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脱钩状态时间变化
表6给出了各时期城市用地面积和碳排放总量的变化量及对应的脱钩指数和脱钩状态。如表6所示,1995—2015年,研究区整体的脱钩结构由以扩张负脱钩为主变化为以弱脱钩为主,总体而言脱钩状态有所好转,即随着城市用地增长,碳排放总量虽然仍在上升,但上升的幅度有所减小。其中常州、上海、苏州、无锡4个城市脱钩状态的转变过程较为平稳,而较多城市出现了在扩张负脱钩、增长连接和弱脱钩等状态之间摇摆的现象,如杭州、金华、南京、绍兴、台州和温州,个别城市在某一时期内发生了脱钩状态的强烈“倒退”,如嘉兴在前两个阶段由强脱钩突变为扩张负脱钩,宁波1995—2000年原为扩张负脱钩,2000—2005年突变为强负脱钩,1995—2015年仅有舟山一直处于扩张负脱钩的状态。至2015年,已有9个城市的碳排放和城市用地增长之间达到了脱钩状态,占研究区全部城市的近70%,其中上海、绍兴和台州率先实现了强脱钩,即城市用地增加而碳排放总量减少,这意味着在环境改善的同时也实现了经济发展,是碳排放和城市用地增长之间关系最理想的状态。
表6 1995—2015年长三角城市群碳排放与城市用地增长脱钩指标值
续表(www.daowen.com)
注:表中%ΔC为碳排放变化率ΔC/C,%ΔS为城市用地面积变化率ΔS/S,D为脱钩指数(详见式6)。
2.脱钩状态空间格局演变
总体而言,1995—2010年碳排放与城市用地增长的脱钩状态以扩张负脱钩和增长连接为主,而2010年以后,强、弱脱钩占主导地位。2005年以前,长三角城市群内部脱钩状态的区域差异较大,零星出现了强脱钩和强负脱钩等极端状态;2005年以后,区域之间的脱钩状态差异开始缩小,研究区整体的脱钩状态趋向于同质。
1995—2000年研究区有8个城市(杭州、宁波、上海、绍兴、苏州、台州、无锡和舟山)碳排放和城市用地增长之间为扩张负脱钩状态,占总数的62%;有3个城市(金华、南京和温州)为增长连接状态,占总数的23%;其余嘉兴和常州分别为脱钩状态的正负两极(强脱钩和强负脱钩),即这一时期内绝大多数(92%)的城市尚未实现脱钩,经济发展急需大量城市用地支撑,碳排放增加的速度超过了城市用地增长的速度。2000—2005年,除上海、苏州、无锡和舟山等长三角北部城市外,其他城市的脱钩弹性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扩张负脱钩的主体由中部地区转变为了南北地区,并出现了弱脱钩。相反,增长连接的脱钩状态由南北向中部聚集,这说明中部地区城市用地增长所导致的碳排放增加量有所减少。2005—2010年,除南京外,其余城市均为扩张负脱钩状态,说明长三角城市群的碳排放与城市用地增长之间的关系开始走向趋同。而2010—2015年,仅有4个城市(常州、嘉兴、南京和舟山)为增长连接或扩张负脱钩,其余均已达到了或强或弱的脱钩状态,占研究区全部城市的近70%,其中上海、绍兴和台州为强脱钩状态,尤以绍兴的脱钩程度最高,其碳排放的城市用地增长弹性达到了-4.41,这说明碳排放在城市用地增长的同时不仅实现了总量的减少,且减少率约为城市用地增长率的4.41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