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部县辖73个乡镇(街道)1039个行政村,县人民政府驻地南部蜀北街道办事处。县域内有户籍总人口130.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05.7万人,非农业人口24.5万人。南部县历史悠久,文化厚重,是中国革命老区县,老区精神在这里薪火相传。南部县地处秦巴山区,受自然、社会等多重因素影响,贫困问题一直较为严重,长期被列为国家级贫困县。近年来,南部县人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积极实施脱贫攻坚,取得显著成绩,于2017年通过国家评估验收,成功摘掉了“贫困县”的帽子。
1.历史悠久,文化厚重
南部县历史悠久,最早设立行政单元可追溯到西汉初(公元前206年)置充国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南部县隶属南充专(地、市)区;1993年南充撤地建市后,隶属南充市;至2011年8月,南部县光华乡划归仪陇县管辖,调整后,南部县辖2个街道31个镇40个乡。在两千多年的发展历史中,南部县形成了厚重的文化积淀,尤以地方历史文献最具特色,其中《清代南部县衙档案》是发现的历时最长、数量较多的清代地方档案,2003年10月入选第二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次年12月被列入国家清史纂修工程项目,具有极高的档案学、历史学、文献学、文物学、法学研究价值。[2]
2.革命老区,薪火相传
南部县是川陕革命根据地老区县。20世纪30年代,革命先烈徐向前、李先念、许世友等率领红军在此浴血奋战,播撒革命星火。这里爆发过震惊全川的升钟寺起义,先后成立了长坪山红色苏维埃政权、德丰县苏维埃政权等,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3]坚定不移、矢志不渝,不怕牺牲、勇往直前,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勇于实践、勇于开拓的老区精神一直激励着南部人民为追求美好生活而努力奋斗。
3.秦巴山区,贫困严重(www.daowen.com)
南部县地处秦巴山区南麓,以深丘、深谷、低山等地形为主,农业生产环境恶劣,加之信息闭塞,群众观念落后,超过50%的农村地区长期徘徊在“猪粮安天下”的传统农业层面,贫困问题突出。从1986年起,南部县就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秦巴山区连片扶贫开发县,也是国家工信部、四川省委政研室等单位定点帮扶县。2014年,全县共有贫困村198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2390户102059人,贫困发生率9.6%。贫困面宽、量大、程度深,区域性贫困与结构性贫困问题突出;致贫返贫原因多重叠加,多维致贫与多元返贫并存;贫困人口发展制约因素多,特殊贫困与相对贫困交织。
4.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南部县坚持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老区精神,苦干实干谋发展,近年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平稳。2011年至2015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由145.4亿元增长到266.2亿元,年均增长11.9%;经济总量跃居全省扩权县第9位,财政收入稳步增长。财政总收入由26.7亿元增加到60.05亿元,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由3.46亿元增加到7.75亿元,实现五年翻番。经济质量明显提高,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93.6亿元增加到249.3亿元,年均增长21.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43.3亿元增加到87.1亿元,年均增长14.2%;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每年以10%的速度递增,2015年申报专利达到160件。
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其中第一产业由31.6亿元增加到53.7亿元,年均增长4.2%;第二产业由82.1亿元增加到150.4亿元,年均增长14.4%;第三产业由31.7亿元增加到62.2亿元,年均增长11.2%,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由2010年的21.7∶56.5∶21.8调整为2015年的20.1∶56.5∶23.4。农民收入明显提高,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5457元增加到11257元,年均增长15.6%。
2016年,全县实现地方生产总值289亿元,增长7.8%,财政总收入76.1%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8亿元,增长18.6%,固定资产投资280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629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358元,持续保持“十二五”以来的较高增长。总体上,南部县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当然,由于基础薄弱,整体发展水平还亟待提升,区域软、硬件设施还亟待改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