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良[1]
乔依德:各位来宾,今天我们非常高兴地邀请了绿地集团董事长、总裁张玉良先生来给我们做演讲。大家都比较熟悉张董事长,我就没有必要在这里介绍了。大家知道,绿地不但在国内各个城市搞开发,现在也在国外搞开发,不但跟方的东西——砖头打交道,现在也和圆的东西——金融打交道了。这次他刚好在北京开会,茶歇的时候,我看到他还没有发言,记者还没有找他,我就“抓住”他,请他来给大家演讲。下面我们就以热烈的掌声,欢迎张总给我们演讲。
张玉良:尊敬的延照市长(胡延照,曾任上海市副市长),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和朋友,大家晚上好。今天非常高兴能够跟在座的各位做一个交流,做一个汇报。其实在座各位都是我的老师,特别有一部分是我的长辈。对于绿地的成长、绿地的发展,他们都很了解,特别是延照市长更了解。在这个过程当中,他们给我们的支持也特别大。所以我觉得,首先还是要由衷地感谢各位。今天我想讲,我们这个企业的成长在上海国有企业当中比较另类,这跟上海市委、市政府、国资委以及其他相关部门的高度信任密切相关。我们不认为自己有什么本领,我们认为是人家对我们比较放松、比较信任,所以给我们创造了环境。前几天,乔秘书长在北京,正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我有两个演讲,所以碰到他。我讲的也是国有企业改革的问题。当时我们两个商量了一下,决定讲讲绿地国有企业改革的问题,讲讲绿地的国际化。
我觉得自三中全会以来,中国政治体制改革与国有企业改革大概是全球最关注、最热门的两个方面。近期我们集团领导也在忙这两件事。首先讲一讲绿地的国有企业改革,讲混合所有制。这在上海国资改革当中非常有影响,也是“上海国资国企改革20条”出来以后,全国研究比较多的。我本人也专门去国务院做过汇报。我们认为此项改革非常值得拥护,实践证明中央十八届三中全会是对的,所以我要把这个题目讲一讲。第二讲一讲国际化,我们的国际化实际上从2013年开始,进步很快。我们的混合所有制整体上市,在国际专业金融机构中评价比较高。我们的市值,按照现在还没有批的市值,已经超过1200多亿元了,上汽下来就是我们,在上海市值排第二。大家很容易把绿地和万科相比较,万科市值800多亿元,我们是它的140%,说明大家还是比较认可我们的。我想汇报几个情况,首先是简单汇报一下我们集团的基本情况。我们这个企业是在1992年,以2000万元注册资金成立的,到现在22年了,集团在这22年间的进步还是比较快的。大约到2013年底,我们的资产规模已经超过了3600亿元,22年涨了18000多倍;净资产600多亿元,也涨了3000多倍。2013年的年收入超过3300亿元,平均每年增长40%。特别要讲的是净资产回报率,连续8年超过25%,高的时候是30%—35%,净资产回报率是资本市场特别看重的。
图1 绿地集团历年经营收入变化情况(1992—2013年)
图2 绿地集团的多元经营
我们在2012年《财富》全球500强排名中排在第359位,估计2013年的排名还能提升80位。2013年我们的增幅在全球500强当中排第三,在中国89家全球500强企业当中,我们是增速第一。2014年还会增80%。而且集团的成长性还非常好,所以我比较有底气。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当然要稳健,因为有稳健,才能不断成长。
还有一个情况就是全球布局。在国内,除了西藏和台湾,我们在其他省都有布局,而且重要项目都在省会城市和重要地段,共进驻了80多个城市。在全球的4大洲、9个国家、13个城市也都有布局。我们和人家不同的是,都布局在一线城市、一线国家。除了亚洲以外,在美国主要是洛杉矶、纽约,这两个项目的规模都比较大,都在核心位置;洛杉矶的项目在大陆会的位置,10亿美元;纽约的项目在布鲁克林区,60万平方米,他们说30年来美国房地产规模最大的就是我们;在多伦多,也是最核心的位置,在多伦多电视塔边上;在伦敦是金融区,还有一个在市中心的老啤酒厂;在澳大利亚的是在悉尼市中心,紧邻海德公园。除此之外,还有在泰国和韩国、马来西亚。绿地集团已经是一个全球布局。
我们的发展过程分三个阶段。第一个十年(1992—2001年)是“上海的绿地”,我们只在上海做,资本比较小,十年做成了中国500强。第二个十年(2002—2011年)是“中国的绿地”,从江西开始,又做了十年,做成了世界500强。从2012年开始,实际上我们已经在做全球化了,成为了“世界的绿地”。2014年是我们比较快速成长和快速收益的一年。所以,现在我们提出来的目标,是要在未来十年做“世界的绿地”,一是从量上,二是从质上、从布局上。按照国家商务部定的三个指标,年度投资、年度收益、年度利润占整个集团的总投资、总利润、总收入的比重都超过20%,成为全球的跨国公司。我们大概经过了这样三个阶段。这是我想跟各位报告的第一点,即现在绿地的状况。
第二点,报告一下我的主要体会。从国有企业的发展来看,根本在于活力、动力、竞争力,从中央三中全会到上海市委的决定都非常正确;如果没有动力,那就没有活力,没有活力,谈它的竞争力,是不现实的。从我们企业的成长来看,我觉得一个企业的成败,根本在人,但关键在制度,我们讲的制度就是改革、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这些制度对于绿地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进作用。1997年我们开始搞混合所有制,那时候中央国务院有文件允许的,叫持股会,实际上就是现在的合伙人公司。后来我们逐步以各种形式,通过各种市场方式调整,一直到2013年,在市委、市政府的直接帮助支持下,我们引进了战略投资者,变成了真正的混合所有制企业,而且国有持股低于50%。
图3 绿地集团追求体制创新
国有持股低于50%,在中央层面上当然有各种各样的说法,有各种各样的要求,也提出了各种各样的企业应该有不同的比例。像非垄断性行业,据我对中央政策的了解,是非常鼓励混合型所有制的,这是比较清晰的。目前我们主要在做上市,刚才提到了,在政府的直接推动下,争取直接上市。上市以后,绿地肯定是中国目前最大的行业制造公司,我估计也是上海地区最大的。上汽1 400多亿元,我们1 200多亿元,如果未来运气好一点,可能在上海是市值最高的一家公司。
在机制创新方面,我们这么多年的体会是什么呢?我们有一系列成长机制的配套,这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比如通过机制创新,我们可以有用人创新,如果没有这个制度创新,我们的用人很难创新。大家都知道,国有企业的干部讲组织配置,很难讲市场配置。我们这个企业从农委建委分管的时候,就开始在用人方面讲求市场配置。初期,全民的岗位只能用全民,干部的岗位只能用干部,干部岗位不能用全民工人,但是我们从刚开始成立起,这个机制就给了我们很大的帮助。混合所有制结构这种企业制度,在奖惩激励机制上,还有制约机制上,给了我们很大的帮助。因为利益与所有员工或者说与持股员工都是密切相关的,这种紧密度不是一般的企业搞点奖金的概念。这种制度可以让我们比较放开,既有激励,又有约束,搞得很紧密。这个机制还可以让我们把经营机制搞得很好;我们的经营机制非常灵活,与市场非常近。如果你是传统的国有企业,就非常难。现在做全球化过程当中,更是这样,如果董事会没有职权,都要报批,全球的项目基本都吹光了。我们刚开始的时候也不习惯,当时国务院批下来一般是6个月,我们跟人家谈判一定要坚持6个月,但是人家不跟你谈6个月。我们现在尽量是3个月,现在商务部、发改委都是比较明智的,进行了改革。那么这个过程当中,靠的是什么呢?靠董事会、股东会的机制来做决定。否则对于传统国有企业的经营者,国家还没有批,你怎么敢擅自把钱弄出去,擅自把项目定下来呢?可想而知,肯定做不到。传统国有企业的项目原来都是要国资委批,不批是不能出去的。当然上海国资委还是比较开明的,在前几年做了一些改变,大的企业可以报自己公司股东会批,但是一般的企业也要报国资委批。
在这种机制下,还可以解决企业内部管理当中的授权问题。所谓的授权,是指我们把大的投资、重要人员的任用、负债规模等等这些决策集中在集团总部,其他的则完全按市场情况统统放到各个公司去,这样效率会很快得到提升。在我们行业里面也有多种形式,有的是把所有东西都收上来,有的是把所有的东西都放下去,我们基本上把大的东西放在上面,一般的东西放在下面,采用这种机制授权,进行控制。授权机制对于我们内部的竞争机制也有很大的帮助。
我们企业开会是这样的:每季度开一次会,每季度都有考核,按照考核结果,分数高的到前面来,分数低的到后面去,分数再低的出会场,撤消建制。支撑是什么呢?就是董事会。几年前上海国资委也开始搞了,领导请吃饭,排位置按照你的利润收入加权计算,排在第一位的坐一号,排在第二位的坐二号,也在用这个机制。当然,现在不吃饭了,这是另外一回事。我觉得这个竞争机制是无形的压力,不仅是钱的问题,更重要的是面子问题,你今年坐第一排的,明年坐第二排了,后年坐第三排,心里很难过的。这个东西的来源是什么?是所有制的董事会决策机制给它做了支撑。
还有就是分类管理,我们的平均工资水平比同行业低,但我们就算同样一个单位,内部工资水平差距也很大。我举个例子,在我们的房地产公司,做得比较差的可能年薪80万元,但是做得好的可以有300万元收入。在常规的国有企业,职工如果差一个级别,就基本工资来讲,收入是差不多的,但在我们这边会差3到4倍。靠什么呢?靠总的制度,内部的分类。至于年终考核奖,差距就更大,更可以放开。
这种机制是非常重要的,有利于经营团队的长期思考能力。对这个问题,现在中国很多专家做了很多研究。过去讲国有企业一定要轮岗,这个轮岗实际上到底是好还是不好?我个人认为,一个企业如果不给它5年8年的时间,它是做不起来的,我是有深切体会的。很多省长跟我讲,他们有个规定,干部在一个岗位上不能超过5年,我说那就错了,最好不能少于5年。正常情况下应该是这样,除非他干不好,那是另外一回事。如果他5年就换岗,他可能焦虑不安,不能按持久的商业模式去经营,就会采取短期行为。因为今年工作业绩做出来了,可以拿奖金拿提成,如果做不出来,奖金要下来,职务也提不上去。从这方面来看,因为有这样一种长期机制,就做长远考虑,和他的商业模式有很大的关系。我举个例子,有的国有企业把一些资产卖掉,当年的报表很好看。后来国务院国资委出了一个办法,出售存量资产的,考核只能算一半,不能算全部。是什么原因呢?因为他要走,当然把前面的卖掉就结束了。我们则是倒过来,我们要让这种机制持久长远,就必须考虑要将很多东西留下来。我们2013年的评估,资产就涨了77%,为什么?历年留下来的资产,肯定算价值。当然我们地产评估,可以按收益法评估,也可以按照原来投资的价值。所以是靠长远的机制、长远的商业模式。如果没有这种机制去支撑团队的长期稳定,他不会这样做,每个人都一样。我们为什么能做到这样呢?因为他觉得,在我们这里是一个长远的占有,这种制度支撑他。我举个例子,我们的16个高管,70%都是在这里工作15年的,他们从来没有想过今年做完,明年就走了,如果他明年走了,就不是这种商业模式,也不会考虑资产的长期持有。所以我觉得,国企的改革,所有制和制度,尤其是所有制,对整个企业非常重要,乃至于是根本的制度。很多人看不懂绿地,认为它没有钱,风险一大就倒闭了。但是20年来,它有这么好的成长,实践已经告诉我们,绿地是最注重长远持久发展的。
表1 绿地集团的房地产主业居行业领先地位
第三点,我想讲讲我们下一步的发展目标。上海市委、市政府非常关心我们,希望我们成为中国的跨国公司,现在我们正按照这个目标去努力。2014年我们会有超过4000亿元的收入,400亿元的利税,同时进一步加强全球化的步伐。我们希望2014年绿地在转型当中,继续保持高速成长,并加快国际化的步伐;希望2014年在资产市场取得更大的进步。在管理方面,按照跨国公司的要求,实施全面的管理再提升。按照年度目标,在十二五期末,我们完成5000亿元的规模。与此同时,我们希望在未来三年,实现8000亿元左右的规模和收入,这是我们的下一步计划和目标。
这是我想讲的第一个方面的情况,跟各位汇报绿地过去的22年,我们在改革当中,不断通过抓改革、抓创新,提升我们企业的动力、活力、竞争力。第二方面,讲讲国际化。我们从2010年开始思考国际化。最早的时候,我们想做资源,在海外投资政府项目。当时国家开发银行跟我提了很多一揽子的中国援建项目,说这些援助项目做完后,再去换当地的资源回来,帮他们建保障房,建社会功能的项目,做市政道路,去换资源回来。结果弄了两年没弄成。我们后来想想,发展中国家恐怕政局很不稳定,做生意看来做不成。所以后来就调整思路,觉得做生意一定要和政局有关,当然还要考虑汇率等其他因素。于是2012年开始,我们就调整了思路,要到政治稳定、社会稳定、市场有潜力的地方去做项目。另外我们特别考虑什么呢?要和中国市场的延伸结合起来,中国人留学出国、投资移民到哪里,我们就到哪里。这是我们比较优势的市场,实际证明也是正确的。我举几个经典的案例。为什么绿地今天快速成长这么有底气呢?因为通过几个项目实践下来,证明这种思路是非常可取的,而且是非常好的时间段。前面讲到,我们现在在全球4大洲、9个国家、13个城市有投资。
图4 绿地集团国际化的总体情况
我们把这13个城市分为两类:一类就是靠近我们周边的,泰国免签了,济州岛不要签证,也是落地签的;另一类就是留学、移民、旅游三个地方。我们到目前为止,一共投资了200亿美元,2014年海外的收入可以超过200亿元人民币,按照现在的项目2015年可以到400亿元。
另外一个特点,就是我们的项目都是在市中心的综合体,既有住宅,也有办公楼,还有酒店,酒店主要是作为配置的,不是单一的。影响比较大的是纽约、洛杉矶、悉尼、伦敦,这几个项目特别大,位置好,功能全,规模大。从这些代表性的项目来看,我们自己也是比较有底气的。(www.daowen.com)
我举两个例子。2013年我们在韩国投资,一共投了1000万美元、10亿元人民币,在2012年投的,付了5%的定金,到2013年4月付的钱。我们在当年就收回了12亿元人民币,这是现金流。每平方米的成本,类似于国内的1.6万元,我们卖平均2.3万元,后面价格还要上涨。投1.6万元的成本,赚6000元,跟国内比也算是收益非常好的。另外,就是杠杆特别强。实际的投资,有的项目是半年,有的项目是9个月。悉尼的项目,我们改建了一栋楼、一个酒店、一个商场,我们当时投1亿多澳元,2013年3月付了5%的定金,6月付了5%的定金,9月付清,到11月我们当年就收进了3亿多澳元,大概20亿元人民币。当然澳洲的预售房收入管理不一样,你销售完,售款的10%可以用,90%的钱要存在银行,银行作为对消费者的保证,但是银行同样给你相应的银行贷款,实际上是你承担了存款与贷款的利息差,是为了保护消费者。韩国是例外,完全和中国一样,收完就可以用。那么在悉尼的项目利润是多少呢?最初的时候,投资预算成本11000元一平米,定价13000元,结果卖17000元,这还是下面的楼层,上面的楼层还没有卖。如果是上面的楼层,平均18000元一平米。一平米的利润,等于从11000元到17000元,有6000元。所以它的投资回报远远高于国内。当然不能说这些项目有普遍性,但是我们这两个项目做得非常成功,原因主要是我们进去的时机比较好。我们进去以后,2013年全年,特别是后三个季度,伦敦、纽约、洛杉矶、悉尼的房价都涨20%,各种因素造成我们的营业额非常好。
我们的商业模式怎么做呢?还是做中国市场的延伸,还是做自行开发,因为现在有各种做法,有的是做财务投资。我们认为,既然是一个房产开发公司,应该把开发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不是只做投资不做管理,我们是全系统的管理。
在做法方面我们有几个特点。刚才讲到,第一是把握市场。总体上,我们对海外媒体说是做全球市场,实际上就是做中国市场。因为在海外你要说做中国市场,人家马上会很担心:你是不是做中国城,你会不会对它造成社会不稳定?全世界的主流媒体2013年全来过,像《华尔街日报》了、BBC了,都过来采访过这些问题。我们对他们讲,不用担心,我们这个市场不是单做华人。其实,华人是主体。特别是亚洲周边,基本80%以上都是卖给中国人,澳洲市场也是80%卖给华人。洛杉矶的项目我们还没有开盘,是2月开的工,现在第一期的两栋房,据我目前的了解,不用特别销售,基本上已经订光。现在大量华人移民的这个市场简直是惊人地成长。当然这个因素是多方面的,大家都知道,有些人认为钱放在国内不安全,有些人希望在国外有固定资产等等。服务华人,我觉得这个市场目标非常清晰。第二,就是中产阶级的成长,买房子的基本都是中产阶级。第三,就是自主开发,自己建团队。我们除了必须合资的项目以外,多数都是自己管理,这样有主导权,效率更高。第四,是追求可持续发展。
在这个过程当中,有很多事要我们去研究,就是研究怎么让它更持续。比如我们充分利用国际一流的专业机构,因为它们比中国的房地产机构成熟得多,无论是政策,还是专业技术、服务能力等方面的研究。比如产品定位,在海外,只要你花钱,它们有完整的一大堆产品定位、市场报告。它们的法律机构更加完善,法务全方位提供服务。资金你要多少给多少,只是成本问题,根本不必担心国内出去的资金。现在我们海外的资金,国内出去的非常少,基本上都是靠海外,当然我们还有一个在香港的平台,香港资金可以比较自由地进出。国外的这些政策,如果你要用它,当然要研究好,这样能够使你更持续地发展,培养好自己的团队,不断克隆。
以上这些是我们的做法。大家都有共识,其实到最后,就是在全球竞争。所有中国企业,不到全球竞争,不能到达最高境界。所以我们认为,不管哪一个行业,过去出去的行业和现在出去的行业,差异性会比较大。当然国际化的道路在各行业会有差异,有的是产品类的,不管在哪里生产,想卖到哪里就卖到哪里,完全可以在中国生产,也可以在越南生产。房地产是就地生产,就地销售,它的全球化形式就不一样。但是我认为,所有行业的国际化是必经之路,这是不用讨论的。
还有一个,就是国际化实际上对于像我们这样的中国公司,也发挥着理财和在全球配置资源的重大作用。比如我们在海外做项目,在全球配置资源,像资金资源,还有各种专业技术服务资源,因此我们集团在全球家喻户晓。我有时跟领导开玩笑,说现在国际重量级人物来上海,一般要么先见你,要么先见我,或者见完我再见你,已经到了这个分量。我们到全球最牛的纽约市场、伦敦市场,他们隆重欢迎我们。伦敦市长跑到我这里来谈,他们的首相跑到中国来都要见我,希望合作。大家都知道,全世界的政府都在做两件事:一是提升自己工作效率,改善服务;二是招商引资。你说发达国家不招商引资,这是不对的,他们也要招商引资,我们见过很多总统、总理,也有各国的部长。2013年澳大利亚刚换总统,投资贸易部长跑到我这边来,邀请我们再投资,征求我们的意见,还邀请我们作为中国首席代表参加2014年20国首脑会议的商业领袖聚会,等等。这种世界影响力,极大地提高了我们在全球配置资源的能力。同样,这反过来加强了我们在国内的影响力,人家觉得你在全球都能做,那么在中国肯定更没有问题,在中国各省区获取项目的机会就更高。同样,我们给各兄弟省带去的东西也更多,因为很多相应的机构、相应的专业都能跟进,不仅仅是过去在国内配置资源的能力。
我刚才讲了政界,再来讲讲商界。德意志银行盯着我们合作,汇丰银行希望给我们贷款。高盛号称全球最大的投行,2013年10月我去访问,高盛的主席陪了半天。过了一个月不到,他又跑来找我。这种在全球配置资源的能力,在全球的感觉,完全变了,包括我们的员工、干部出差,都不一样。过去像旅游,点头哈腰,看到人家低人一等,现在是昂首过去。这不仅提升了国际配置资源的能力,也提升了在国内获取资源的能力。
最后,国际化有利于水平的提升。通过和国际接触,我们发现中国政府未来可能会自我改善的。我们也看到一些问题,比如说,我们发现我们的商业模式要不断完善,有的要建立,有的要创新。全球发达国家目前的状况,可能就是我们的明天。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商业地产,在美国投资商业地产和在中国投资商业地产,完全是两码事。在中国如果一次性卖掉的,税收很轻,只有20%。有的人以为很重,错!美国更高,在美国一次性卖掉税收是40%到50 %,但鼓励你持有,持有的税收很低。在中国是倒过来的,你要在中国经营的话,税收更轻,可还是逃税。所以这种理念、政策都要重新完善。像韩国就有些我们中国要学的地方,人家交完税以后再投资,全额抵扣税收,鼓励再投资,这些政策比中国科学得多,先进得多。开发当中,我们企业也要全面提升自己。所以我想,国际化让我们开了眼界,提高了我们未来管理的能力。我相信绿地的国际化要不了两三年会更成熟,更有竞争力。我们也相信2015年能够做5000亿元,我们的质量、我们的竞争能力,在中国的国有企业当中会进步更快。再次感谢各位,特别是感谢各位长期关心我们、支持我们,没有大家的支持,就没有我们。另外各位都是老专家,都是我的老师、导师,也希望继续给我们指点,谢谢大家。
乔依德:非常感谢张总,在不太长的时间里面,很生动地把绿地的改革和国际化的经验跟大家分享。下面我们还有一些时间,大家可以提问题,各方面的问题都可以提。
王世豪:首先非常感谢张总的精彩演讲。绿地为上海国企改革,也为上海的企业争取了荣誉,树立了旗帜,这也是上海人的骄傲。我想提两个问题,一是2014年以来中国经济出现了三个拐点。第一个就是全国各省市的人代会绝大部分都调低了经济的增长速度,这是35年来第一次。第二个就是连续上涨15年的房地产出现了拐点,有部分城市往下走。第三个是连续上涨了8年的人民币汇率出现拐点,往下走了。这三个是比较大的拐点。我想问,房地产的拐点是否会同时发生?展望国内的房产市场,它还有多长的兴旺期?第二个问题有关国际化。你的国际化确实讲得非常好。但是我想,这其实也是一个历史性的机遇,就是你说的窗口期,正好是中国开始资本输出,也是中国开始国际化,同时也是移民潮的过程。这样一步一步往下走,你觉得是否会继续下去?国际市场可持续发展的前景怎么样?谢谢。
张玉良:第一个问题是关于房地产的。王行长是我们的老师,我们说房地产基本属于农民种菜养猪,银行属于喝咖啡赚钱,层面不一样。他刚才提的几个转折点呢,我个人理解,还是有所差异。第一,我觉得中国的经济跟全球经济不一样,比如中国经济由高速进入中速增长,但是不等于不增长,全球金融危机以后,经济正在比较快的上升。说中国经济转折呢,我认为也不能这么说。我觉得中国经济平稳地进入中速增长阶段,可能未来三到五年的增速是6%到7%,再过几年可能是4%到5%,不能说这是转折,它可能继续放缓速度。这是我个人的观点。因为全球经济发展存在规律。第二个就是汇率,我认为和第一个问题紧密相关,当然也和我们的政策有关,但是我不认为目前的阶段是一个趋势,可能到年底,或者过一段时间,我觉得汇率还会平稳,这是我对所谓经济转折的看法。
在这种背景下,说房地产市场出现拐点,说它爆盘等等,不符合情况。其实我们对2013年的中国市场早就规划了,刚才我跟有些领导交流时也讲,我们2012年就开始收缩,甚至不进三四线城市。原因很简单,房地产市场和经济成长性与人口积聚——特别是人口积聚——是紧密相关的,有人就有市场,没有人就没有市场。我们发现从2012年开始,三四线市场急剧下去。大家目前关心的问题是从表象来看,这种情况其实早就已经有反映了。而现在的特点是分化,像北京、上海,大概80%的省会城市,会持续增长。前两天在中国经济论坛,我有一个发言,我认为大概未来5到8年,房地产业会继续保持比较好的成长,这是基本面的变化,趋势的变化。当前只是出现一个新的特点,比如地级市、三四线城市,特别是没有产业、净流出人口的城市,肯定是下滑,并且已经下滑一年了。而且过去两年,有的地区房价炒得很高,自然应该下滑,甚至下滑得很厉害。但是,现在我们省会城市的资源,包括各种医疗、教育、就业资源,仍然在加速成长,所以人口也会增长,80%以上的省会城市都会成长,而它的成长就是市场。现在一般的省会城市,大概每年净增10%的人口,比如这个城市300万人,每年就有30万净增人口,增长快有45万人,增速在10%到15%之间。落后地区像西宁、银川,全省总人口比较少,就五六百万人,那么增长可能比较慢,可能每年净增5%的人口。
中国将来有近10亿人口要生活在城市。按照每个城市500万人口来计算,中国要有100个500万人口的城市,现在有多少50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除了上海、北京、广州、深圳、西安、成都,其他大部分省会城市一般只有300万到500万人口。集中度比较高的省份只有一个核,像郑州、武汉这种城市也只有五六百万人,可能要增长到800万到1000万人口。其他省会城市像南昌、合肥,连300万人口都不到。想要100个500万以上人口的城市,在未来6到7年当中,按照我们三个新农村规划和国家最近出台的一些文件,这些导入城市的地产依旧不错。
经济结构转型对产业地产的需求量也非常大。有人说商业过剩了,有人说办公楼过剩了,过剩都是分化的表现。刚才王行长有句话非常精辟,说普涨的房地产已经没有了,非常正确。自2013年开始,房地产就已经非常分化了,产业地产当中,经济成长快、转型好的,商务地产成长非常好。2013年全年,绿地集团光商业地产就增长80 %。有人问我,你们增长那么快,怎么可能呢?我告诉你,我们2014年平均还要增长50%,达到2400亿元。2400亿元是什么概念呢?2400亿元的收入,在全球房地产开发企业中可以占第一名,是最大的公司了。当然我讲了,首先要坚持质量,是有竞争力、有效益的房地产,不是没有质量没有效益不可持续的数量。2014年依旧会增长50 %,而且我很自豪地讲,这可能是底线。第二个问题问到我们这种模式在全球的可持续问题。我觉得对于每个企业,最有生命力的就是贴近市场,你有开发能力,有投资能力,有品牌能力,有全球配置资源的能力,就应该是可持续的。比如今年悉尼市场好,你就在悉尼多投一点;明年如果发现巴黎好,就转移到巴黎多一点,或者就集中在巴黎;如果发现纽约市场特别好,当然就到纽约。
大家都知道,纽约的曼哈顿,特别是时代广场,那不是南京路,是好几个南京路,那里每天的人流量是惊人的。2013年我去了三次美国,我们的合作伙伴就在曼哈顿边上有一个酒店。每次我都发现酒店天天爆满,没有一次不爆满。我比较注意客房的市场调研,因为我们现在也有70个四星级以上的酒店,我对市场比较关注。所以我认为,现在全球经济复苏,在人口继续聚集大城市的状态不变的情况下,市场永远存在,就看你自己的竞争能力。所以我认为,我们的全球发展模式是可持续的,因为我们的体制机制是适应这个市场的,灵活应变市场,再加上开发能力、品牌、资源,这种模式应该是可持续的,谢谢。
左学金:首先恭喜绿地集团取得这么大的成就,在上海是一个非常好的榜样。我有两个问题,第一个是关于国际化。现在绿地在国外9个国家、13个城市开发楼盘,是外国人设计的还是我们自己设计的?这些项目的管理团队中,有多少是当地人,也就是外国人?第二个问题:绿地在国外以现在的模式建设房地产,但主要买家是华人,这样的模式是不是能够持续很长时间?你有没有判断它的持续时间?如果非常成功,国内很多房地产公司会不会都照绿地这个模式去做?但是能够到国外买房子的中国人毕竟还是有限的。这就是我想请教的。谢谢。
张玉良:第一个问题讲到设计。实际上我们国内的项目几乎都是国外做的。我们现在用的设计公司,都是全球一流的设计公司,国内的设计公司基本只做配合,除非是简单的住宅。好一点的都是海外在做。在国外的,也都是国外在做。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国际地产开发的专业化很强,是不一样的。在其他方面,如果更有市场拓展能力,就有竞争优势,实际上就是国际水平了。我们的管理层呢?由于开创初期可能还需要防范风险,目前的核心人员都是从国内派的。但是要不了一两年,恐怕核心人员的一半也会是当地人。目前的普通员工就是当地人。现在在招聘时,我们基本上注重一半是外国人,一半是华人,这些城市的华人都很多,他们在当地也有这样的专业,也有这样的活动圈,我觉得是比较有优势,比较合适的。随着时间推移,我觉得国内派遣的人会减少,当地人会增加,外国人会增加,华人会减少,我们基本是这样判断的。开始的时候,我们觉得他们的效率和速度可能和我们的管理文化有差距,可能会影响效率,所以初期先这样做下去。
第二个问题是关于全球华人市场。对于全球华人市场,我是这样看的:首先富裕人群的资金外流仍将持续,再加上现在出国旅游的人数很多,预测,未来三到五年每年出国旅游人数2亿人次以上,将带动巨大的需求。当然,我们做的也不仅仅是华人市场,我们也有很多好的地段,很多市场本来就不是只针对当地国家或者当地城市的,其他国家的人也会来买。美国《华尔街日报》全球总编跟我说,你的市场竞争力首先在于对华人是巨大市场,因为在中国的消费市场当中,我们的消费量实在太大了,知名度高,一般来说客户会买中国公司的房地产,因为觉得比较安全。
至于国内的企业是不是都像我们一样出去,这得看能力。现在国内企业已经出去不少,但是成规模成批量出去的大企业还比较少。这需要两个条件,一是自主条件,企业如果不具备自主条件,它就根本没想去,去或者是被逼的,或者为了有个品牌,有个形象。二是要发自内心。如果具备了这两个条件,再看是不是具备实力和竞争力。总体来看,未来三年我们这个行业的企业会加快国际化,这是肯定的。谢谢。
乔依德:谁还有问题吗?如果没有问题的话,我们再次以热烈的掌声,对张总的精彩演讲表示感谢!我也利用这个机会代表我们基金会,对绿地集团表示感谢。张总也是我们的理事,对我们基金会的活动一直给予支持,因为我们是非营利公益性组织。特别是在2013年,我们从原来新闸路比较小的地方搬到绿地集团的边上,绿地集团给我们提供了免费使用的办公室,让我们的办公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我利用这个机会,对绿地集团、对张总表示感谢。今天的沙龙就到这里结束,感谢大家的参加。
【注释】
[1]张玉良,绿地集团董事长、总裁。根据2014年3月27日在上海新锦江大酒店的演讲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