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如何解决留守村治理困境?

如何解决留守村治理困境?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导致了资源配置的不合理,人为造成大量的留守群体,“留守村”数量持续增加直接造成了“留守村”治理的困境。如果上级政府没有明确要求村委会干部关注这些群体,村干部并不会主动去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解决他们的问题,由此加剧了“留守村”治理难的困境。破解“留守村”困境的思路与办法。政府通过财政、法制等机制引导社会组织参与“留守村”治理,建立社会组织与留守群体的衔接机制。

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强化基层自治构建社会支持网络,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农村人口的流动性明显增强,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人口流向城镇和城市。与之相对应的,是大量“留守村”的出现。留守儿童的成长教育,留守妇女经济和家庭权益,留守老人养老、自杀等问题层出不穷,给农村社会发展造成巨大的压力。据有关材料显示:2015年6月9日晚,贵州毕节4名留守儿童在家服农药集体自杀身亡,再次引起政府和社会对“留守村”相关群体的关注。

“留守村”为何难治理。城乡二元结构难打破,资源配置失衡,城乡二元结构包括二元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它是造成对农民权利忽视和对农民权利保障的法律救济不力的社会制度根源。其中,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导致了城乡收入差距拉大。大量农民涌入城市,而又无法在大城市落户,享受均等的公共服务,不得不将养老、教育等方面的社会成本转嫁给了农村,造成了农村留守群体的权益受损。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存在,造成了城乡之间社会公共服务的巨大差距;建立在户籍制度之上的教育、医疗、养老等一系列的制度安排,严重损害了留守群体的权益。

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导致了资源配置的不合理,人为造成大量的留守群体,“留守村”数量持续增加直接造成了“留守村”治理的困境。

基层自治组织履责难,服务动力不足。面对规模庞大的农村留守群体,很少有村委会对本村留守儿童、妇女以及留守老人的数量和动态展开信息调查并建立专门的档案。特别是在自上而下的压力型体制下,村委会行政化倾向严重,对这些群体的诉求反应不及时,解决问题的动力不足。如果上级政府没有明确要求村委会干部关注这些群体,村干部并不会主动去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解决他们的问题,由此加剧了“留守村”治理难的困境。

社会支持体系不完善,救助网络失灵。在“留守村”中,大部分青壮年男劳动力流入城镇和城市,农民之间天然的生产和生活联系逐渐瓦解,邻里之间互帮互助的救助网络濒临破裂,留守群体之间的关系日趋淡漠。在传统邻里关系逐渐瓦解的同时,现代的乡村社会组织发育滞后,法律、契约等保障也无法在短时期建立起来,从而导致乡村社会救助网络的失灵。留守儿童、妇女和老人被更加孤立起来,境况进一步恶化。(www.daowen.com)

破解“留守村”困境的思路与办法。破除城乡二元制度壁垒,优化城乡资源配置。

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阻碍了城乡之间人口的自由流动以及资源的合理配置;为此,要加快户籍制度改革进程。按照《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宏观布局,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合理确定大城市落户条件,破除城乡人口流动的制度性障碍,减少留守人口,使留守儿童能够享受到城市教育资源,留守妇女取得城市户口,留守老人与子女家庭团聚。要将建立在户籍制度之上的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分离出来,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公共服务,逐步实现异地考试,加大农村合作医疗资源的投入。建立和健全农村养老服务体系,构建多样化的养老模式,保障留守群体享受均等化的公共服务的权利,实现城乡资源的优化配置。此外,政府应该从财政上和制度上给予支持,让留守儿童变“流动儿童”、留守妇女变“流动妇女”、留守老人变“流动老人”,促进留守群体之间的家庭交流和沟通。强化基层自治组织职能,健全救助监管机制。基层自治组织是和农村留守群体直接发生联系的组织,也是村民自我管埋、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自治组织,对于农村留守群体的救助和监管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基层自治组织要高度重视本村内留守群体的生产、生活现状,组织工作人员对村庄内留守儿童、妇女和老人群体进行清查和摸底,并建立留守群体管理档案,以便随时掌握留守群体的动态。要强化村委会组织的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针对农村这些留守群体的个性特征,提供特殊化的公共服务,并安排相关人员对口帮扶。

构建新型社会支持网络,引导全社会协同参与。“留守村”的治理是一个社会问题,需要构建健全而广泛的社会支持网络,引导全社会共同参与。要在村庄范围内,充分利用好传统的地缘、血缘、邻里等关系网络。以村民小组为单位,推动组建留守群体互助组织,加强留守群体之间的情感交流以及生活互助。各类农村社会组织是“留守村”治理的重要助力,要积极培育服务这些与留守群体相关的社会组织,开展相关志愿者活动。政府通过财政、法制等机制引导社会组织参与“留守村”治理,建立社会组织与留守群体的衔接机制。充分发挥社会工作者的作用,通过社工介入培育微型公益服务组织,服务留守群体,安排固定人员对留守群体的生活和精神状态进行观察和疏导,第一时间发现并解决留守群体生产、生活以及情感上的困难。还应大力倡导企业和社会精英关注并参与“留守村”的治理,开展为留守群体送温暖等公益活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