾听群众的声音,从而实现了广大群众对脱贫的认可。在扶贫项目设计和实施中比较突出的是南部县住房建设问题。住房安全是脱贫退出的底线,是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难中之难,如何做到既解决贫困户的住房安全问题,又让非贫困户不眼红、认可满意,更是难上加难。为做到“非常满意”,南部县组织了六个调研组,分别对建房户(含危房改造户)、非贫困户、乡镇干部、村干部、帮扶干部和行业扶贫部门六个层面进行走访调研,听取汇报并就集中反映的问题梳理汇总,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措施和机制,再征求意见,反反复复,上上下下,全县上下形成了四大共识,划定“户均补贴不超过6万元”“户均自筹不超过1万元”两条底线,采取统规自建、统规联建、统规统建三种方式,定制四套户型,明确“超面积20%不补助、自筹资金超100%不补助、旧房不拆除不补助、工期超规定6个月不补助”。在工作中实施了“四书一报告”程序,即建房户必须提交建房申请书、建房承诺书,签订安全责任书,出具乡村告知书,出具工程验收报告,从而实现变“要我建”为“我要建”。在易地搬迁的同时,南部县按照“五改三建”[改危、改水、改厨、改厕、改圈和建园(小庭院)、建场(小养殖场)、建路(入户路)]的标准同步推进了危旧房改造,切实做到生活设施与生产功能配套,安居措施和致富产业同步。

5.破解内生动力激发难题

201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省阜平县考察扶贫开发工作时指出贫困地区发展要靠内生动力,如果凭空救济出一个新村,简单改变村容村貌,内在活力不行,劳动力不能回流,没有经济上的持续来源,这个地方下一步发展还是有问题。一个地方必须有产业,有劳动力,内外结合才能发展。2017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太原主持召开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时指出:区域发展必须围绕精准扶贫发力;加大各方帮扶力度;加大内生动力培育力度。

脱贫内生动力是扶贫最难解决的问题,群众的内生动力就是“主人翁”的意识、“能脱贫”的共识、“该脱贫”的信心、“想脱贫”的干劲。南部县委把激发群众内生动力作为思想的“杠杆”,让群众自己做主、让群众主动参与、让群众自愿脱贫,激起全县群众由“要我脱贫奔康”到“我要脱贫奔康”的豪情。

在激发群众内生动力方面,南部县倡导“勤劳、奋进、包容、感恩”,深入开展“五大专题教育”,开展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四好”星级示范户评选和“四好村”创建,通过公开授牌、专项奖励,调动了群众脱贫的积极性。同时,对“四好村”和“四好户”,优先支持发展长效产业和到户“四小工程”,群众抢着干加油干,实现了“滚雪球”式发展。依托农民夜校,常态化开展感恩教育、法纪教育、习惯教育、风气教育和脱贫光荣的自尊教育等“五大专题教育”,进一步明确“户要干净、村要整洁、人要勤劳、心要感恩”的导向,让“勤劳致富光荣、懒惰致贫可耻”观念厚植人心。同时,注重先进典型示范,树立脱贫标兵,引领群众增强愿脱贫、敢脱贫的动力,坚持把选树典型的过程作为宣传党的扶贫政策的过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