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优化编制的主要思路

优化编制的主要思路

时间:2023-05-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方面,对耕地以及基本农田起到保护作用,另一方面,使得乡村在未来的发展,可适当地对建设用地进行扩展,以满足未来乡村发展的需要。

优化编制的主要思路

1.因地制宜,明确定位

乡村规划不宜“一刀切”,需要以实现农村地区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为目标,各区县要结合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根据村庄的区位条件、现状资源、产业特点、发展需求等,科学规划、分类指导,合理确定村庄发展定位和发展模式,在借鉴住建部门传统的村庄规划细致操作指导与全域全覆盖的高要求编制模式的同时,还需参考国土部门在天津和成都地区现在进行的分阶段分类型土地利用规划编制经验,针对不同地区的发展阶段有不同规划模式,例如:根据土地利用重点类型可以划分为郊野农用地整治型村规划、近郊村建设优化型村规划、城中村聚落更新型规划,规划编制重点也应该根据模式进行变化,不求均衡发力但求重点突破为民解忧。最重要的是要对各村庄进行深入了解,根据村庄实际情况,确定村庄发展目标、产业布局等重要内容,对村庄发展战略和编制重点任务要进行前置论证研究,要对找到该村庄可持续发展的“灵魂”和“内核”。在这些前提下,对村民的生活环境条件进行改善,安排落实各类公共服务配套设施,确定各项项目开展的时间和顺序,使得各村庄的发展有序进行。

2.政策合力,城乡统筹

乡村规划必须是土地、交通、生态、文化历史、产业等要素的多规融合,需要强化技术研究使得乡村规划既能继承原来土地利用规划既定的内容,又能承担乡村规划新的历史使命,能够优化村域生产、生活和生态的“三生”空间。在发展乡村的前提下,新的乡村规划体系应结合城乡统筹规划,协调乡村规划用地布局上落实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主要内容,在进行乡村规划建设时,要充分对接现有的土地利用规划实施平台,特别是土地整治与城市更新规划实施措施,充分借鉴各地区已经开展的“土地整治”“城乡统筹增减挂钩”“郊野单元”等规划实施创新措施,切实将乡村发展、土地利用、建设各方面的关系处理好,尽量减少冲突和矛盾。在对土地进行分类布局时,涉及对非建设用地布局的,应尽可能将用地布局在耕地和基本农田的范围外。一方面,对耕地以及基本农田起到保护作用,另一方面,使得乡村在未来的发展,可适当地对建设用地进行扩展,以满足未来乡村发展的需要。

3.面向近期,强化管控(www.daowen.com)

在严守城市发展边界、保护基本农田、保护城乡生态、保护历史文化的前提下,加强对村庄现状调研评估工作,以“依法合规、面向实施”为原则,乡村规划整合和统筹各部门政策和资金,作为乡镇规划的细化方案,需要面向近期建设,重点对农民住宅、农业生产、生活服务设施等各项建设用地布局和建设要求,以及对耕地等自然资源、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及乡村风貌塑造等内容做出具体安排,指导项目实施。在编制过程中应切实注重问题导向,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可以进行跨村界编制村级规划,以便在更大的范围内统筹规划实施与管控,有条件的地区可以研究出台乡村规划用地审批手册和办事指南,提高镇村规划管理效率

4.现状调研,注重实操

乡村规划的主要对象是农民,要从传统的土地管理者的思维转化为主体对象服务者的思维。在进行规划时,强化现状调研,力求多元立体,扩大覆盖面,特别要以人为最重要的调查对象,以问卷发放、实地踏勘、入户调查、座谈会等方式,深入了解村庄建设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及亟待解决的问题,充分听取区相关部门、镇、村的意见,规划编制单位驻村调研时间必须有保障。调研内容包含农村人口、外来人口情况、产业经济发展情况、现状土地实际使用用途、宅基地现状和使用情况、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情况、农村风貌、市政设施、道路交通、环境整治、河道水系现状等情况。同时要积极鼓励农民参与到规划编制的全过程,征询农民意见意愿,相关规划成果要遵照“简明扼要、通俗易懂”的原则,保证农民看得懂规划成果,从而保证规划的实施(王静,201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