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科技成果不断刷新过去的思维,产生新式的学说。关于宇宙的起源,一种主流观点认为,宇宙起源于100亿年至200亿年前的大爆炸,大爆炸前,宇宙是个密度极大、温度极高的奇点,体积可视为零。[1]其他影响力较大的理论还有宇宙恒稳态理论及大反弹理论、大冰冻理论等。另外,关于世界的物质本源,则有中国先哲们的五行说、古希腊哲学家的原子论等等理论学说。再过两千多年,在其科技水准下,现有科技成果或许也会被推翻。
浩瀚的宇宙,庞杂的各类,加重了研究难度。人类自身的起源问题,也是争论不休。有陆生说、海洋说、非洲说、亚欧说、神创说等,在缺乏完美再现证据的条件下,各自均能凭借知识逻辑来解释其理论,形成多样化认知。
显然,探寻世界真实本质的科技成果,既可能是有效表达,也可能是无效误判。既有的科技成果与世界本质总会存在一致与不一致的现象:上式中的关系式由等号(=)与不等号(≠)构成,表示相同与相异的必定事由,包括部分相同、部分相异以及完全相同与完全相异等四种含义,任何章节见此符号,意义均一致。这并非指决定性与非决定性,也不是指不确定性与可能性,更不是指虚无,而是指世界异同规律。20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富兰克·奈特(Frank Hyneman Knight)认为:“对于不确定性,只要能够用某种方法将其简化为一个客观的、数量上确定的概率,那么,也就能够通过分类将其简化为完全的确定性”。[2](www.daowen.com)
知识的再生长,会使过去的有限知识老化。知识老化并非单一指知识的陈旧荒谬,还包括知识的淡忘或遗弃。18世纪的法国哲学家埃蒂耶纳·博诺·德·孔狄亚克(Etienne Bonnot de Condillac)提出:“感觉和心灵活动,就是我们的全部知识的材料”。[3]此后,围绕经验、感性、知性、理性等模糊不清的概念争论知识的起源。到了20世纪,出生于奥地利的英国哲学家卡尔·波普尔(Karl Popper)认为:“知识的成长是借助于猜想与反驳,从老问题到新问题的发展。…我们知识的相继成长可以描述为完全是由对先前知识的更改与修正所组成”。[4]为了掌握知识,不惜努力学习。
因为供给与需求组合在变化,围绕如何供给与怎样需求则问题恒生,打磨知识成了解决问题的必备钥匙。毕竟供给与需求不是想啥来啥的凭空生出,而是实实在在的产生问题又必须解决问题,不仅包括有价的供需组合,如市场商品;也包括无价的供需组合,如情感、法律法规、正义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