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有利条件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有利条件

时间:2023-05-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坚持每年筛选一批技术水平高、市场前景广、经济效益好、带动能力大的好项目向金融机构推荐;集中突破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和节能环保五大领域,五年内建成国内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二是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设立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建立金融机构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项目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基本构建起新兴产业发展框架。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有利条件

五年来,我市在落实中央、省委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上,不断拓宽思路,创新做法,坚持一抓到底的精神,努力增强工作的预见力、决断力和处置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探索积累了一些宝贵的经验。

1.坚持实施“双轮驱动”,加强重点项目引导,推动工业经济向高端高质高效迈进

坚持一手抓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一手抓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一是加强重点项目带动。坚持每年筛选一批技术水平高、市场前景广、经济效益好、带动能力大的好项目向金融机构推荐;集中突破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和节能环保五大领域,五年内建成国内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建立重点技改项目调度、工业调整振兴规划配套项目调度制度,加快推动工业结构优化升级。二是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出台实施新兴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制定新能源、新材料、新信息、新医药等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从财政、金融、税收等多个方面支持其加快发展。设立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建立金融机构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项目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基本构建起新兴产业发展框架。三是加快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积极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和装备,不断加大对传统落后产能、生产技术和工艺的改造力度,着力推进由企业产品改造到整个产业提升转变,由注重产能扩大向质量提高转变,由品种配套向产业聚集转变,全市主要工业企业原有的生产能力基本被先进能力取代,产业升级、产品换代、装备更新稳步跃上新的台阶,一批传统的骨干企业和产品竞争优势越发明显。

2.坚持工业发展与推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相统一,积极破解发展难题,促进经济文化强市建设

十一五”期间,工业提供的地方税收占到了全部地方税收的一半以上。规模以上工业新增从业人员增多,个体私营企业提供就业岗位也逐年增多,成为吸纳城乡居民就业的重要渠道;为所有职工建立了“五险一金”,解决了职工社会保障问题;建立了最低工资浮动机制,提高了劳动者的收入报酬。坚持扩内需、调结构有机结合,中央鲜明提出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的战略方针,对我市而言,重点发展工业经济,努力让工业发展成果惠及人民。在发展模式、发展途径和发展方式上,不断进行调整优化,把发展的着眼点和立足点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人力资源开发利用上来,使工业发展与改善人民生活质量、社会安全稳定相统一,与环境保护、资源承受能力、劳动力资源结构、社会生活保障相协调。坚持把工业发展与经济社会文明的发展相协调、相统一,强化统筹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3.坚持打造高水平企业技术创新平台,集中力量研发突破一批关键技术,推动工业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轨道

一是着力培育高层次人才。不断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引进重点行业、产业紧缺的专业技术和经营管理人才,推进企校共建工科专业,积极搭建人才创业平台,为技术创新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二是着力构建技术创新体系。积极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逐步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投入主体、实施主体和受益主体。市政府先后与清华大学等高校,联合成立了技术创新促进会,与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浙江大学等20多所全国重点院校签订了长期合作协议;多家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研发中心和中试基地;多家重点企业建立了研发中心或信息中心。深化产学研合作创新,每年突出不同主题举办的全市产学研展洽会,促使多项重大高新技术成果实现了转化。

三是抓好技术创新项目。实施了“自主创新成果转化重大专项计划”“企业技术创新重点计划”“重点领域技术装备发展专项”等一系列技术创新项目,攻克了一批共性关键性技术。

四是打造平台。坚持把打造技术中心和行业技术中心作为工业创新的重要平台。近年来开始集中培育的百家重点企业技术中心,已成为全省工业创新的主力军,五年累计开发新产品、新技术多项,牵头或参与制定国家行业标准多项。采取企业、高校、研究机构共同出资、联合共建的方式,加快行业技术中心建设,积极搭建中小企业产业创新平台,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带动了行业技术发展。

4.坚持宏观调控市场机制有机结合,转变政府职能,不断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

一是健全责任体系。市政府每年年初将有关工业任务分解落实到各市各部门,建立了全市“一盘棋”、上下“一条线”的工作机制。

二是明确工业发展思路。根据每个时期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和发展的需要,适时制定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在全市形成了协调一致、上下联动的工业发展思路。

三是突出政府公共服务职能。近年来,减少了的行政审批项目;实行网上受理项目制度,大力缩减了企业办事时间和费用;开展了企业治乱减负工作,对生产经营困难企业的规费分别给予缓交、减交和免交;设立了“还贷周转金”和“企业联资贷互助基金”等,千方百计为企业搞好服务;充分发挥好行业协会作为联系政府与企业的桥梁纽带,在协助政府实施行业管理、服务市场主体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5.坚持技术节能与结构节能有机结合,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增强结构优化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的推动力

近年来,济宁市采取多种方法,以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节能目标任务。

一是推进依法节能。在全省率先颁布实施了《节约能源条例》,出台了《清洁生产促进条例》、《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管理办法》、《公共机构节能管理办法》以及多项节能地方标准,积极推进依法节能。

二是成立了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强化了市、重点企业和市县部门“双目标”责任制,严格考核与奖惩,建立了强有力的节能工作组织领导体系。针对2010年严峻的节能形势,又成立了市节能减排和淘汰落后工作指挥部,在全省率先启动实施了节能预警调控。(www.daowen.com)

三是扎实推进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建设。重点培育了循环经济型市县、园区和企业。加快推行清洁生产,完善咨询服务体系,加大了清洁生产审核力度。

四是建立了建设项目节能评估审查制度。强化源头控制,严控新建高耗能项目。采取上大压小、等量资源、差别电价、区域限批、舆论监督等措施,加快淘汰落后产能。

五是率先开展企业能源管理体系建设和能源管理试点工作。颁布能源管理体系地方标准,实施能源审计和能效对标,强化重点用能企业节能管理和监测,提高企业能源利用效率。

六是加快节能技术改造。鼓励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加快节能服务产业发展,支持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积极推进节能技术产业化,实施节能工程和大力推广节能技术产品,显著促进了节约型产业的发展。

6.坚持强优汰劣、抓大扶小,壮大产业集群,实现大中小企业协调拉动经济增长

一是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壮大产业集群规模。组织实施科技创新、中小企业成长、特色产业提升、小企业培育计划,引导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的路子,大力发展特色产业集群,产业集聚集约发展达到新的规模,形成一批区域经济品牌。

二是把质量和效益放在首位,全面加强企业管理。设立“企业管理奖”,每年都召开全市企业管理大会,极大地调动了广大企业加强管理的积极性。同时,积极总结推广一大批先进管理模式和方法,深入推进管理理念、管理内容和管理方法创新。

三是发挥好带头作用。鼓励大型骨干企业带头用信息化引领企业发展,带头向高端产业链延伸,带头发展装备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带头建立创新平台和技术联盟,带头“走出去”发展,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

7.坚持抓品牌建设,大力实施质量兴市、品牌和标准化战略,推进产业优化升级

一是积极推动质量认证。提高企业从产品设计、原材料采购、生产制造、产品销售和服务等各环节的质量控制水平,使产品质量得到有效保障。

二是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先后制定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政策,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名牌战略推进体系。

三是通过大力实施标准化战略。推动企业积极参与制定标准、采用国际和国外先进标准,实现企业技术专利与技术标准结合,提高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8.坚持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一起抓,创新市场开拓方式方法,促进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是努力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完善承接产业转移与产业向外转移并存的产业优化机制。以发达国家和地区为重点,突出抓好与世界500强等行业领先跨国公司的战略合作。产业转移形态也由过去的单纯生产厂向总部和研发基地并重发展,有力地促进了产业集聚和技术进步。积极推动企业“走出去”,以开拓非洲、东欧等市场为突破口,支持企业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有效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二是建立和完善了市场预测数据分析系统,开展对省内、国内和国际市场的专题研究,关注消费需求结构的变化和发展趋势,有的放矢地改善供给结构,引导促进消费,推动工业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拉动和政策支撑向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转变。

三是引导企业抓住国家扩内需的重大机遇,及时调整产品结构和市场结构。推广工商联手开拓市场的经验,鼓励企业抓住“汽车下乡”等政策机遇积极开拓农村市场,支持企业开发适应消费者需求的新产品。

四是积极引导企业树立市场第一理念。强化营销机构、营销队伍、营销网络建设,创新营销理念,发展现代营销方式,促使企业从卖产品延伸到卖服务,建立起以顾客为导向的市场营销、产品研发、财务和人力资源管理的机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