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济宁市根据形势和实践的变化不断完善具体举措,在推进经济战略转型方面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成效。但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济宁市经济发展仍存在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突出表现在发展观念转变不到位,制约工业结构优化升级;产业层次仍然总体偏低,资源依赖性较强;自主创新投入较少,创新动力不足;区域产业同构,产业集中度不高;资源能源消耗大,环境承载压力凸显等。
1.济宁市生产要素投入结构不合理
长期以来,济宁市生产要素投入结构不合理,GDP的高速增长目前还是主要依赖大量消耗资源,科学技术、劳动力和管理等要素对GDP的拉动不足。这主要表现为,一是物资资源消耗较大。由于济宁产业结构偏重工业化,能源消耗在全省还处在较高水平。2009年济宁市万元GDP能耗为1.30吨标准煤,比全省平均水平1.04吨标准煤高0.26吨标准煤。二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根据济宁市第二次经济普查数据,2008年济宁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的投入强度为0.48%,大中型工业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为0.78%。按照国际标准,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的投入强度低于1%,企业生存艰难。这表明,济宁市只有少数企业可以进行自主创新。三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相对滞后。济宁高新产业技术产品主要集中于食品、医药、电器等一般技术产业,具有主导市场定价权的高端产品较少。同时,对引进先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不够,多属于引进关键生产设备和关键元器件建立起来的加工组装型企业,拥有自有品牌、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较少,出口商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较低。四是劳动者素质整体不高。根据济宁第二次经济普查数据,2008年末,在单位从业人员中,每百人中研究生及以上学历者有0.5人,较全国平均水平低0.8人;每百人中大学本科学历者有9.1人,较全国平均水平低2.3人;每百人中大专学历者有14.9人,较全国平均水平低2.7人。
2.济宁市需求结构不合理(www.daowen.com)
需求结构主要指投资、消费和净出口在GDP总量中占的比重,又称之为投资率、消费率和净出口率。长期以来,济宁市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增长,但是“三驾马车”之间的结构显然不够合理,经济的高速增长主要靠投资需求拉动,消费需求不足。这主要表现为,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以及消费结构的升级,济宁市投资和消费规模不断扩大,两者之间的关系呈现出投资率逐步上升,最终消费率相应下降的格局。济宁市投资率从2000年的46.7%上升到2009年的58.1%,提高11.4个百分点;消费率从2000年的51%下降到2009年的41%,下降10.0个百分点。投资和消费的比例关系从2000年的46.7∶51调整为2009年的58.1∶41,2000年投资率低于消费率,2009年投资率远高于消费率。2009年济宁市消费率为41%,低于全省、全国水平,与75%的世界平均水平差距更大。
3.济宁市产业结构不合理
近年来,济宁市产业结构虽然得到一定程度的优化,但仍不够合理。这主要表现为,一是三次产业比例不合理。2010年济宁市三次产业比例为12.6:53.3:34.1,全国三次产业比例为10.2:46.8:43,山东省三次产业比例为9.1:54.3:36.6,济宁市“十一五”规划目标为9:55:36。单从三产比重看,2010年济宁市三产比重为34.1%,低于全国8.9个百分点,低于全省2.5个百分点,离济宁市“十一五”规划36%的目标还有一定差距。二是三次产业发展趋势不合理。根据产业结构升级理论和国际经验,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第二产业在GDP中的比重应逐步下降,第三产业在GDP中的比重逐步上升。但是,济宁市三次产业比例由2000年的20.8:43.6:35.6调整为2010年的12.6:53.3:34.1,其中第二产业比重上升了9.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下降了1.5个百分点,显然是不合理的。三是第二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济宁市轻重工业比例失调,重工业化趋势明显。1980年济宁市重工业比重为45.4%,2000年为59.9%,2005年为66.5%,2010年上升到72.7%。四是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当前济宁市服务业增长主要依赖商贸流通、交通运输等传统行业推动,而作为高附加值的现代物流、科技信息、金融保险、文化旅游、商务服务等现代新兴服务业发育不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