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称谓礼仪: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作用

称谓礼仪: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作用

时间:2023-05-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称谓礼仪也叫作称呼礼仪,属于日常生活、工作中的常用礼仪。尤其在中国,我们的祖先使用称谓十分讲究。对于不同的身份、不同的场合,在使用称谓时应丝毫必辨。正确地掌握和运用称谓,是人际交往中不可缺少的礼仪因素。1)合乎常规合乎常规是指称谓礼仪要入乡随俗。职业称谓有以下3种:①仅称职业,如“老师”“医生”“律师”等。“老师”这一称谓用来称呼教育界、

称谓礼仪: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作用

称谓礼仪也叫作称呼礼仪,属于日常生活、工作中的常用礼仪。尤其在中国,我们的祖先使用称谓十分讲究。对于不同的身份、不同的场合,在使用称谓时应丝毫必辨。现代礼仪虽不必泥古,但也要在前人的基础上推陈出新,使称谓礼仪变得更通俗易懂、更国际化。

1.称谓的基本要求

人际交往,礼貌当先;与人交谈,称谓当先。使用称谓应当谨慎,稍有差错则贻笑大方。恰当地使用称谓,是社交活动中的一种基本素养。称谓要尊敬、亲切和文雅,使双方心灵能沟通,感情可融洽,缩短彼此之间的距离。正确地掌握和运用称谓,是人际交往中不可缺少的礼仪因素。

1)合乎常规

合乎常规是指称谓礼仪要入乡随俗。当对方来自不同地区、民族或者国家时,应照顾其个人和社会习惯;当不能确定如何称呼对方时,应礼貌地询问对方,不可随心称呼,以免引起误会。比如,英国、美国、法国等国家的称谓一般是名在前,姓在后,女士婚后冠夫姓,正式场合要称其全名;一般场合则只称其姓,只有关系密切的人才可以直呼其名。中国广东地区不管女士漂亮与否,都称其为靓女;而在其他地区,若这样称呼一位不漂亮的女士,则可能会让其认为这是在讽刺她。

2)合乎场合

称谓应合乎场合。称谓在正式和非正式的场合是不同的。在正式场合,如参加工作和出席重要的商务场合等,对他人的称呼都要以规范、庄重为前提,哪怕与对方的关系再密切,也不可随意称呼其昵称。比如,孩子的爸爸是学校的校长,孩子在学校应该称其为校长;如果孩子在校称其为爸爸,则会有炫耀的嫌疑,也会给人以校长在学校里偏袒自己孩子的印象。

3)合乎身份

称谓应合乎身份。一方面要合乎自己的身份,另一方面则要考虑对方的身份。在称呼对方时除了要考虑其性别、年龄、职务、职称等,还应考虑自己与对方的关系。当年幼者称呼年长者时,要体现出尊敬;而年长者称呼年幼者时,主要应体现出关爱。比如,小辈称呼长辈时,不可以直呼“老张”“老王”等,可以将“老”字与其姓相倒置,称其为“张老”“王老”,或“王老先生”“张老先生”,或以“姓+职务(或职称等)”称呼,如“李主任”“刘总”“杨工”“罗老师”“陈师傅”等。当清楚对方身份时,既可以对方的职务相称,也可以对方的身份相称;当不清楚对方身份时,可以性别相称,如“某先生”“某女士”或“某老师”,亦不失为权宜之计。

4)合乎次序

一般情况下,同时与多人打招呼时应遵循先长后幼、先上后下、先近后远、先女后男、先疏后亲的原则。人际交往中,在使用称呼时,一定要避免失敬于人。称呼时应注意细节,不因粗心大意,用心不专而使用错误的称呼。如念错对方的姓名,对对方的年龄、辈分、婚否以及与其他人的关系作出错误判断将产生误会。如两个公司的经理和秘书见面,秘书应先称呼对方公司的经理,否则会让对方地位高者感觉自己被轻视,引起地位高者心中不快,而地位低者则会因为感觉逾越身份而惴惴不安。称谓的本末倒置会直接导致美好的见面变得尴尬无比,气氛异常。

2.常见的称谓方式

同一个人由于其在社会中扮演着各种不同的角色而有好几个称谓。场合不同,同一个人的称谓也会有所变化。

1)生活中的称谓

生活中的称谓相对工作中的称谓和国际称谓要随意一些,其主要内容如下:

(1)泛尊称。

生活中经常会遇到与他人第一次见面,对其情况一无所知,不知该如何称呼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就可以使用泛尊称,泛尊称可分为一般称谓和代词称谓。

①一般称谓:初次见面,又对他人情况一概不知,也不能从其着装判断其职业时,就需要用到一般称谓,即将男士称为“先生”,将女士称为“夫人”,有时也可称其为“同志”等,还可在“先生”“女士”“同志”前加姓或者加姓名。

②代词称谓:见面沟通时,不应全程都用十分正式和特定的称谓称呼他人,这会显得复杂、不利落,这时就需要用到代词称谓,如“您”“你”“他”等。

(2)时尚性称谓。

生活中经常会用时尚性称呼去称呼他人。比如,向陌生人问路或希望陌生人帮助自己完成一些小事时,都会随意而不失礼貌地称呼对方为“帅哥”“美女”等。

(3)姓名称谓。

姓名称谓往往应用在熟人之间,姓名称谓的主要方法有以下3种:

①直呼其姓名:姓+名。

这种方式适用于比较严肃的场合,所以需要严谨地、一丝不苟地称呼对方的全名,但是在某些场合,对于年长者,这样单独称呼其全名是不礼貌的。

②只呼其姓,不称其名:(老、大、小)+姓、姓+(老、公)。

如果以“(老、大、小)+姓”来称呼对方,那么此种称谓则主要应用于熟人之间。这样的称谓显得比较亲切,并且还能体现出长幼的关系。

如果以“姓+(老、公)”来称呼对方,那么一般运用于一些德高望重的人身上,在表达出敬佩之情的同时又不失亲昵感,如“谢公”“雁老”等。

③只称其名,不呼其姓:去姓+名。

此种称谓只限于熟人之间,通常只限于同性之间(如果男士只叫女士名字,不加姓,很容易引起误会),显得比较亲切,尤其用于上级称呼下级、长辈称呼晚辈,亲友、同学以及邻里之间用这种称谓较常见也较合适。

2)工作中的称谓

工作中的称谓较生活中的称谓要更加严谨、庄重,其主要有以下几类:

(1)职务称谓。

在工作中,以交往对象的工作职务来称呼对方可以暗示身份的区别和提醒对方在该职务上应尽的职责,同时,也给被称呼者一种尊敬和被重视的感觉。职务称谓有以下3种:

①仅称职务,如“校长”“厂长”“车间主任”“总经理”等。

②“姓+职务”,如“赵工程师”简称“赵工”、“徐校长”简称“徐校”等。在使用简称时要特别注意简称以不引发歧义和误会为前提。

③“姓名+职务”,如“徐梅校长”“马飞主任”等。其适用于十分正式的场合。

(2)职称称谓。

职称称谓就是用职称来称呼对方。此种称谓方式一般常用于高级职称者,较少用于低级职称者。如面对教授可以称呼“××教授”,而“××助教”则很少听到。职称称谓有以下3种:

①仅称职称,如“教授”“研究员”“编审”等。

②“姓+职称”,如“王教授”“高研究员”“吴编审”等。

③“姓名+职称”,如“王小东教授”“高冰研究员”等。

(3)职业称谓。

职业称谓指的是用对方从事的职业来称呼对方,此种称谓方式表达了对对方职业和劳动的尊重。职业称谓有以下3种:

①仅称职业,如“老师”“医生”“律师”等。“老师”这一称谓用来称呼教育界、文艺界的人。

②“姓+职业”,如“张老师”“王医生”“郭律师”等。切忌用鄙称如“开车的”“教书的”“打官司的”去称呼对方,这样不礼貌。

③“姓名+职业”,如“张婷老师”“王函医生”“郭涛律师”等。

(4)学衔称谓。(www.daowen.com)

学衔称谓是用于突出对方的权威性的,多用在学术研讨会这样的场合。学衔称谓多用于“博士”“硕士”“学士”。学衔称谓有以下3种:

①仅称学衔,如“博士”“硕士”“学士”。

②“姓+学衔”,如“高博士”“杨硕士”“俞学士”。

③“姓名+学衔”,如“高静博士”“杨洋硕士”“俞鸿学士”。

3)国际上的称谓

国内外称谓礼仪有一些区别,在此略微普及一下国际上的常见称谓礼仪。

(1)对普通男女的称谓。

一般情况下对于男士,不管其婚否都称为“先生”(Mister);对于女士,已婚的称为“夫人”(Mistress),未婚的称为“小姐”(Miss);对于婚姻状况不明的,也可称其为“小姐”(Miss)。在外事交往中,为了表示对女士的尊重,也可将其称为“女士”(Madam)。

(2)对官方人士的称谓。

对于高级官员,称其为“阁下”,也可称其职衔或“先生”;对于有地位的女士可称其为“夫人”,对有高级官衔的女士,也可称其为“阁下”;对于其他官员,可称其职衔或“先生”“女士”。

(3)对皇家贵族的称谓。

对于君主制或君主立宪制国家的国王和皇后,可称其为“陛下”;对于王子、公主、亲王等可称其为“殿下”;对于有公、侯、伯、子、男等爵位的人士既可称其爵位,亦可称“阁下”或“先生”。

(4)对军人的称谓。

国际上对军人一般称其军衔,或军衔加“先生”,知道其姓名的可冠以姓与名。有的国家称将军、元帅等高级将领为“阁下”。

(5)对服务人员的称谓。

一般情况下称“服务员”,知道其姓名的可单独称呼其名字,但现在越来越多的国家称服务员为“先生”“夫人”“小姐”。

(6)对教会神职人员的称谓。

称谓教会神职人员时一般可称呼其在教会中的职称或姓名加职称,也可以称呼职称加“先生”,有时主教以上的神职人员也可称“阁下”。

3.称谓的禁忌

熟悉了称谓的原则与选择,更要注意称谓的禁忌,不然很容易失敬于人,造成误会。

1)使用错误的称谓

使用错误的称谓往往是粗心大意或者对姓氏读音不熟悉造成的。常见的错误有以下两种:

(1)误读。

中国的很多汉字在作为人的姓氏时,常常会发生读音的变化,比如“仇”这个汉字作为姓氏的时候读音同“求”、“单”这个汉字作为姓氏时的读音同“善”等。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可提前进行充分的准备和知识储备,必要时应向他人请教。

很多时候也要分清楚人名中的复姓,如西门、独孤、司马、上官等。

(2)误认。

误认是指错误地判断对方的年纪、辈分、婚姻状况并自认为是对的,然后错误地称呼了对方,如将未婚女士称为“太太”,将年纪比自己小的人称为“姐姐”或者“大哥”等,这些都是不妥的。

2)使用过时的称谓

国际上有很多称谓是具有时效性的。原来流行的一些称谓,若现在使用,则非常不合时宜。如中国古代称官员为“老爷”“大人”,现在这么称呼官员会显得很滑稽。

3)使用地域性的称谓

很多称谓具有地域性,比如中国人喜欢称另一半为“爱人”,但是这个词在外国人眼里是“情人”“小三”的意思;中国人喜欢称小孩子为“小鬼”,外国人则容易理解成“妖怪”“精灵”的意思。

再比如,北方人喜欢称呼他人为“伙计”或者“师傅”;而南方人则容易把“伙计”理解成“打工仔”“小二”,把“师傅”理解成“出家人”等。

4)使用庸俗的称谓

有些称谓是很忌讳在正式场合使用的,如“哥们儿”“兄弟”“死党”“李姐”等,这些称谓听起来很不正规,所以在正式场合不要使用这些称谓。

5)使用绰号性称谓

关系一般的人,不要轻易给对方起绰号,尤其有侮辱性的绰号要避免使用,如“四眼仔”“肥婆”“独臂侠”等。不可拿他人的生理缺陷和姓名来乱开玩笑,尊重他人应从尊重名字开始,不要伤害他人,也不要践踏自己的修养。

6)不使用任何称谓

在与他人打交道时,应该选择一个适当的称谓,用“喂”“嘿”“那个谁”去称呼他人是不礼貌的。

7)不注意对象的称谓

中国人很多时候喜欢称他人为“师傅”“同志”,但是,如果称医生为“师傅”,称外国人为“同志”,那么这些称谓会很怪异

8)同音歧义的称谓

这些称谓一般用于非正式场合,如“王总”“张处”“徐校”等,但应谨慎使用,如果对方姓范,又是局长,若称其为“范局”(饭局)则会产生误会,所以在正式场合不能用简称。

如果对方姓“傅”“戴”“贾”,称其“傅局长”(副局长)“戴局长”(代局长)很容易让人认为受到调侃,所以遇到这类姓氏应在称呼的时候加上姓名或干脆称其职务等。

9)随便称谓姓名

对于初次见面的人,不要一开始就“自来熟”,自以为亲切地称呼对方为“老倪”“小李”等,也不要直接叫对方的全名。

总而言之,称谓是交际之始。要慎用称谓、善用称谓、巧用称谓才能赢得他人的好感,开启顺利沟通的第一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