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重掀996:加班文化转型之路

重掀996:加班文化转型之路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19年国内某著名电商公司证实要采取“996”的工作政策,也就是“朝九晚九”,每天12小时工作制,算下来一周72小时,超过法国法定每周工作35小时的2倍。更重要的是,作为一种常态化的管理方式,“996”明确要求员工牺牲家庭奉献公司,而且用一种非常粗糙的准绳来衡量每个人的贡献。我不希望这样的假设被“996”的现实所颠覆。

2019年国内某著名电商公司证实要采取“996”的工作政策,也就是“朝九晚九”,每天12小时工作制,算下来一周72小时,超过法国法定每周工作35小时的2倍。无独有偶,2018年1月红杉资本的一个合伙人迈克尔·莫里茨(Michael Moritz)在《金融时报》上撰文批评硅谷的创业者已经不再有拼搏精神了。这位投资人认为,硅谷公司已经没有中国公司跑得快了,因为当硅谷的程序员在喝啤酒、打桌球的时候,中国公司的“程序猿”都待在公司里加班呢。他言下之意:你们这些人只知道讲工作和生活的平衡,也不看看中国的同行是那么勤劳、那么能吃苦。

问题是,勤劳和吃苦在数字经济时代足够推动企业的发展吗?

强调员工朝九晚九地待在工位上,如果是为了重新找回创业时的那一种冲劲,无可厚非。任何创业团队都一定有着没日没夜干活的经历,这一方面因为创业艰难,另一方面也因为创业成功可能带来巨大财富。但是,当一家公司的规模已经相当大,还仅仅希望通过员工勤奋来谋求成长,或者说希望依赖员工加班常态化来保持增长,就可能不现实,至少很多95后、00后肯定不会跟你起早贪黑地干。

更重要的是,作为一种常态化的管理方式,“996”明确要求员工牺牲家庭奉献公司,而且用一种非常粗糙的准绳来衡量每个人的贡献。这点出了中国企业管理转型的几个关键问题:到底怎么做才能吸引适合企业发展新阶段的多元化人才?到底怎样才能成为一家管理成熟的公司?到底怎样去考核不同人的贡献?中国企业在未来的竞争中,如果仍然期待靠勤奋和加班,而不是靠提升项目管理能力、创新能力和精益化考核能力,那一定会出问题。

这种管理的转型,也体现了从单纯追求发展的速度、单纯追求紧跟老板的思路、强调团队的执行力,转向加强管理团队的板凳深度、吸引更多拥有多元背景——比如拥有海外市场管理经验——的人才、塑造创新文化,这样企业应对未来变化的韧性与抓住未来机会的实力才会更强。

中国传统的管理文化中,对于什么是优秀的领导者、什么是好的用人哲学,有着深刻的认知。中国文化强调领导者的气度和格局。领导者是否优秀,从他的用人之道就能看出。最优秀的领导者,善于挖掘人才,愿意也敢于使用第一流的人才,也就是那些有独立思想的人、可以跟你说“不”的人、会不断地给你提出不同意见的人。能否使用第一流的人才,是领导者的挑战,也是企业文化的挑战,因为第一流的人才一定不会是整齐划一和甘于“996”的。

等而次之,好的领导者也能用好第二类人才,也就是执行力很强的人。这种人,对于领导的目标和想法能够充分理解,马上执行,按时按质量完成。企业中的确需要这样的人,他们在打江山的阶段可以保证领导者的指挥如臂使指、伸缩自如。但是,第二类人与有独立思想的人相比已经差了一截。(www.daowen.com)

问题是,很多老板其实最喜欢用第三类人,也就是很多人挂在嘴边的所谓“好用的人”、听话的人、能够揣摩老板心思的人,针对老板提出的问题,能够第一时间回复的人,尤其是在王位坐稳的时候。“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殍”,就是这个道理。但是第三类人,很明显,如果他花更多精力在揣摩老板的想法上,他在做事上投入的精力必然要打折扣。

中国企业的管理变革,首先是老板管理哲学、用人思路和考核标准的变革。经历过去20年快速发展的企业家,一定培养出了执行力强、敢拼、能打硬仗、能啃硬骨头的团队,因为在企业从零到一的路上,老板认准了大方向,能否达成要看大伙有多大拼劲、付出多少努力。转型的当口,老板有机会扩大格局,引入第一流的人才,独当一面,应对新挑战,挖掘新机会,进入新赛道,拓展新市场。老板也有可能被第三类人包围。

同样,当企业变得越来越大、组织变得越来越复杂、挑战变得越来越艰巨时,衡量企业员工的贡献,就一定不能只有理解和执行老板意图这一个点。好的老板一定知道,完成任务、应急挑战比加班打卡更重要。他也一定知道,能够给他新知,帮助他进入未知领域的人才的价值。

我经常会在工作日的下午组织读书会,因为我觉得在工作日的下午做活动应该能筛出所谓的“半自由人群”。在我的想象中,半自由人群就是那种职业上已经有了一定的成就,时间上已经有了一定的自主支配空间,同时又不满足于现状,希望能够不断获取新知、了解前瞻思维的那群企业的中坚力量。我不希望这样的假设被“996”的现实所颠覆。因为如果每个人都被拴在岗位上,需要不断地靠打卡推着向前走,那一定意味着管理出了问题。到底该如何去甄别一个人是创造型的人才,还是有执行力的人才,抑或只是一个马屁精?靠打卡、靠强迫加班没有办法筛选,它只可能“逆淘汰”,让那些有好的想法、好的创意的人感到拘束,让那些需要兼顾家庭、渴望私人空间的人离开。

最后换位思考下,如果公司是一个产品,你会怎么做?这种换位思考,是用我们每个人最熟悉的消费者的视角,重新解构雇佣关系(如果你是雇员)或者管理关系(如果你是老板)。你会怎么对待一个产品,你就应该怎么去对待一家公司——或者说,如果说你是公司负责人的话,你就应该理解你的下属对待一家公司的方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