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 日本实际GDP增长率(1980年以后的长期趋势)
资料来源:内阁府,国民经济核算。
日本经济经历了高速增长期之后,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进入成熟期,增长速度逐渐放缓。同时,由于劳动力人口增长率也在下降,因而越来越难以享受人口红利。1985年9月“广场协议”之后,日元迅速升值,以出口为主导的经济遭受了严重的负面影响。虽然理应采取积极财政和金融缓和的做法,但是由于没有充分考虑到潜在经济增长率已经放缓的问题,因此财政金融两方面投入的资金所要达到的经济增长目标超出了实际能力。这些过剩的资金流入股市和房地产等资本市场,导致了后来的泡沫经济。
日本经济在开始执行安倍经济学之初所面临的问题首先是“长期通货紧缩状况的持续”。泡沫经济崩溃带来的投资过剩长期化。2000年之后,在消费者物价指数与上一年相比呈负增长、工资水平也呈下降趋势的经济状况下所面临的另外一个问题:日本“劳动力人口从90年代后半期开始呈减少趋势,开始进入人口红利带来的潜在经济增长率下降”的状态;民间部门存在的设备投资积极性不高和压缩就业岗位、上调乏力的工资结构的刚性化等问题也都加剧了经济的长期低迷。另外从财政状况来看,不仅财政赤字在增加,而且债务余额也在增加。财政支出方面,受经济增长停滞的影响,需要数次采取经济对策加以应对。特别是在应对亚洲金融危机(1997年)和美国金融危机(2008年)等外部打击的过程中,均投入了巨额的财政资金。财政收入方面,由于泡沫经济崩溃以及其后长期持续的通货紧缩,90年代以后,财政收入依然一直呈减少趋势。债务余额与GDP之比已超过200%,在发达国家当中属最为严重。(www.daowen.com)
日本经济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就是长期持续的通货紧缩问题。安倍内阁在第二次执政之初就将“摆脱通货紧缩”列为政策课题的重中之重。上台之初立即抛出了相应的政策:
一是大胆的金融政策:从通货紧缩在货币总量方面的表现来看,金融政策是有效的,“大胆的金融政策”就成了安倍经济学发出的“第一支箭”。其主要内容包括,2013年1月22日政府和央行发表“共同声明”提出“消费者物价比上年增长2%的物价稳定目标”等。[1]
二是唤起民间投资的增长战略:2013年6月13日内阁府通过“日本再兴战略”。虽然量宽政策和财政政策措施都会产生相应的提升经济景气的效果,但是在劳动力人口日益减少的日本经济中,必须通过提高要素生产效率以增强潜在经济增长率;为了激发民间企业投资意愿、提高工资水平,也需要推动规制和制度改革,培养能够成为新的增长引擎的产业,并由此让企业对未来充满希望。如果对经济的未来没有信心,那么仅仅依靠一时的经济好转,则很难让企业进行不可逆的设备投资和提高薪金水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