啤酒是一个古老的制造业。1682年,安东尼·摩里斯(Anthony Morris)28岁时移民美国,在新泽西买下了200英亩土地,到费城创办了一家啤酒厂,是美国最早的啤酒厂之一。
由于从德国引进了麦芽啤酒,19世纪40年代,成为美国啤酒业大发展的主要时期。到了50年代末,美国就拥有1 269个啤酒制造厂,生产一百多万桶啤酒,成为美国啤酒早期发展中最快的一个时期。
19世纪70年代,由于冷藏技术的关系,啤酒酿造只能在工厂附近出售产品,不可能远距离运输,因此,产量受到了制约。80年代,可以控制温度的大罐车的发展解决了长途运输问题,使得厂家生产的啤酒可以远距离运输,产品有可能在全国范围内分配,这就大大促进了啤酒企业的大型化生产,使啤酒产业大大提高了垄断程度。
19世纪80年代,密尔沃基的帕布斯特(Pabst)、施利茨(Schlitz)和布拉茨(Blatz),圣路易斯的兰普(Lampe)和安休瑟(Antiuthur),以及辛辛那提的莫林(Maureen)等人均在全国范围内设立分配网络,打入广泛的国内市场。如1879年,帕布斯特只是在芝加哥附近有一个分支机构,同年,在堪萨斯城设立了第二个分支机构,在1881—1894年间,在全国各地已开设了三十多个分支构,此后,帕布斯特更进一步租用零售酒店和旅馆来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与此同时,帕布斯特还在全国各地设立采购机构,购买麦芽原料,并建立制桶工厂、购买林地,大大扩展了企业的势力范围。到了90年代,帕布斯特啤酒企业已经进入世界大公司的行列。
19世纪后半期,啤酒生产技术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机械冷藏有助于酿造,也有助于储藏,大规模生产与运输成为可能,这就大大地促进了啤酒生产的集中和垄断程度的加强。
第二大世界大战后,美国啤酒业经过了一系列的大兼并活动,使得垄断程度得到很大提高,主要兼并活动有:1958年,安赫伊瑟-布希公司兼并了美国啤酒酿造公司(American Brewing Co.)的迈阿密啤酒厂,但遭到了反托拉斯法的制裁,最终不得不终止;1980年,又收购了施利茨公司的鲍德温司威勒(Baldwinsville)酿酒厂;1966年,米勒公司购买了得克萨斯州和加利福尼亚州的啤酒厂,1987年又购买了另外一些啤酒厂;1970年,米勒公司被菲利普-摩里斯烟草公司收购;1975年,米勒兼并了德国卢云堡公司(Lowenbrau)的部分产权,1993年又获得加拿大莫尔松(Molson)公司在美国的销售权;1990年,摩里斯公司收购了施特罗公司(Strob)的孟菲斯(Memphis)啤酒厂,从而占据了弗吉尼亚的主要市场;1980年,施特罗兼并了F.M.谢弗公司(F.&M.Shaefer),1982年又收购了施利茨啤酒酿造公司,这次收购使施特罗公司排名上升至第三名。1996年,又购买了G.海勒曼公司(G.Heileman);海勒曼公司从1960年开始进行了一系列兼并,包括温德曼公司(Weideman)、联会酿造公司(Associated Brewing)、巴拉茨公司(The Blatz Brand)、兰尼埃公司(Rainier)、卡铃公司(Carling)等,从而在美国啤酒业中从排名第三十一位上升到第五位。美国啤酒业通过战后大规模兼并大大提高了垄断程度。
美国啤酒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进行了大规模兼并以及技术改革,企业的合理规模经济日益显著,规模越大的企业,生产成本下降得越多。一家企业的年产量能力在125万桶以内,企业成本随产量增加呈快速下降趋势;超过125万桶以上的企业,成本下降趋缓;到年生产能力在800万桶以上时,其产品成本下降得更为缓慢。但是,对于大企业来说,从某些情况下,存在着很大的成本市场空间,所以大企业得到了发展。(www.daowen.com)
美国啤酒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企业规模大型化不断发展的条件下,垄断程度有了很大提高。
表17-1 1959—1995年现存的啤酒厂生产能力
资料来源:Modern Brewery Age Blue Books,Charles W.Parker,The Domestic Beer Industry,1984.
从表17-1可以看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美国啤酒企业的数量甚为可观,后来就逐步减少,公司数由20世纪的四百多家减少到90年代初只剩下二十几家,工厂数也相应减少,由四百多家减到五十多家。
美国啤酒企业主要由五家最大的啤酒公司所控制,1947年占有市场份额19%,到了1998年,这个数字就上升到87.2%。1998年,三大啤酒公司更是集中控制了美国啤酒市场,其中百威公司(Anheuser-Bushe)占46.8%,米勒公司(Miller)占21.2%,库尔斯公司(Coors)占10.2%,三者共占有78.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