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我国中部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成就

我国中部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成就

时间:2023-05-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国在借鉴其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我国从2001年起在69个城市开展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工作,经济结构转型给这些城市重新注入活力,其经济发展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建国以来,这些城市为新中国的经济建设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因此,国家在处理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时十分重视矿区的环境修复,尽力修补已经和正在遭受破坏的自然环境。

我国中部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成就

资源型城市因资源的开发而得到发展壮大,其对资源具有高度的依赖性。但是由于森林、矿产等不可再生资源储量有限,任何一个资源型城市都会随资源的渐少而经历一个兴起、发展、成熟、衰退的过程。因此,当资源型城市发展到某一阶段,它所面临的一个必然问题就是产业转型与升级。

纵观国内外,由于自然条件、社会环境经济管理模式等要素的差异,不同国家在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实践方面各有其特点。比较成功地实现产业转型的案例如:著名的德国鲁尔区、法国洛林区等欧盟国家主要采取政府统筹政策激励模式,通过关闭矿井、招商引资、工业机构调整、引进人才等诸多措施完成产业转型;美、加、澳三国在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方面则采取市场主导企业决策模式,通过依靠市场机制调节完成产业转型。我国在借鉴其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1.经济方面

在过去数十年乃至上百年,焦作、阜新、铜陵等一座座资源型城市依矿拔地而起,这些城市依靠丰富的自然资源而发展壮大。但长期开采使这些矿产资源逐渐枯竭,产业衰退,就业民生难以保障。近年来,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和经济结构的初步调整,国家经济正在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由资源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转变。我国从2001年起在69个城市开展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工作,经济结构转型给这些城市重新注入活力,其经济发展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1)形成了以高新技术为支撑的产业新基础。科学技术是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双刃剑,先进的科技会对经济转型具有增倍效应,而科学技术的缺乏会造成对经济发展、产业升级的限制。我国很多资源型城市实施了一大批国家、省、市重大科技攻关和产业化项目,强力推进科技创新,培育了一大批新技术企业,形成了以高新技术为支撑的产业新基础。如河南中材环保公司的袋式除尘器采用先进技术,部分技术指标填补国内空白,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其环保设备在建材行业市场占有率一直稳居第一。在转型之后,这些城市的许多企业都有自己的科研机构,并根据企业特点和国际国内市场行情制订自己的科研计划,科研中心和生产中心紧密结合。

(2)实现了由单一产业结构向多元化产业结构的转变。各地资源型产业“一业独大”的局面正在改变。首先,经济发展对资源的依赖渐渐减少,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接续替代产业不断迅速发展;其次,各地区重组产业组织,通过合理、科学的规划来引导产业合理聚集和分散;再次,这些城市注重发展第三产业,使经济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形成了多个新的经济增长点;最后,资源型产业的科技含量大大提高,对资源进行深度加工和综合利用,沿产业链条向上下游产业延伸和拓展。例如:阜新市的液压装备制造、焦作市的旅游业、敦化的医药等都已初具竞争优势,成为全国知名品牌。

(3)经济增长速度实现了新的飞跃。随着多元化产业体系的初步形成,资源枯竭城市经济活力显著增强,经济增长逐渐改变了转型前的低迷局面。2007~2010年,44个资源型城市地区总产值由6 677亿元增加到10 966亿元,年均增长13.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5个百分点。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由19 785元增加到31 975元,年均增长12.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7个百分点。[5](www.daowen.com)

2.社会方面

资源型城市曾是是中国最重要的原材料和能源基地。建国以来,这些城市为新中国的经济建设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但是,随着人们过度开发利用使能源基地资源枯竭,加之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新兴产业逐渐替代了夕阳产业,大批国营企业工人下岗失业,生态环境严重恶化,最终导致出现了多种社会问题。这些社会问题在城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产业进行转型升级的过程中逐步得到解决。

(1)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是经济运行和人们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但长期以来,由于资源型城市偏重对自然资源开采和加工,导致其在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往往围绕着重工业的发展需求来进行规划和建设,很少考虑居住环境、城市功能定位、现代城市交通体系等方面的建设。自实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以来,各城市在充分发挥已有基础设施功能的基础上,大力促进循环经济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的作用,充分考虑发展模式转变后的产业发展需求和人民生活需求,着力打造现代化的城市基础设施,进而为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6]

(2)筑起“社会保障”的大堤。国务院指示,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核心就是在解决城市失业的基础上稳定地推进资源型城市的再兴。可以说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和健全有助于增加城市居民的信心,减少转型过程中的内耗,是城市转型的保障。各地区积极建立包含社会保障制度、社会福利政策与社会服务的一体化社会福利体系,不断完善养老保险金制度以及对失业工人的救助补偿机制。2005年,棚户区改造工程启动,截至2011年,资源枯竭城市累计完成各类棚户区改造搬迁87 000万平方米。同时,稳定就业政策得到良好落实,累计再就业培训215万人,新增城镇就业254万人。目前,这些城市的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0%以上,城镇最低生活标准较2007年平均提高50%。

(3)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我国对各城市地区的资源进行粗放的开发利用,从而使很多地区的生态环境遭受了巨大的破坏。最为典型的就是号称中国“绿色的肺”的东北地区的长白山山脉和小兴安岭林区,经过几十年的过量开采,大片原始森林破坏殆尽。因此,国家在处理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时十分重视矿区的环境修复,尽力修补已经和正在遭受破坏的自然环境。据统计,各地在大力推进生态环境恢复治理的项目中,累计完成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7.6万公顷。这些城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煤矸石、尾矿、冶炼废渣等得到有效利用,并采取措施治理土地盐碱化、重金属污染等环境污染。生态环境得到改善的典型案例,如焦作被评为“国家园林城市”,石嘴山市通过矸石山改造、沙湖治理打造成为“塞上江南”等等,这些昔日因资源开发而使其生态遭到破坏的城市正在逐步向着环境优美的宜居城市转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