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解析中国经济新常态

解析中国经济新常态

时间:2023-05-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今天下午这一节的话题主要是讨论中国经济的运行。最近有一个词还是比较流行的,那就是“新常态”,什么方面都说有新常态。我就在琢磨,中国经济最近这段运行,整个有没有新常态?但是还有一些人坚持认为,中国经济有韧性,不需要搞大规模刺激以避免在未来产生更多的积累。当然了,认为中国继续保持8%的高速增长这种观点也是极少数,所以大概运行的区间就是在6%到8%这个区间。

解析中国经济新常态

·连平[1]

连平(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各位来宾大家下午好!很高兴基金会给我提供了一个交流和学习的机会。今天下午这一节的话题主要是讨论中国经济的运行。刚才两位专家的发言也对短期、中期、长期各方面问题都谈到一些。我重点谈谈短期和中期的运行。

最近有一个词还是比较流行的,那就是“新常态”,什么方面都说有新常态。我就在琢磨,中国经济最近这段运行,整个有没有新常态?有没有什么我们可以捕捉的新常态特征,来说明这一段时间的经济运行有了跟过去完全不同的一些特点。最近数据已经陆续出来了,半年度的数据出来以后,我们对下半年的经济运行心里多少有了一点底:下半年整体的经济运行会是比较平稳的,就是说它至少会改变今年一季度经济运行的急剧下挫,实际运行当中会有小幅度的回升。

我们再回顾2012年、2013年到2014年,把这三年整体的经济运行综合起来观察,我梳理了一下,有六个方面的特征。

第一,这三年经济增长总体来看是中高速增长。2012、2013年都是7.7 %,今年估计7.5%左右,都是属于中高速增长,这一点跟过去有很大的不同。过去有的时候是偏低的,比如说危机冲击的时候,可能只有7%,高的时候十四点几,波动幅度很大,所以是高速增长,平均水平达到10%左右。而现在就是在7%到8%这个区间,但它也是属于中高速增长。

第二,小幅度波动。我们来看,这三年的增长有高有低,7.7%、7.7%、7.5%,波动很小。我们再看这三年中间12个季度的运行,也是小幅度波动。环比来看最低一个季度的增速是1.4%,最高一个季度的增速是2.2%,差距不大。然后季度同比来看,最低的增速也就是7.4%,最高的增速就是7.9%,波动幅度明显跟过去不能同日而语。这是第二个特征,波动幅度相对比较小。

第三,平衡就业。这次经济运行掉到7%到8%这个区间,尤其像今年一季度到7.4%相对偏低的季度增长,但是就业状况没有出现明显的恶化,甚至在沿海地区劳动力工资还是在上涨,当然幅度没有过去这么大。所以基本上是属于平衡的。但是平衡中间,劳动力价格还是在往上走的。沿海地区劳动力价格在往上走,说明这个地区供给比较紧张。这种状况是在整个沿海地区出口产业受到很大影响下发生的。不像过去整个地区很旺盛,对劳动力需求非常大,那时候价格上涨是很正常的现象。可是现在不是,有些地方都偏冷,但是这种情况下劳动力价格还在上涨,当然相当多劳动力回乡之后没有再出来,没有出来是因为过去危机冲击下出来找不到工作,就在本地找到了工作。所以这个就业状况总体是平衡的,只是略减一些。

第四,低水平通胀。大家看CPI这两年也就是2点几到3点几来回波动,趋势似乎还有所回落。PPI连续28个月负值,当然在这当中,环比曾经出现过正值,但只是昙花一现,后来又掉头向下。本来这个月大家预期环比可能负到一个百分点之内,零点几的负值,结果还是1点几。这就表明在制造业领域中有一定的通缩。所以通胀水平是比较低的。这是第四个特征。

第五,有风险,但只是局部性风险。江浙一带持续受到冲击,前一阵子比较热闹的是钢贸,现在沉寂下来。钢贸的基本问题已经显现出来,总量大概多少,整个银行业都明白,差不多已经见底了。但是新的问题又出来了。不管怎么说,这些问题都还是在局部范围内,并不是全局性、系统性的。

最后一个特点,就是前面各位都讲得比较多的政策方面,我认为这个政策是有限度的刺激。毫无疑问,中间有刺激,不管你承认也好,不承认也好,的确是刺激了。但是这个刺激是有限度的,或者说微调,或者说微刺激。有刺激并不坍台,因为经济运行在往下走,现在只是做了一些逆向的宏观政策调控,做了一些有限度的刺激。很多人不满意,还在批评,说应该大规模刺激,这是一种观点。但是还有一些人坚持认为,中国经济有韧性,不需要搞大规模刺激以避免在未来产生更多的积累。但不管怎么说,我认为这是有限度的刺激。这是最近三年来,把整个宏观经济各个方面梳理起来讨论的。

如果我们称之为运行新常态的话,它是可接受的还是不可接受的?这样的状态行不行?如果说是可接受的,你有能力维持吗?或者说有能力在之后适当改善它吗?能够使中间存在的一些问题得到改善,使经济运行更健康吗?这是我们下一步要着重考虑的问题。当然对这个问题,看法肯定是很不一样的。最近各方面的讨论都有,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中国这么大一个经济体投资有需求,消费增长也会比较平稳。大家想想,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现在我们GDP人均是7000美元,毫无疑问肯定还要提高。消费能力在增加,所以消费对经济的拉动是毫无疑问的,并且会占到非常重要的比重。投资也是这样,时间关系不展开多说。中国的投资未来长期还是有很多需求的,主要是公共投资这个方面。

像这样由投资和消费,这样由内需所拉动的增长,至少能够推动中国经济增长多少呢?我想大家的共识是,至少从现阶段来看,6%以上的增长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在西方来看,一个是靠消费,一个是靠出口,投资这个功能对它整个GDP的推动作用是微乎其微的。为什么中国过去长期以来GDP增速比较高,尤其在出口增长非常好的时候,GDP的增速一定是11%以上?因为出口拉动了一块,投资又拉动了一块,消费又稳住了一块。但是现在这个格局就不一样了。从去年到今年的统计,都认为出口对GDP每年的贡献现在已经降到0.5%以下,去年就是0.3%到0.4%的贡献,其实还是有贡献的,带来这么多的就业等等。从对新增GDP贡献来看,出口跟过去相比确实是时过境迁了,没有起到好的拉动作用。剩下就是投资跟消费。现在6%以上的增长,一般都没有什么大的问题。大家都认为中国经济需求拉动6%以上的增长应该是不成问题的,预期6%以下增长的是极少数。当然了,认为中国继续保持8%的高速增长这种观点也是极少数,所以大概运行的区间就是在6%到8%这个区间。

2012年以前,在2009年危机冲击下,政策的高度刺激带来了百分之九点几的增长。2010年GDP再度呈现2位数的增长,2011年降到八点几。从2012年开始,降到8以下,两年运行在7.7%左右,然后在今年再下一个台阶到7.4%—7.5%这样一个水平上。今年房地产这一块对经济的拉动持续下降。

因此我们看到,这三年运行下来的情况是,就业问题基本上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化。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中国经济之所以要保持一个比较高的增长,最重要的理论依据就是就业。现在增长减弱了,但就业的状况没有多大的改变,还是比较平衡,虽然偏紧了一些,总的来说比较平衡。就业不是一个大的问题,那么是不是就没问题了?中国经济增长可以继续往下滑,到6%、5%也没有问题?我想并不是这样的。就业状况平稳,经济照样发生危机,这种事情在国际上有的是例子,最典型就是日本。日本经济状况很差,1%的增长、负增长,它的就业状况基本上平稳的。比较差的是欧洲,稍有风吹草动,它的失业率就上到10%,美国稍微好一点。各个国家的经济结构不一样,社会管理体制也不一样,所以还不能够简单地说就业没问题,增长就不怕,降下来没有问题,不能简单这样说。(www.daowen.com)

所以我觉得中国现在的就业问题,随着人口红利的逐渐消退,在未来一段时间只要经济增速不是急剧下滑,这个问题就不是焦点问题了。焦点问题是什么?是风险,是中国经济的风险。从这一阵子三年的两个7.7%到今年7.5%左右,其实我们看到的风险因素逐渐被暴露。经济增长往下走的压力越来越大,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就像是一个打足了气的皮球,这个皮球某些方面不太牢固,气拼命往里面灌,从这几个不牢固的地方,有一些小毛病的地方,气就要跑出来。现在就处在这样一个状态,压力越大,开始漏气的地方越来越多,直到压力继续加大,到最后承受不了就要爆掉。

所以我们认为,目前的风险状况不得不引起关注。第一,就是前面我们也讲到的通缩,连续28个月通缩。中国经济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工业和制造业领域经历过4次通缩的过程,最长的一次是亚洲金融危机之后通缩31个月。这次已经到了28个月,可能还停不下来,也有可能这次的过程跟最长一次差不多,甚至超过它,现在谁都不好说。我们知道通缩对整个经济的伤害是很大的,会抑制消费,抑制投资,对未来经济运行持续产生较大压力。

第二,最近房地产投资增速回落极其惊人,估计三季度是回落的最高点,四季度回稳。现在政府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包括棚户区铁路这方面的投资进行对冲,恐怕难以做到全部对冲。按照相对比较乐观的看法测算了一下,对冲之后整个投资的增速大概会在18%左右,去年年底是19.6%,今年又下来了1点几个百分点,而且是在政府启动了相当多的基础设施投资项目之后才能够对冲到这个水平。要么你就启动更大规模的这类投资,但是从长远利益来看不应该这么做。

第三,市场上的违约风险现在开始慢慢显性化。去年和前年这类事件零零星星。首先是信托产品,去年年前大概都有十几例是属于违约的压力,最后在各方面因素的参与下把它摆平了。今年到现在为止违约事件明显增加,而且下半年我们认为可能压力还要大。这其中主要是两方面的信托:产业信托和房地产信托。基建信托问题不大,后面有政府支持着。产业信托和房地产信托这两个信托相对来说压力比较大。从信托产品的违约来看,风险在逐渐地暴露。

还有一个情况,就是联保联贷,在沿海地区,尤其是江浙一带,当然其他地方也有,福建、广东、山东、河南,甚至一些内陆省份也有。这个一实施就是一大片,几十家,甚至上百家企业全都扯进去了。这里面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大企业,还有一些是小企业。联保联贷的监管部门本来比较支持的就是小企业,因为小企业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抵押,资产极其有限,为了给它们更好的支持就采用了所谓联保联贷的方式,十几家企业一起为它做担保,后来发展到相互之间交叉担保。到最后这个担保把大家全都扯进去了,导致负债率非常高。所以现在一些地区出现了这样一些风险。也就是说,随着经济增长速度进一步往下走,压力会越来越大,目前这些方面的风险正在由原来比较隐性走向显性化,这是我们必须要加以关注的。

我认为目前的新常态,是经济增长处在这样一个水平,就业是一个平衡,CPI还不错,KPI看来是需要很好地加以解决,还存在这些风险因素。所以我觉得中国的GDP在未来尤其是下半年和明年不应该继续往下走,希望这种状态至少能够平稳运行两到三年。调结构需要时间,改革也需要时间,还有很多改革没有办法推行,还有很多改革有很多阻力,只是一个总体的方案出来了。现在国企改革也推出一些方案,我个人认为力度是不够的。改革也需要时间,它的效应的发挥也需要时间。尤其是我们还要注意到,改革不一定都能够带来好的能量、正的能量,在这个过程当中,有可能由于处理不当带来一些短期内的压力。刚才也讲到利率市场化,现在明显感觉到融资成本高,融资相对贵。融资难,肯定融资就贵,从去年下半年以来到今年上半年特别明显,这和利率市场化也有关系。利率市场化推进之后,我们看到一个最清晰的结果,就是存款利率大幅度上升,对于很多老百姓来说这是件好事,因为理财产品多了以后,这些理财产品的收益率比较高,大约4%到5%。我们也看到,这一块的投资收益率从去年到今年普遍上升一个百分点。

我们要问了,是谁得到好处呢?当然是居民部门得到好处。企业部门也得到好处,但是企业部门利弊皆有,一边融资成本贷款利率很高下不来一边它有一些资金去进行投资,获得的回报提高了。可能对于一些大企业有更多的好处,有好多大企业并不缺资金,但还是要向银行贷款。这些大企业得到的银行贷款利率是不高的,可能6%左右就能得到,但它们有可能把这些资金用出去,比如说用于信托、委托贷款之类的,肯定能带来两位数以上的收益。那么苦了谁呢?小微企业,它们本身就没有钱,信用又不好,这种情况下融资难、融资贵所带来的压力很大。也有不少比较大的行业,像一些财务公司群体,其实很有钱,利率市场化有可能给它带来的好处还不少。所以目前来说对小企业的压力还是比较大的。老百姓是得好处的,整个投资回报包括一些大额存款,都相对过去要提高了。银行是有压力的,但是我们要注意,如果说对企业带来的好处比较多,融资比较宽松,利率比较低,企业会去进行投资,但是对老百姓来说就不是这样。中国储蓄率为什么高?中国有很多问题,社会保障体系、教育医疗等等许多问题,中国老百姓钱多了以后,反而会有更强的储蓄倾向,这对经济短期增长是不利的。

利率市场化推进既要积极也要稳妥,其他各方面的改革要协同推进,比如说国企改革,现在利率市场化了,请问国企真正市场化了吗?国企财务软约束都改革掉了吗?没有。所以国有企业,或者说央字头的地方性企业,这个行为离商业化和市场化的距离很远。资金价格的市场化对它们的约束力非常有限,对它们行为的改进和改善总体来说也是非常有限的。所以国企不做新的改革,只是推进这些改革,效果不明显,甚至还可能会带来一些问题,这需要加以协同。

我觉得要维持这样一个局面,并且使得它能够有所改善,使得这种新的运行状态不会由于政策不到位而导致明年初经济增长又再往下一层。如果那样,压力就更大,持续不断的负面压力之后,必定会导致一些风险,最终风险由隐性走向显性。现在要想办法改善。我觉得财政政策应该更加积极。既然我们认为,因为中国的货币存量过大,金融政策要适当采用,在这方面谨慎推进的同时,财政政策可以更加积极一些。中央财政状况整体是十分良好的,各项指标都很好,适当再扩大一些积极的程度,我认为是完全可以承受,并且在未来可以消化的。

目前,需要呵护一下、推一把的,尤其是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最后都难在小微企业身上,政府能不能对它们不再征税了?它们能够解决亿万人的就业,保守来说,小微企业5000万家,其中夫妻老婆店可能有4000万家,它们有能力自己解决就业,这点已经很不错了,何必还要收它们的税呢?还有各地部门收的另外一些费用,对于小微企业都是不小的负担。我们农村税收不是全免了吗?为什么农民的收入增速要比城市居民来得高呢,这就是财政给他们的支持。对农民可以这样支持,对小微企业为什么不能呢?阳光应该可以照到城市的小企业主的身上,让我们的经济更加有活力。

货币政策我觉得在未来应保持目前这样一个总体基调不变,偏松的状况要保持好。上半年流动性整体来说是宽松的,但是这些流动性宽松之后,资金要进入实体经济,还要通过一些特定的渠道。因为流动性宽松在这里指的是银行间市场的宽松,企业是拿不到钱的。当然,也可以用发债券的形式,但债券总量有限。现在上半年统计数据显示,债券发行量占到新的融资规模比重大约是12%多,比去年略有上升。这个情况还算可以,但这个比例是不够的,应该还要进一步扩大。这些宽松的资金怎么能够通过金融机构包括银行和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疏导到金融机构去?这不是货币政策总量所能够解决的问题,而是需要一些制度性的改革来消除资金流动的一些梗阻。我就先说这些,谢谢大家。

【注释】

[1]根据2014年7月15日在上海明天广场JW万豪酒店“2014世界和中国经济论坛——复苏与增长”上的演讲录音整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