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如何用言语表现出优雅的礼节?

如何用言语表现出优雅的礼节?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狭义的语言,是指有声语言(口语),通常称为“说话”。礼貌用语就属于“良言”。语言的礼貌概括为“四有”“四避”,即有分寸、有礼节、有教养、有学识;避隐私、避浅薄、避粗鄙、避忌讳。讲话要注意分寸,这是语言得体、有礼貌的首要条件。语言的礼节就是寒暄。就言谈而言,包括说话有分寸、讲礼节,内容富于学识,词语雅致,这是言语有教养的表现。说话时要顾及他人的情感,不要在无意中刺伤他人的自尊心,令其难堪。

人际交流主要有三种方式:语言、文字、肢体手势。语言是人际交流最普通、最重要的一种形式。狭义的语言,是指有声语言(口语),通常称为“说话”。广义的语言,不仅包括口语,还包括用文字记录下来的口语(书面语)以及伴随口语而出现的体态动作,即体态语。

在认知和交往活动中,语言是人类沟通的有效工具,如图9-1所示。

礼貌用语,是指在语言交流中使用表示尊重与友好的词语。礼貌用语是尊重他人的具体表现,是友好关系的敲门砖。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礼貌用语就属于“良言”。礼貌用语在公关活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中国曾有“君子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的古训,即有道德的人待人应该彬彬有礼,不能态度粗暴,也不能出言不逊。礼貌待人,使用礼貌语言,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图9-1 语言是人类沟通的有效工具

1.技巧——语言使用的艺术

约翰·洛克说过,礼貌是人类交际中言语和举止谦恭、得体的表现。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由于不同社会文化传统的相互影响,礼貌在不断地改变。语言的礼貌概括为“四有”“四避”,即有分寸、有礼节、有教养、有学识;避隐私、避浅薄、避粗鄙、避忌讳。

1)“四有”

(1)有分寸。

讲话要注意分寸,这是语言得体、有礼貌的首要条件。要做到语言有分寸,必须配合以非语言要素,要在背景知识方面知己知彼,要明确交际的目的,要选择合适的交际方式;同时,还要经常注意用言辞行动恰当地表述自己的观点。说话时应注意自己和对方的身份。主次不分、没大没小都是不礼貌的。

(2)有礼节。

语言的礼节就是寒暄。最常见的语言的礼节有五种形式,即问候、致谢、致歉、告别、回敬。

(3)有教养。

教养,表现在一个人的言谈举止、衣食住行、为人处世方面。就言谈而言,包括说话有分寸、讲礼节,内容富于学识,词语雅致,这是言语有教养的表现。尊重和谅解他人,是有教养的人的重要表现。尊重他人符合道德和法规的私生活、衣着、摆设、爱好,在他人的确有缺点时委婉而善意地指出。谅解他人就是在他人非礼时要视情况加以处理。

俗语说“说者无意,听者有心”。说话时要顾及他人的情感,不要在无意中刺伤他人的自尊心,令其难堪。要将心比心,说话要有善意。还要注意在聚会场合不要冷落那些社会地位低、长相欠佳、有自卑感的人。

(4)有学识。

高度文明的社会必然十分重视知识,十分尊重人才。有学识的人会受到社会和他人的敬重,而无知无识、不学无术的、浅薄的人得不到社会和他人的敬重。

2)“四避”

(1)避隐私。

隐私是指不可公开或不必公开的某些情况,有些是缺陷,有些是秘密,因此,在交际中避谈避问隐私是有礼貌、不失礼的重要表现。欧美人一般不询问对方的年龄、职业、婚姻、收入之类,否则被认为不礼貌。

(2)避浅薄

浅薄是指不懂装懂,不懂而不知不懂,自以为很懂。社会、自然是知识的海洋,每个人都不可能成为“万能博士”或“百事通”,要谦虚谨慎,对不懂的知识不可妄发议论。

(3)避粗鄙。

粗鄙是指言语粗野,甚至污秽,满口粗话、丑话、脏话。言语粗鄙是最没礼貌的表现。

(4)避忌讳。

忌讳是指人类视为禁忌的现象、事物和行为,避讳语同它所替代的词语有约定俗成的对应关系。

下面是一些重要避讳语:首先,是对表示恐惧事物的词的避讳,如关于“死”的避讳语相当多,与“死”有关的事物也要避讳,如将“棺材”说成“寿材”“长生板”等;其次,是对谈话对方及有关人员生理缺陷的避讳,如现在将有严重生理缺陷者通称为“残疾人”;最后,是对不便公开的事物或行为的避讳,如把到厕所大、小便叫作“去洗手间”等。

2.情感——语言使用的关键(www.daowen.com)

人是富有情感的高级动物,因此,说话必须讲究情感。

(1)态度诚恳。与人交谈时,神情应专注,态度应诚恳亲切;表示祝贺时,表情应热情,如果仅是言语动听,而表情冷冰冰,就会被认为是敷衍甚至讽刺;与人交谈时,神态应专注,如果东张西望、漫不经心、答非所问,则很失礼。

(2)善于聆听。当对方说话时,应认真听,并经常有一些交流的体态语,如点头等,这样可使对方觉得自己受到重视。千万不要表现出不感兴趣或打断对方的话语。

(3)细微有别。人类的语言是丰富多彩的。一字之差,所表达的情感便可能大不相同,如坐、上座、请坐、请上座以及茶、喝茶、请喝茶、请用茶,就能明显使人感受到所获礼遇的差别。

(4)严于律己。说话者要有换位思维,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3.称呼——与人沟通的开始

在人际交往中,称呼反映着自身的教养,体现着双方关系的程度和社会风尚。

(1)亲缘性称呼:爸爸、妈妈、叔公、婶婆、三叔、二伯、大哥、二姐、姑妈、舅舅、姨妈、表哥、表姐之类,这些称呼在家庭生活、亲族聚会时常用,按辈分称呼,显得亲切温馨。

(2)职场性称呼:以交往对象的职务、职称等相称,如“孙院长”“林教授”“郑老师”“陈经理”“王医生”之类,以示身份有别、尊敬有加,属于常见称呼。

(3)姓名性称呼:其一,连名带姓称呼显得比较生硬,只在开会等少数场合使用。其二,只呼其姓,并在姓前加上“老”“小”等前缀,如“老张”“小黄”,比较尊敬随和,也较常用;姓加后缀,如“王老”之类则尊敬有加,只能用于德高望重者。其三,只称其名,比较亲切,常用于长辈称呼晚辈,在亲友、同学、同事、邻里之间使用。泛称性称呼:对未知其姓名、职务、身份者,可用泛尊称。在公司、服务行业对男士称“先生”,对未婚女性称“小姐”,对已婚女性称“女士”;在购物、问路等场合常用“同志”“师傅”“老板”“服务员”“小姐”“小妹”“小朋友”之类的泛称,也可用“大哥”“大姐”“叔叔”“阿姨”之类带亲缘性的称呼,显得更为亲切。

4.寒暄——有情有礼不尴尬

寒暄是会面时的开场白,是交谈的序曲与铺垫。常见的寒暄方式有以下几种:

(1)问候式。如“您好”“早上好”“新年好”之类的常见礼貌语;“好久不见十分想念”“最近忙吗?身体好吗?”等关切问候语

(2)触景生情式。如“晚上好!这时散步很好”“今天天气真好,这里风景很好”,这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寒暄方式。

(3)赞美式。如“多年不见,您风采依然”“小王,你这个发型可真漂亮”之类的语言对方听了肯定高兴。

(4)敬慕型。如“久仰大名”“拜读过您的大作”“很高兴见到您”等。

5.雅语——学识修养的表露

尊敬是礼仪的核心内涵,体现在语言上为要常用敬语。

“令”“尊”“贤”用来尊称对方亲属。“令”通用,“尊”称长,“贤”用于平辈和晚辈,但称对方配偶时“尊”“贤”通用,如“令尊”“令堂”“令郎”“令爱”“贤弟”“贤妹”“贤侄”“尊夫人”“贤夫人”等。

“家”“舍”“小”用来称呼自己的亲属。“家”用来称呼长者、大者,如“家父(母)”“家叔(伯)”“家兄(嫂)”。“舍”用来称呼比自己小的平辈和晚辈,如“舍弟(妹)”“舍侄”。对子女可称“小儿”“小女”“小婿”。

已去世的父母亲可称“先父”“先母”或“先严”“先慈”。

“贵”字现代仍常用来尊称对方及其单位、公司,如“贵处”“贵公司”等。另外,还可以询问年龄,对年轻人可问“请问贵庚多少”,对长者可问“老人家高寿几何”。

6.电话——闻其声可知其人

打电话的人作为主动行为者,应该考虑接听者的感受。

(1)不打无准备的电话。打电话时要有良好的精神状态,站着最好,坐着也行,但不要躺着或歪靠在沙发上,那样势必发出慵懒的声音,更不能边吃东西边打电话。拿起听筒前,应明白电话接通后该说什么,思路要清晰,要点应明确。

(2)选择适当的通话时间。原则是尽量不打扰对方休息。一般而言,早7点(假日早8点)以前,晚10点以后;对方临出门上班时、临下班要回家时,都不宜打电话,除非万不得已的特殊情况。通话时间也应控制,尽量长话短说。

(3)注意说话的礼貌。音量要适中,以对方听得清晰为准。语速要缓慢,语气应平和,给对方以亲切感,但不可拿腔拿调、装腔作势。

礼貌、礼仪是人们在频繁的交往中彼此表示尊重与友好的行为规范,而文明礼貌用语则是尊重他人的具体表现,是友好关系的敲门砖,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尤其在社交场合中)使用文明礼貌用语十分重要。多说客气话不仅可以表达对他人的尊重,而且可以表明自己有修养;多使用文明礼貌用语,不仅有利于双方气氛的融洽,而且有益于交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