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相对合适的投资环境的分析介绍

相对合适的投资环境的分析介绍

时间:2023-05-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综合来看,我国将处于政治长期稳定的阶段,这也是良好投资环境的基础保障。由于有这么良好的投资环境,还有国家鼓励支持的招商引资制度,使得资金等可以跨区域调动,增强了经济改革、企业发展的速度。这些对平顶山市的发展十分有益。据统计,平顶山市从2008年开始举办“华侨华人中原经济合作论坛”以来,截至2012年底,共签约合作项目178个,合同金额1 669.49亿元。

相对合适的投资环境的分析介绍

1.稳定的政治环境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实行的改革、开放和搞活政策,已触及城乡社会的每个领域,触及每个人的工作和生活,深受广大人民的拥护和支持,成为一股强大的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我国的经济建设在稳定中持续、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也持续提升。综合来看,我国将处于政治长期稳定的阶段,这也是良好投资环境的基础保障。

2.良好的经济环境

我国政府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日趋成熟。从采取适度从紧的财政货币政策以控制通货膨胀,到采取积极的财政和货币政策来促进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再到2005年年初实行的货币和财政“双稳健”政策防止经济大起大落,确保平稳轻快增长,这些都表明了我国政府在经济发展进行宏观调控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能够确保经济稳定增长。由于有这么良好的投资环境,还有国家鼓励支持的招商引资制度,使得资金等可以跨区域调动,增强了经济改革、企业发展的速度。

平顶山市在改革开放中增添动力。首先,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外资。土地费用和基础施设建设成本相对便宜,吸引外部资金和技术的不断注入;其次,全市国有企业改制面达到98%以上,实现股权多元化。市、县两级行政审批全部实现一体化办公,行政效能提速20%以上。强力推进煤炭企业兼并重组,省、市、县及企业投入15.6亿元,关闭劝退矿井103座,地方煤矿由整合前的160座减少到57座。煤炭企业集中度和安全保障能力显著提高,连续两年被评为全省安全生产优秀市;再次,连续四届成功举办“华侨华人中原经济合作论坛”,不但将平顶山介绍给了世界,也把国内更多的优质项目吸引到平顶山。这些对平顶山市的发展十分有益。据统计,平顶山市从2008年开始举办“华侨华人中原经济合作论坛”以来,截至2012年底,共签约合作项目178个,合同金额1 669.49亿元。其中,已建成投产的有38个,正在建设的有40个,正在推进的有81个,项目履约率达到89%。

3.加入WTO的机遇

我国加入WTO后,使国内外市场界限逐步消失,出现了经济市场化、国际化日益强化的新趋势。激烈的市场竞争使经济、技术较为落后的资源型城市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但同时也为资源型城市发展外向型经济、分享国际比较利益、加快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第一,按照世界贸易规则,全面对外开放,国外资源及其产品将以较强的竞争优势打入我国市场,对资源型城市靠卖原材料为主的资源经济发展道路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世界原材料的价格走势将左右资源型城市的经济发展,这就迫使资源型城市要尽快实施经济转型。第二,促进国有企业改革,加入WTO后随着市场的开放和跨国公司的进入,我国企业开始经受国际竞争的冲击和考验,只有通过改善自身素质,积极参与竞争,才能继续生存并求得发展。企业有了更多的机会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通过与外商的合资与合作,学习国外企业先进的运作方式、管理经验、加快结构调整和升级换代,增强竞争力。第三,可为资源型城市提供一个广泛进入国际市场的机会,为资源型城市扩大产品出口创造更好的外部环境和更广阔的市场,便于实现出口商品市场的多元化;农副产品加工、轻纺、食品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产品可获得一定的发展机遇。第四,为资源型城市引进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企业技术装备水平,实现产业升级,加快进行经济转型提供有利时机。

进入新的世纪以来,为了迎接挑战,跟上时代步伐,在“九五”规划中,平顶山市作出了“化工突破”的选择;“十五”规划,平顶山市明确了“重点发展化工及机电装备业”的发展目标;尤其是“十一五”规划以来,平顶山市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适应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加速推进的发展趋势,提出统筹推进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城镇化和建设新农村“三大任务”,努力探索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发展的新路径,力图从实践上回答“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粮食怎么保、民生怎么办”的发展难题。

优化产业结构,就是以品牌产业集聚区为载体,依靠体制创新科技创新,改造提升传统支柱产业,培育发展新兴战略产业,建设全国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现代装备研发制造基地、海内外知名的旅游目的地。

“优化产业结构”的目的在于又好又快发展,它是实现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关键,在强化主导产业支柱作用的同时,适时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这既符合“发展”这个第一要义,又符合“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个基本要求,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资源型城市的产业结构调整基本思路是加快第二产业的结构升级,要解决以采掘为主的初加工、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带来的低效益、高污染的问题。总的来说,在延长原有产业链的同时,大力发展有潜力的支柱产业,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成果,逐渐形成健康、合理的多元化产业结构。

平顶山市与其他资源型城市一样,产业结构不合理一直未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发展基础薄弱,工业发展大而不强,第三产业明显滞后。平顶山市调整经济结构的难点和重点在调整产业结构上。产业结构问题不解决,就谈不上“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谈不上建设示范区。所以,在今后一个时期内,平顶山市面临着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和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双重任务。通过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来调整优化存量,通过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来着力扩大增量,争创产业新优势。

一是针对煤炭、化工、钢铁、纺织建材等目前比较困难又是支撑发展的传统支柱产业,加大帮扶解困力度,搭建好产销对接、银企对接服务平台,实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项目,支持其加快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调整产品结构,开拓市场、增加订单、释放产能,实现传统优势产业的延链、补链、强链,不断向下游精深加工延伸,巩固扩大传统产业优势。

二是围绕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现代服务业等新兴产业,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实施新兴产业培育项目,形成一批优势产业集群和特色产业集群。

三是积极抓好载体建设。按照“以新城区商务中心区为载体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以特色商业区为载体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的发展思路,把稳步推进平顶山市新城区和老城区建设作为加快城区经济发展和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载体和平台,通过科学规划,加快现代服务业的集聚发展,打造商务、金融、信息等现代服务业的增长极。强力推进旅游目的地建设,精心打造一批旅游景区和精品线路。同时,积极推进物流项目建设,健全流通网络,激活各类消费,努力提升服务业比重。

加快城镇化,就是实施城镇化扩容规划,通过产业聚集和基础设施完善,增强城市吸纳能力。

“加快城镇化”的目的在“统筹城乡”,促进城乡更好更快发展,符合科学发展观“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有利于促进统筹城乡发展。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选择了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战略,并为此建立了农产品统购统销制度、城乡户籍制度和人民公社制度等体系,一方面从农业和农村抽取国家工业化积累,另一方面限制农村人口进入城镇。这一战略的实施虽有一定成效,但却割裂了“三化”的协调互动关系,形成了典型的城乡二元结构。

何谓城镇化?城镇化与城市化的区别何在?选择什么样的城镇化发展路径,将对未来中国经济产生巨大影响?一些经济学专家认为,城市化是一个反映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国际通用词汇,已经用了一百多年。从词义上看,城镇化似乎既包含了“城市化”又包含了“乡镇化”,涵义比城市化更广,更能体现中国特色的发展模式。实际上,中国国内所指的城镇化,尤指农村的城镇化,既以乡镇企业和小城镇为依托,实现农村人口由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的职业转换过程,居住地由农村区域向城镇区域迁移的空间聚集过程。

从最早的“进厂不进城”、“离土不离乡”的乡镇企业模式,到2001年城镇化的首次提出,再到最近“放宽农村户口转城镇户口条件”的城镇化措施,实际上都体现出城镇化主要以农村的城镇化为特征。

城镇化是经济增长的巨大引擎。有关方面数据表明,2010年中国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为4 455元,城镇居民为15 900元。按此测算,一个农民转化为市民消费需求将会增加1万多元。城镇化率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可以吸纳1 000多万农村人口进城,进而带动1 000多亿元的消费需求,而相应增加的投资需求会更多。目前中国农民工总量达2.4亿人,其中外出农民工约1.5亿人,农村还有相当数量的富余劳动力,城镇化蕴含的内需潜力巨大。

平顶山工业化进程中的诸多制约因素,需要以新型城镇化做引领。

第一,耕地资源严格受到控制。与改革初期相比,工业用地和建设用地受到国家严格控制,建设用地刚性需求与保护耕地硬性约束的矛盾日益突出,传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空间受到限制。必须以新型城镇化的方式解决“三化”发展的空间问题。

第二,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减少。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是由欠发达地区提供源源不断的农业剩余劳动力。河南是后发展地区,只能利用本地农业劳动力资源,且剩余劳动力资源已处于短缺状态。新型城镇化为工业化的发展提供了一条新的劳动力资源解决方式,减低劳动力从业成本,并可以兼业发展。

第三,现有户籍制度带来巨大的社会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劳动力大量转移。长期的城乡分割体制,使城市和农村在社会各方面形成鸿沟。而户籍制度改革短时期内难有大的突破,农民进城仅仅是没有城市身份的打工者。老一代农民工的问题还没解决,新生代农民工又大量成长,由农民工引发的社会矛盾积累越来越多。总结发达地区农民工问题,“三化”协调发展应该避免这种矛盾的进一步发展。

第四,城乡分割发展形成社会不公。城市化进程导致中心城市规模无限扩大。城市规模越庞大,在现有体制下,城市与农村的发展差距也越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导致社会矛盾剧增。利用新型城镇化引领产业合理布局,城市发展合理布局,可形成社会均衡发展态势,促进社会公平化。

第五,城市住房带来较大压力。农民向城市转移,还需要增加大量住房。高昂的房价使大多数农民工难以承受,只能生活在城市的贫民窟中。建立农村社区不仅可以节约城市大量住房用地,还可以解决城市住房价格昂贵给农民工生活带来的压力,提高生活的幸福指数。

正是这些制约因素的存在,工业化发展道路必然由城市化向城镇化扩展,再由城镇化向新型城镇化扩展。

作为资源型城市的发展,既要考虑内涵扩大再生产的发展,也要广泛吸收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要打破城乡壁垒,塑造新的城乡交流格局。要坚持以城市为龙头,实施城乡经济对接,优势互补,促进农村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这一过程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促进农村人口城镇化集中,实现农民市民化;二是做大做强中心城市,培育区域增长极;三是将农村新型社区建设纳入城镇体系,进行一体化布局,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新型城镇化,有利于发挥产业集聚效应,集约节约利用资源,缓解农村人多地少的矛盾,传播城市现代文明,实现“三化”协调推进、城乡共同发展。

实践证明,只有城镇化的程度提高了,很多农民离开了农村,才能实现农业的集约化、产业化和现代化,才能增加农业的收益和扩大农民的增收渠道。这样一来,让深受乡村恩泽的城市反哺农村,让世代躬耕陇亩的万千农民过上像城里人一样的生活。

近年来,平顶山城镇化进程呈明显加快态势,2010年城镇化率达到43.4%,高于全省平均水平4.2个百分点。但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特别是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尤其是城市结构不合理,缺少20万~50万人口的中等城市和3万~5万人的小城镇,县城和中心镇规模普遍偏小,集聚度不够;中心城市首位度不高,辐射带动作用不足;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不完善,承载力不够;第三产业发展缓慢,就业吸纳能力不足。因此,今后一个时期,要加强对平顶山市城镇体系的规划,优化城镇结构布局,引导和推进中心城市、县城、中心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

在空间结构上,着力构建“一核二卫四层”的现代城镇体系。“一核”指由平顶山市区、宝丰、叶县、鲁山、郏县、石龙区6个城市组团构成的核心发展区;“二卫”指汝州、舞钢两个卫星城市;“四层”包括“一核”、“二卫”、36个中心镇和556个新型农村社区(中心村)。“一核二卫四层”是平顶山市城镇化的主要载体。(www.daowen.com)

在规模结构上,到2020年,全市城镇化率达到55%以上,赶上全国平均水平,在河南省居于领先地位。城镇人口约330万,其中核心组团区200万人,汝州、舞钢65万人,36个中心镇基本达到100万以上的人口规模,在全市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实力的中等城市和中心城镇,从根本上扭转平顶山市城镇规模普遍偏小、人口集聚度不高的不利局面。

在职能结构上,核心组团区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加快经济转型,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一体化,快速交通建设,形成以市区为中心的30分钟交通圈,提高生产要素集聚度,成为全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汝州、舞钢充分利用各自的特色产业和地域优势,不断壮大区域经济,分别成为平顶山市西北、东南两个经济增长极;36个中心镇通过完善配套服务、拉长产业链条,大力培育“一镇一品”的特色经济,使以承载“三农”为主的镇域经济,逐步向以第二、三产业为主的城市经济过渡,成为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支点;556个新型农村社区作为联系城乡的纽带,充分发挥组织生产、流通和生活的综合职能,为平顶山市城镇化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产业发展上,以10个省级产业集聚区建设为载体,突出产业集聚区的城市功能,以高水平的产业化提升城市功能,以新型城镇化助推产业化,通过城市和产业集聚区的联合互动、协同发展,加快推进产城融合、以产带城,完成城市与产业的双向互动。不仅把产业集聚区建设成为具有较强科技创新能力、现代产业集聚、循环经济全面发展的主体区域,更要建设成为城市功能完善、充分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宜居宜业新城区,最终实现产业集聚区和城市互动共荣,提高产业集聚度,为增强城镇的吸纳承载能力提供有力支撑。

建设新农村,就是实施农民增收和新农村建设“两个规划”,转变农村发展方式。

“建设新农村”的目的在于促进农村地区更好更快发展,是为了农民更加富裕,是为了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环境,归根结底是为了提高农民的幸福指数。这不仅符合“发展”这个第一要义,更符合“以人为本”这个核心,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破解城乡二元体制,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要彻底解决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农民增收慢、村容村貌差、农民素质不高等问题,都需要新农村建设的强力推进,这也是“以人为本”、“重在为民”在农村工作中的具体体现。

城乡差别,在平顶山市有两个差距:一是收入差距。现在城乡差距比已达到了3:1;二是生活环境差距。要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就要缩小这两个差距。平顶山市从2008年新农村建设开始,就开始规划,一是现代产业体系的规划,二是城镇化体系规划,三是新农村规划。新农村规划不只是建设新房子,新农村规划是两个方面,一是农村经济发展规划,二是新农村建设规划。制定这两个规划引导两个转变,一个是转变生产方式,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另一个是转变生活方式,引导新农村建设改善生活环境。

建设新农村,平顶山市在全省率先以建设新型农村社区为切入点,搞好新农村建设。平顶山市把全市92个乡(镇)、2 591个行政村、8 000多个自然村规划整合为36个中心镇(乡)、556个中心村(新型农村社区),实现了新农村建设的科学布局。截至2012年12月,已启动建设新型社区313个,占规划社区总数的56.3%,建成新民居33 838套,入住10 571户。从目前看,平顶山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初见成效,已有4个方面的体现。一是扩大了内需。一个5 000人社区的基础设施大约投资1 200万元,可以拉动内需2个亿,尽管这是个过程,但全市规划的新型社区形成需求最终规模,可以拉动1 000亿元。二是节约了土地。现在平顶山市的自然村宅基地占地大约100万亩,按照规划实施完成,可节约土地46万亩,这就为非农业腾出了空间,创造了条件。三是促进了和谐。过去农村相当比例的民事纠纷来自宅基地没有统一规划的无序建设。新型社区建成后,消除了这些矛盾及纠纷。四是改善了环境。在新农村社区,农民不但住上漂亮的房子,改变了以往遍地泥泞、污水横流、臭气熏天的景象;同时,农民都能享受到较高水平的教育、医疗等社会服务。

当然,“建设新农村”,离不开新型农业现代化。新型农业现代化,新在哪儿?必须新在以下几个方面:

新在不简单就现代农业谈现代农业,而是与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相融合,与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是有机整体,不可分割,不争资源,互促互进;

新在有力推动农业社会化大生产,从根本上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为新型工业化提供原料和劳动力,拓展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空间,加快现代化进程;

新在通过新型城镇化发展,有效减少农村人口,推进适度规模经营、集约化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业效益。充分利用新型工业化强大的技术和物质生产能力、信息化优势、为新型农业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新在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指明了方向。更加凸显粮食安全、突出了农产品质量、重视综合生产能力提升,走的是数量质量效益并重之路,建设的是可持续农业,实现的是社会化大生产,目标是盈仓富农、强基固本。

当前,平顶山市农业农村正处于新的发展阶段,呈现出工农业互促共进、农村社会结构加速转型、城乡一体化加快发展的态势。农业农村发展也面临着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农业基础设施依然薄弱,人多地少矛盾突出,农业综合生产成本上升,继续保持农业稳定发展难加大;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动,农户兼业化、村庄空心化、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农民多元利益诉求实现机制尚不完善,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势在必行;农业资源要素流失加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依然较大,城乡要素平等交换机制亟待健全,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任务十分繁重。我们必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攻坚克难,持续求进,强化农业基础,加快农村发展,造福农民群众。

平顶山市发展现代农业,必须坚持保粮与增效并重,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具体如下:

一要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大力促进现代农业发展。(1)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2)提高农户集约经营水平。引导农户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和现代生产要素,加快转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3)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民合作组织。鼓励农民兴办多元化、多类型的合作组织。(4)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实施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培育工程,打造米、面、肉、乳、果蔬、油脂、花卉苗木等农业产业化集群,构建全链条、全循环、高质量、高效益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争取国家扶持农业产业化资金,加快农业产业化集群示范区建设。扶持壮大成长性好、辐射面广、带动力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鼓励龙头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收购、控股等方式组建大型企业集团,支持优势龙头企业上市。推动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户更多分享加工销售收益。鼓励和引导城市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种养业。推进农业品牌带动战略,加大农产品注册商标和地理标志保护力度,加强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5)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坚持主体多元化、服务专业化、运行市场化的方向,构建政府主导与社会广泛参与相结合、公益性服务与经营性服务相协调、专项服务与综合服务相统一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6)完善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统筹规划农产品市场流通网络布局,重点支持重要农产品集散地、优势农产品产地市场建设。(7)提升农产品和食品安全水平。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大力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强化农业生产过程环境监测,严格农业投入品生产经营使用管理。

二要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完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1)加大涉农补贴力度。认真落实涉农补贴增加总量、优化存量、用好增量、加强监管的政策,不断加大农业补贴力度,完善主产区利益补偿,耕地保护补偿、生态补偿办法,加快让农业获得合理利润。(2)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发挥政策性金融和合作性金融的支农作用,协调支持商业性金融贷款向农业农村倾斜,确保持续加大对农业农村农户的信贷投放。(3)鼓励社会资本投向农村。推进各行各业制定发展规划、安排项目、增加投资向农村倾斜。引导企业参与和支持农业农村发展,鼓励企业以多种投资方式建设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鼓励企业及社会组织以投资筹资、捐款捐助、人才和技术支持等方式在农村兴办医疗卫生、教育培训、社会福利、社会服务、文化旅游体育等各类事业,按规定享受税收优惠和管护费用补助等政策。落实公益性捐赠农村公益事业项目支出所得税前扣除政策。

三要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1)加快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利用粮油、畜禽、果蔬、花木等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实施主食产业化发展规划,提高面粉加工集约化水平,拓宽玉米、大米、杂粮的开发利用渠道,壮大速冻食品、方便食品加工产业。鼓励城市大型商贸流通企业等向农村延伸服务,发展农村通信、文化、餐饮、旅游、娱乐等生活性服务业和农村养老服务、社区服务业。加快农业对外开放步伐,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鼓励外商投资发展现代农业,积极承接国际先进的种养业、物流业和加工业转移。推进农产品出口示范园区建设,培育农业跨国经营企业。(2)增强农民转移就业能力。继续实施农村劳动力技能就业计划、“阳光工程”和“雨露计划”等,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加快优质培训基地建设,鼓励职业院校、技工学校等与企业开展校企合作,推广订单培训、委托培训等培训方式。强化供需对接,做好信息服务,培育竞争优势,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劳务品牌。落实农民工创业扶持政策,引导农民工返乡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加强农民工劳动权益保护,建立健全农民工工资决定和正常增长机制,为农民工免费提供维权服务。(3)有效保障农民财产权利。推进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依法强化对农村耕地、林地等各类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物权保护。妥善解决农户承包地块面积不准、四至不清等问题,用5年时间基本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

四要加强城乡统筹,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1)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改善民生有的力举措,是促进农村生产生活方式转变的有效途径,是推动城乡生产要素平等交换的重要载体,是创造需求的持续动力,是农村社会管理方式的重大变革。要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结合点、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切入点、促进农村发展的增长点扩大内需的带动点,把握政策引领、规划先行、突出主体、保障权益、规范有序、拓展创新、互动联动、一体运作的原则要求,大胆探索,持续实践,推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取得更大成效。(2)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把推进人口城填化特别是农民工在城镇落户作为城镇化的重要任务。加强农民工职业培训、社会保障、权益保护,推动农民工平等享有劳动报酬、子女教育、公共卫生、计划生育、住房租购、文化服务等基本权益,努力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高度重视农村留守儿童、妇女和老人问题,加强生产扶持、社会救助、人文关怀,切实保障他们的基本权益和人身安全。(3)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覆盖力度,逐步建立投入保障和运行管护机制。加快农村电网升级改造,注重改善农村居民用电和农业生产经营供电设施,继续支持农村水电增效扩容改造。推进县乡公路改造与建设。优化农村沼气项目结构,鼓励新技术研发应用。(4)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完善农村中小学校舍建设改造长效机制。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推进农村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重视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提升基层中医院服务功能。建立重特大疾病保障机制,解决农村大病患者因病致贫问题。规范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管理,不断提高低保标准和补助水平。完善农村优抚制度,健全农村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加大扶贫开发投入,全面实施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重点县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推进扶贫开发综合试验区建设。

五要抓好粮食生产。(1)加快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着力突破薄弱环节机械化。完善农机农艺融合协作机制,不断提升农机服务水平;(2)加快提升农业科技水平。加快提升农业科技水平,强化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条件建设,加快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继续实施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粮食增产科技支撑行动计划;(3)抓好农业综合开发、高产创建等项目建设。

平顶山市发展现代农业,还必须走特色之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绿色农业。将农业与环境协调起来,促进可持续发展,增加农户收入,保护环境,使农业成为确保农产品安全的农业。“绿色农业”[2]是灵活利用生态环境的物质循环系统,实践农药安全管理技术(IPM)、营养物综合管理技术(INM)、生物学技术和轮耕技术等,从而形成保护农业环境的一种整体性概念。绿色农业大体上分为有机农业和低投入农业。

(2)休闲农业。休闲农业是一种综合性的休闲农业区,游客不仅可以观光、采果、体验农作、了解农民生活、享受乡间情趣,而且可以住宿、度假、游乐。休闲农业的基本概念是利用农村的设备与空间、农业生产场地、农业自然环境、农业人文资源等,经过规划设计,以发挥农业与农村休闲旅游功能,提升旅游品质,并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发展的一种新型农业。

(3)工厂化农业。工厂化设计是农业的高级层次。综合运用现代高科技、新设备和管理方法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全面机械化、自动化技术(资金)高度密集型生产,能够在人工创造的环境中进行全过程的连续作业,从而摆脱自然界的制约。

(4)特色商品农业。特色农业就是将区域内独特的农业资源(地理、气候、资源、产业基础)和开发区域内特有的名优产品,转化为特色商品的现代农业。特色农业的“特色”在于其产品能够得到消费者的青睐,在本地市场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在外地市场上具有绝对优势,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相对优势甚至绝对优势。

(5)观光农业。观光农业又称旅游农业或绿色旅游业,是一种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的新型生态旅游业。农民利用当地有利的自然条件开辟活动场所,提供设施,招揽游客,以增加收入。旅游活动除了游览风景外,还有林间狩猎、水面垂钓、采摘果实等农事活动。

(6)立体农业。主体农业又称层状农业,着重于开发利用垂直空间资源的一种农业形式。立体农业的模式是从立体农业出发,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生物资源和人类生产技能,实现由物种、层次、能量循环、物质转化和技术等要素组成的立体优化模式。

(7)订单农业。订单农业又称合同农业、契约农业,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模式。所谓订单农业,是指农户根据其本身或其所在的乡村组织同农产品的购买者之间所签订的订单,组织安排农产品生产的一种农业产销模式。订单农业很好地适应了市场需要,避免了盲目生产。

总之,要通过发展现代农业转变农业生产方式,通过新型社区建设转变农民生活方式,逐步缩小城乡差距,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农村的全面小康。实现农村的全面小康,一要发展现代农业,减少农民。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是规模化经营、专业化服务、标准化生产、市场化运作。要积极引导农民在自愿基础上以土地使用权参股组建合作组织,实现土地的规模化经营,把更多农民逐步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增加农民收入。二要发展非农产业转移农民。非农产业包括农产品加工、新型工业产业、文化、物流、商贸等,要以县产业集聚区为载体,为农民向县城转移提供产业支撑。三要建设新型社区吸引农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