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脱贫摘帽的困难和挑战:南部县的经验分享

脱贫摘帽的困难和挑战:南部县的经验分享

时间:2023-05-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作为脱贫摘帽“第一梯队”,要在精准扶贫经验不足、脱贫时间较为紧凑的情况下实现脱贫达标,面临重重困难。具体而言,南部县脱贫摘帽曾经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如下:贫困“面宽量大程度深”,区域性贫困与结构性贫困突出。南部县的贫困“面宽量大”,而且随着脱贫攻坚的深入推进,剩存的贫困人口都是贫困程度深的“硬骨头”,脱贫难度更大。

脱贫摘帽的困难和挑战:南部县的经验分享

南部县是四川36个“国贫县”之一,是1986年进入第一轮“国贫县”名单的“资深”贫困县,也是2016年四川省明确“摘帽”的两个国家级贫困县之一。2014年南部县有贫困村198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2390户102059人,贫困发生率9.6%。从地域分布看,南部县的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嘉陵江以东、西河沿线和升钟湖库区“三大片区”。其中,嘉陵江以东7703户27318人,占26.8%;西河沿线14920户44646人,占43.7%;升钟湖库区9767户30095人,占29.5%。从致贫原因分布来看,致贫原因涉及因病、因残、因学、缺技术、缺资金、缺劳力等13种类型,其中因病致贫占比最大,高达56.19%,其次是缺技术、缺资金,分别占14.96%和14.51%。

南部县脱贫基础较为薄弱,虽然在区域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贫困人口发展能力不足,贫困程度较深。作为脱贫摘帽“第一梯队”,要在精准扶贫经验不足、脱贫时间较为紧凑的情况下实现脱贫达标,面临重重困难。具体而言,南部县脱贫摘帽曾经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如下:

贫困“面宽量大程度深”,区域性贫困与结构性贫困突出。南部县的贫困“面宽量大”,而且随着脱贫攻坚的深入推进,剩存的贫困人口都是贫困程度深的“硬骨头”,脱贫难度更大。南部县地处秦巴山区南麓,以深丘深谷、低山窄谷地形为主,农业生产环境恶劣,加之交通闭塞,群众观念落后,超过50%的农村地区仍徘徊在“猪粮安天下”的传统农业层面,蚕桑、水果等特色产业因水利等基础设施落后、农户科技水平不高、管理投入不到位等因素,增收效果大打折扣。外出务工仍是当前大多数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在贫困村内,距离公路沿线较近的贫困村发展相对较好,局部集中性贫困问题得到基本缓解,但余下的贫困人口居住更为偏远,分布更为零散,结构性、个体性贫困交织,尤其是嘉陵江以东革命老区连片贫困地区在交通、水利、安居、人居环境、文化建设等方面明显滞后于全县平均水平,区域性贫困与结构性贫困问题突出。

致贫返贫原因多重叠加,多维致贫与多元返贫并存。南部县扶贫对象的致贫原因主要包括因病致贫占56.19%、缺技术致贫占14.96%、缺资金致贫占14.51%、缺劳力致贫占1.82%、因学致贫占0.72%、因残致贫占7.93%、因交通条件落后致贫占0.86%、其他原因致贫占3.01%。致贫因素相互交织、多维叠加,增加了贫困人口的致贫概率。重大疾病、重大灾害、缺少资金、缺少技术等是造成南部县农村贫困的重要原因,物质贫困和能力贫困并存。由于南部县贫困地区大多处于交通闭塞、深山峡谷的丘陵地带,山体滑坡旱灾水灾易发,自然灾害频发,贫困人口因灾返贫风险大;在贫困乡村,传统农业的种植模式占比较大,农业增收的渠道有限,现代农业的普及程度还有待大幅提高,稳定脱贫的基础仍然薄弱,已脱贫人口的抗风险能力依然较脆弱,无法实现稳定脱贫,因病、因灾、因学返贫现象较为突出。(www.daowen.com)

贫困人口发展制约因素多,特殊贫困与临界贫困交织。南部县贫困村和大部分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远离国道、省道主干线与城镇中心等边缘区域,多山少地、交通不便、水资源匮乏、信息封闭、地质条件恶劣、植被生态脆弱,常年自然灾害频发,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滞后,贫困人口发展制约因素多。另外,“插花式”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致贫因素多元且复杂,特殊贫困问题突出;已脱贫人口发展不稳定,相对贫困问题明显,返贫风险大,政策综合需求高。

“精准发力”尚难到位,资源整合与机制创新乏力。精准扶贫初期,历经数月的“精准识别”扶贫对象工作,南部县对全县的扶贫对象进行了全方位的精准识别,并建立和完善了系统数据和县域数据库。但扶持政策措施的精准性、有效性需要进一步增强,主要表现在个别乡镇的扶持政策的分类施策力度还不够深入,在扶贫工程、产业发展等方面,规划不精准、实施不精细,存在“眉毛胡子一把抓”、盲目跟进的现象;扶贫资金和社会力量的整合力度还不够充分,统筹兼顾做得还不够好,个别贫困村和贫困户“等靠要”思想不同程度存在,扶贫先扶志任重道远。这些问题的存在,都对南部县大力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带来新的考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