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科目作为分类信息的项目或标志,必须要根据一定的原则来设定。分类是管理的一种形式,分类的正确与否决定着会计信息的科学性、系统性,从而决定管理的科学性。设置会计科目时,应该遵循以下几项原则。
(一)设置会计科目必须结合会计对象的特点
设置的会计科目应符合单位自身特点,满足单位实际需要。不同单位的经济活动是内容不同的,为了全面反映企业经营活动的全貌,本着全面核算其经济业务的全过程及结果的目的来确定设置会计科目。例如,工业企业是制造产品的行业,根据其业务特点,工业企业的会计科目首先应该反映产品的生产过程,在此前提下再根据企业生产产品的特点及规模大小决定各个会计科目的具体设置;商业企业是组织商品流通的行业,从商业企业活动的特点来看,它不生产产品,而是以商品买卖作为主要经营业务,其会计科目主要应该反映商品的买卖过程,所以,在成本费用核算方面,工业企业需要设置“生产成本”“制造费用”等会计科目,商业企业则设置“营业成本”“商品流通费”等会计科目。
(二)设置会计科目必须符合经济管理的要求
设置的会计科目应当为提供有关各方所需要的会计信息服务,满足对外报告与对内管理的要求。经济管理需要会计信息,会计信息必然要满足经济管理对会计信息需求。会计科目设置符合经济管理要求是指:一是要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根据宏观经济管理要求来划分经济业务的类别,设定分类的标识;二是要符合企业自身经济管理的要求,为企业的经营预测、决策及管理提供会计信息设置分类的项目;三是要符合包括投资者在内的有关会计信息使用各方面了解企业生产经营情况的要求。例如,为了反映企业实有资本的情况,可以设置“实收资本”账户来反映企业实际收入资本金额数;为了反映企业的债务情况,可以设置“借款”账户或者“短期借款”和“长期借款”账户来反映企业的债务结构及债务款项。
(三)设置会计科目要将统一性与灵活性结合起来(www.daowen.com)
设置的会计科目应当符合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但是由于企业的经济业务千差万别,在分类核算会计要素的增减变动时,需要将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所谓统一性,就是在设置会计科目时,要根据《企业会计制度》的要求对一些主要会计科目的设置进行统一的规定,对于核算指标的计算标准、口径都要统一。所谓灵活性,就是在能够提供统一核算指标的前提下,各个单位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及投资者的要求,设置或者增补会计科目。贯彻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设置会计科目,实际上就是保证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在具体工作时要防止两种倾向:一是要防止会计科目过于简单化,过于简单就不能满足于经济管理的要求;二是要防止会计科目过于繁琐,如果核算资料超过要求,就会不合理地加大会计核算工作量。
(四)设置会计科目的名称要简单明了,字义相符,通俗易懂
会计科目作为分类核算的标识,要求简单明了,字义相符,这样才能避免误解和混乱。简单明了是指根据经济业务的特点尽可能简洁明确地规定科目名称;字义相符是指按照中文习惯,能够望文生义,不致产生误解;通俗易懂是指要尽量避免使用晦涩难懂的文字,便于大多数人正确理解。会计科目的名称除了要求简单明了、字义相符、通俗易懂之外,还要尽量采用在经济生活中习惯性的名称,以避免不必要的误解。
(五)设置会计科目要保持相对稳定性
为了便于在不同时期分析比较会计核算指标和在一定范围内汇总核算指标,会计科目的设置应相对稳定,不能经常变动会计科目的名称、内容、数量,以保证核算指标的可比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