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资源型城市面临的经济问题相比,资源型城市所面临的社会问题更加复杂。若干社会现象互为表里,相互交织,形成了一个庞杂的系统问题。任何社会问题都不是突发的,都是在一个矛盾长期积累的过程之后,逐步形成和表现出来的。由于我国资源型城市的资源储量、开发程度等因素各不相同,所以其所面对的社会问题也各有差别。但是,由于我国资源型城市在发生和发展的背景上有共性,所以有一些社会问题也成为我国资源型城市的共性问题。
1.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问题
环境问题可以说是世界范围内的资源型城市面临的通病。而由于我国工业化脚步严重落后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所以在当下,我国资源型城市所面临的环境问题更加突出。
我国的矿业开掘在最初的几十年里,往往是“掠夺性”的开发,采取“先发展后治理”的思路。再加上体制上的不完善,往往形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水土流失、地面沉降等生态问题。
我国资源型城市面临的生态之一是环境污染,这主要由于“废水、废渣、废气”的排放。其一,矿山生产过程中的矿道排水,洗选过程中形成的尾矿水排入河流或农田,造成严重的水体污染。同时,废渣的随意弃置污染大量农田,而且废渣一经雨水冲刷,形成的废水渗入地下、流入河流,又会造成水体污染。其二,对土地资源的破坏。一方面,矿藏的开发,尤其是露天矿的开发往往要破坏大量的土地,而服务于矿坑的相关道路和附属设施,也要占用大量的土地;另一方面,矿渣的随意弃置也造成了大量的土地破坏。我国资源型城市面临的第三个生态问题就是地质灾害频发。由于在矿道的开掘和生产过程中的急功近利,导致了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不仅严重威胁矿工的生命安全,也严重影响了周边居民的生产生活。
脆弱的生态环境不仅是中部资源型城市长期掠夺式的开采造成的结果,更是制约着中部资源型城市发展和转型的枷锁。
史兴民、韩申风、安鹏飞、郭晓鸽等学者在整理分析20个中、西部城市的环境数据的基础上,通过设计模型,得出结论:中部资源型城市的环境脆弱性,依城市资源类型不同,表现为有色金属城市>煤矿城市>石油城市>黑色金属城市。从城市发展阶段来看,脆弱性呈现出中年城市>幼年城市>老年期城市的特点。[5]
我国中部资源型城市中,有色金属城市有3个,分别是铜陵、德兴、冷水江。煤炭型城市有26个,大同、阳泉、长治、晋城、朔州、古交、霍州、孝义、介休、高平、原平、淮南、淮北、萍乡、丰城、乐平、高安、平顶山、鹤壁、焦作、义马、汝州、登封、荥阳、资兴、涟源;石油型城市有2个:潜江、濮阳;黑色金属型城市有4个:马鞍山、大冶、郴州、临湘;还有一个非金属型城市——灵宝。而在这些城市中,幼年期城市只有朔州,老年期城市也只有大同、鹤壁、焦作、萍乡、临湘。所以我们不难看出,中部资源型城市以中年期的煤炭型城市为主力,而其生态环境也是最为脆弱的。在国家环境总局公布的空气污染指数最大的10个城市中,有临汾、阳泉、焦作、长治、株洲这5个中部城市,可见中部资源型城市污染问题的严重。
2.就业问题凸显(www.daowen.com)
我国的资源型城市面临严峻的就业压力,表现为就业结构过于单一,失业率高和再就业困难等方面。
我国资源型城市的下岗失业人员主要包括:因资源型产业萎缩或国企改革造成的资源型企业减员,因资源型产业萎缩引发的萧条的关联企业的失业人员,以及因资源型城市经济缺乏新的增长点而形成的新增失业劳动力。我国资源型城市的失业率达到10%以上,显著超过8.8%的全国平均失业率。资源型城市高失业率的原因之一是劳动力数量庞大。资源型城市中以资源型产业为支柱,工矿企业必然吸引当地绝大多数的就业,这样就使资源型城市就业结构单一。而资源型产业的衰退必然导致大规模的失业现象。
其次,隐性失业问题严重。隐性失业,是指劳动力供给超过为达到某一经济目标所必需的数量而造成闲置或浪费的现象。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实行“统包统配”的计划就业制度。我国计划经济时期的“充分就业”制度,是建立在牺牲效率的前提下的,并且以限制劳动力自由流动而加以维系,因而造成了形式上的充分就业状态与事实上的隐性失业状态。这种隐性失业直接导致了企业的冗员泛滥与经济体制的积重难返。国有企业冗员,是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使得企业承担了本应由政府承担的社会责任。作为特定社会发展时期的产物,冗员带有社会普遍性,它主要存在于国有企业,而作为经济支柱的工矿企业比其他国有企业吸纳了更多的冗员。资源型城市和资源型企业面对着更沉重的体制性负担。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重工业优先增长战略使资源型企业内集聚着更多非充分就业状态的劳动者,矿业企业一旦像其他国有企业一样剥离冗员,下岗失业现象就更为严重。长期积累的结果是,使资源型企业的产业结构调整面临的压力更大。
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困难,也是资源型城市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问题。造成再就业困难的原因有二:其一,由于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单一,除资源型产业外,其他产业发展不利,并不能充分吸纳从工矿企业失业的人员就业;其二,劳动力素质低也成为影响再就业率的重要原因。工矿产业往往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对除企业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以外的工作人员文化水平要求并不高,所以工矿企业普通员工素质普遍不高,文化程度和技能水平都偏低,这就为其失业后再就业增加了难度。
3.贫富分化与社会动荡
私营煤矿主的剥削、高失业率以及国有工矿企业高管与普通员工之间最多高达300倍的收入差,导致资源型城市贫富分化尤为明显,并且呈现出不断拉大的趋势。就业形势严峻和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完备,使居民生活没有得到充分的保障。由此,犯罪率上升成为资源型城市面临的又一严重问题。同时,权力寻租和贫富分化也加剧了居民对政府和社会的不满,加之企业分配制度的不合理,加剧了企业与职工之间、居民与政府之间的对立情绪,不同规模的上访、阻路甚至冲突,时有发生。
资源型城市的社会问题并不是几个方面问题的简单叠加,而是一系列经济、体制、环境问题的综合累加。尤其对于正处于衰退期以及成熟期正寻求产业转型的资源型城市,社会矛盾更加凸显,社会问题也更难解决。[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