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组管理是企业管理的基础组成部分,也是企业管理意志的最终表现。班组管理的目标,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实现人性化的班组管理
通过对员工的信任、尊重、理解、帮助与培养,不断激发员工的主观能动性,最终创造出高效优质的产品。
为了达成人性化的管理目标,班组长在管理工作中,应该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1)尊重员工的主体意识。充分肯定员工在班组生产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尊重员工的劳动,及时听取和采纳员工的合理建议与意见,在强化岗位职责的同时,尽量给予他们最大的工作权限,有效激发员工的主人翁意识。
(2)重视员工的潜能开发。综合考虑班组成员的年龄、知识、技术等因素,合理地构建班组结构,实现员工组合最优化。同时搭建班组成员个人成长平台,制订员工的职业发展计划,鼓励和支持员工学习技能知识,从而提高班组人力资源的使用效率。
(3)拓展积极的沟通渠道。除了班组正式的、制度化的沟通渠道之外,班组长还要鼓励自发的、非正式的沟通途径,营造一种和谐的氛围,进而增强班组的向心力和创新力。
(4)维护有效的激励机制。通过维护生产绩效考核办法等,促使在班组内部形成一种合理、积极的竞争机制。
2.实现高质量的班组作业
通过对员工进行引导、交流,不断地强化员工的质量意识,促使员工的工作质量符合要求和标准,从而确保班组作业高质高效。
为了实现高质量的班组作业,班组长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提高员工的质量参与意识。通过开展质量教育培训等活动,让员工真正理解“下一道工序是就客户”,促使员工树立“质量第一”的思想,学习质量管理的理论和方法,为员工形成良好的作业质量意识奠定基础。(www.daowen.com)
(2)树立员工的质量监控意识。通过对作业过程的研究与分析,不断地完善制程异情处理机制,使作业人员了解各工序质量水平的高低,进而找到作业关键点,班组长再根据关键点制定可行性措施,从而提高质量监控力度,最终达成提高作业质量的目的。
(3)激发员工的质量创新意识。班组长通过开展QC活动、召开质量会议等方式,给予班组成员与质量专家、优秀团队等交流的机会,充分调动员工关心质量、参与质量管理、解决质量问题的热情与自主性,进一步激发员工生产高质产品的自豪感和进取心。
3.实现高标准的班组管理
在管理中,标准化是制度化的最高形式,它可以运用到开发设计、生产、管理等各方面,针对普遍性、重复性问题,提出最佳的解决方案。
如果班组要实施标准化管理,那么班组长就应当把握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1)管理层次的标准化。班组管理工作的综合性、群众性等特点,决定了它是整个班组成员的一项共同任务。因此,班组长应当积极健全班组的管理分工和体制,明确班组管理工作制度及班组成员职责,形成符合标准化要求的班组管理层次。
(2)管理制度的标准化。认真执行班组工作(例如生产工艺督导、生产进度跟踪及各种原始资料的收集、整理、保管等),不断地完善员工意见反馈体系,使员工能够畅所欲言,从而为提高班组管理成效提供可靠依据。同时,还要整合班组的工作内容,避免重复设置,确保班组成员之间信息对称。
4.实现信息化的班组管理
信息化管理是实现班组高效管理的重要手段。在实际工作中,班组长应当把握好以下两个方面。
(1)管理过程的即时性。采用MIS(管理信息系统)、ERP(企业资源计划)等先进技术,进一步完善数据的采集、分析、挖掘等工作,并通过计算机的流转和快速反应,促使班组能够快速、准确地核算生产消耗,有效监控作业过程,从而实现班组管理过程的日清日结。
(2)管理系统的共享性。通过计算机达成信息共享,员工能够掌握更多的作业信息和主动权,不仅有助于让工作保持连贯性,提高工作效率,还能够减少工作失误,提高作业质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