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城中村的自发秩序未被纳入城市发展路径

城中村的自发秩序未被纳入城市发展路径

时间:2023-05-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这并不妨碍城中村里的人,他们会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可惜的是,埃及政府并没有因势利导,将这些自发的秩序真正熔炼为城市的一部分。埃及的国家机构庞大,有600万公务员,吃“皇粮”人数接近总人口的7%。穆巴拉克下台后,西方国家曾一度很兴奋地以为可以按照他们的模子重塑埃及。

城中村的自发秩序未被纳入城市发展路径

为什么城镇化让开罗变成大农村?因为农民进入开罗后,总希望自己有落脚的地方。所谓城镇化,就变成了在开罗主城区附近自主修建城中村。埃及严格保护农业用地,却无法阻止底层人民通过贿赂在小片农业用地上修建自己的房屋,当房屋越建越多形成村落后,政府只得“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给这些村接上水电,并且很高兴地向他们收取水电费——毕竟政府不需要有任何基础设施的投入。据说,这样的城中村建筑90%都通水通电。

对于这些建筑,埃及民间有自发的法律保障,有专业律师拟定的地契和房契,也有交易。这些楼房也并不像拉美的平民窟,它们都是两三层的楼房,地基是水泥的,结构是钢筋混凝土的。很多楼顶的柱子上都裸露着钢筋,因为两三层楼房并不是成品,大多数搬到城市的农民都算计着,等日后有钱了,家里人口增加了,还会再加盖,给儿子和他未来的媳妇住。

因为这种自建的城中村的存在,大多数人,包括穷人,都住在开罗市中心10平方千米的范围内,而不是像其他的城市,穷人需要散落在郊区。埃及前总统贾迈勒·穆巴拉克(Gamal Mubarak)曾经计划在开罗远郊的沙漠里建设几十座卫星城,但除了有钱人在那里买别墅之外,并没有多少人移居卫星城。开罗的城镇化——二战之后70多年开罗人口从200万增加到1800万——因此也和许多大城市的不一样,在许多大城市,穷人住在市中心,而一些富人却移居到郊外。

城中村最缺乏的是交通基础设施,这里不通巴士和地铁,开罗环城高速公路就从村子边上开过去,却不留任何上下口。但这并不妨碍城中村里的人,他们会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在2011年政府更迭之际,村里清真寺的阿訇就募捐、组织人力,自行设计建设了连接高速公路的上下匝道。在警察都忙着在市中心维持秩序无暇他顾的半年时间里,上下匝道建成了。虽然山寨的匝道比正常的窄小陡峭,但不妨碍车流进出,开通之后也没有发生过交通事故。政府对于这样的违建选择默认,后来竟然在高速路上竖起了新匝道的指示牌。这种村民众筹建设的上下匝道只花了政府投资金额的一半,完工时间却快很多。随着时间推移,这种自建匝道在五千米范围内就有五六个。看似混乱的城中村,仍然有自发的秩序。

可惜的是,埃及政府并没有因势利导,将这些自发的秩序真正熔炼为城市的一部分。(www.daowen.com)

埃及的国家机构庞大,有600万公务员,吃“皇粮”人数接近总人口的7%。埃及公务员的绝对人数是美国的2倍,按照占总人口的比例来算是美国的7倍。如此臃肿的国家机构,必然导致人浮于事,基层公务员贪腐成为常态。拥挤的办税大厅就是一个例子,每个窗口的公务员都有一套自己的索贿说辞:你明天再来吧(10埃及镑,约为4.36元),我得喝杯茶(5埃及镑,约为2.18元)……办税大厅的拥堵营造了行贿受贿氛围,没有钱但有时间排队的穷人是最好的背景,迫使那些希望快点办事的有钱人用金钱开道。

机构臃肿令政府财政捉襟见肘。光是给公务员发工资就得用掉国家预算的1/4,还有1/4预算被用于支付债务利息。为了取悦老百姓,确保大多数人都能达到温饱,政府还要花很多钱去补贴日用品——从汽油面包。补贴占去政府开支的三成。如此一来,根本没有资金被投入到必需的基础设施建设或者教育中。社会商业发展停滞,仅有的一些企业很难创造出更多的就业岗位,年轻人失业率在20%以上,开罗有25%~40%的人口受雇于非正式的行业,经济毫无活力可言。

埃及无法借鉴中国或者东亚其他国家的发展模式,因为没有建立起良好的治理体系,没有建立起有效的管理机制,即使有再多的资源禀赋(比如地理优势和人口红利),也很难发挥作用。穆巴拉克下台后,西方国家曾一度很兴奋地以为可以按照他们的模子重塑埃及。何伟却认为,所谓的革命,根本没有缓解埃及存在的深层次矛盾,如果夫妻、父子、长幼,这些最基本的伦理关系都不变,如果国家的治理体系不能从根本重新设计和建设,那么革命根本没必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