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充分就业与失业率:自然失业率的定义和影响因素

充分就业与失业率:自然失业率的定义和影响因素

时间:2023-05-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现在则应说明,充分就业并不是说失业率为零。我们把这种情况下的失业率定义为“自然失业率”,用U*表示之。摩擦性失业的多少取决于流入和流出劳动力市场的人数和失业者找到新工作的速度。

充分就业与失业率:自然失业率的定义和影响因素

一般来说,失业是劳动力供给大于需求,即劳动力市场不均衡的结果。劳动力市场实际上从未到达过均衡状态。影响劳动力市场均衡的因素很多,诸如劳动力市场结构、传统文化、企业管理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政府其他政策等。

劳动力市场是否存在自发达到均衡的机制?如何达到劳动力市场均衡或充分就业?西方经济学各流派的见解不同。

(一)失业与失业率

劳动力市场上供过于求就要出现失业,失业对社会的影响要比劳动力缺乏更大。美国劳工统计局将凡是被确定没有工作、正在寻找工作并且等待恢复工作的人或正等待在30天之内到新工作岗位报到的人,列为失业者。失业率U就是失业人数同全社会劳动者人数L之比。

马克思将失业人口称为相对过剩人口,即不为资本主义生产所容纳的人,或多出资本主义生产所需要而不能被雇佣的人口。所谓“相对过剩”,是说这部分人口并非社会生产的发展不需要,而是由于他们不能为资本家创造更多的剩余价值,即相对资本增殖的需要来说,是过剩的。马克思认为,工人在为资本积累而生产的同时,也以日益扩大的规模生产出使他们自身成为多余人口的手段。

资本积累扩大了生产规模,本应增加对劳动力的需要。然而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对劳动力的需求却相对递减,形成了大量相对过剩人口。失业是资本积累的必然产物,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普遍现象,但不是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现象。事实上,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也存在着失业。失业是生产社会化的必然产物,是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

第一章把潜在国民生产能力Y*定义为“充分就业时的产出水平”。现在则应说明,充分就业并不是说失业率为零。在市场经济中,劳动力供求双方都有自由选择权,有人对工作不满意就辞掉原来的工作,寻找新工作需要一段时间,学生毕业之后也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找到合适的工作。所以从整个国民经济来看,任何时候总有一些正在寻找工作的人,即使是在经济过热的时候,也是这样。

我们把这种情况下的失业率定义为“自然失业率”,用U*表示之。当失业率U=U*时,就说这时的国民生产水平是充分就业的潜在生产水平Y*

(二)失业类型

失业有多种类型:摩擦性、结构性、需求不足型、等待型、技术性、季节性和周期性失业、显性和隐性失业。从原因上讲,这几个类型互相不排斥。

1.摩擦性失业

摩擦性失业是因为劳动力市场信息不完善和其他方面的不灵活,失业者不能及时填补职位空缺而造成的。即使全社会劳动供求总量相等,但每个时期都会有人进入,有人退出劳动力市场。社会对产品或服务需求的随机波动一方面造成企业解雇工人,另一方面又让另外一些企业扩大雇用量。由于信息不完善和其他方面的不灵活,用人单位不可能迅速获悉求职者的信息并进行评价,失业者也不能及时得到职位空缺的信息,劳动力供求双方互相寻找就需要时间,这就是摩擦性失业的原因。

摩擦性失业的多少取决于流入和流出劳动力市场的人数和失业者找到新工作的速度。这一速度又取决于社会经济制度,如发达国家很高的失业津贴往往就会延长失业者的求职时间。

2.结构性失业

结构性失业是国民经济结构变化引起一些地区劳动力供求双方在种类和数量上发生改变而造成的。如果劳动力在地区之间的流动成本很低,工资具有完全弹性,则市场机制会自动消灭这种失业。自从1997年以来,我国“下岗”人数增加,大部分属于结构性失业。

假设甲市场和乙市场技术性质不同或属于不同地区。再假定,在甲市场上,工资是刚性的,并且劳动力需求量下降,而乙市场的工资是弹性的,且劳动需求量上升。这样,甲市场的就业量就下降。如果流动成本很低,失业者就会流入乙市场,甲市场的所有失业最终都会消失;如果流动成本很高,乙市场工资又缺乏弹性,那么,甲市场就会产生结构性失业。

降低结构性失业水平办法有增加工资弹性、提供培训机会、提供各地区劳动力市场的信息、提供安家费及承担迁移费用等。

3.需求不足性失业

需求不足性失业的原因是实际工资下降存在刚性,产品和服务市场总需求的下降减少了对劳动力的总需求。(www.daowen.com)

由于实际工资降低存在刚性,雇员不肯接受低工资,则企业解雇的多余劳动力人数就要比他们肯接受低工资时多许多。

对付需求不足性失业的措施有:实施积极的宏观经济政策,增加总需求,如增加政府支出、减少税收、增加货币供给;采用直接对付失业的劳动力市场计划,如减免企业雇用税、扩大公共部门就业计划等;采取收入分享或利润分享工资制。

4.等待性失业

等待性失业是因为劳动者期望得到更高的工资而选择的一种策略。在经济繁荣、工资上升较快时期,求职者乐观,失业时间较长;在经济不振、工资停滞不动时期,求职者往往很快就接受工作岗位,失业时间就缩短。

5.技术性失业

由于引进了节省人力的技术、新的生产方法或管理方法,许多人就会失去工作。技术性失业的严重程度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影响,例如,商品需求弹性、新技术对商品价格的最终影响、工资刚性、新技术对劳动力的要求、使用原来技术者的平均年龄。

6.季节性失业

市场对劳动力的需求有季节性,例如种植、建筑等行业就是如此。既然从事这些行业的人明知道一年之中总有一段时间失业,为什么还从事这种工作呢?原因有二:①有失业保险津贴,他们知道以后会有工作,将这段无工作时间视为带薪假期;②高工资的补偿作用。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预期的年失业期越长,就业期工资越高。

7.周期性失业

周期性失业是国民经济周期性波动造成的失业,是一种最严重、最常见的失业类型。当经济繁荣时,劳动力需求量大,繁忙的经济活动很快就将失业者吸收。社会的失业率降低到自然失业率U*;当经济不景气时,劳动力需求减少,失业率迅速上升。所以,国民经济的周期性循环就形成了周期性失业。由于人们对经济危机的到来时间、持续时间、影响的深度和广度缺乏足够的认识,所以,这种失业难以预测和防范。

8.隐性失业

隐性失业在我国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大量剩余农村劳动力,另一种是政府机关、国有企业和国有事业单位中的大量冗员。

刘易斯等人的二元经济理论是建立在市场机制已经充分发挥作用基础上的。他们认为,由于市场机制的作用,农村中的大量剩余劳动力可以不受阻碍地向城市经济部门流动,所以城市经济部门中不可能存在剩余劳动力。

但是我国情况不同。我国在很长时期内,阻止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经济部门自由流动。改革开放以来虽然逐步放松了限制,但由于城市经济部门不发达,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非常有限,乡镇企业尽管也吸收了一部分,但这两方面吸纳的劳动力与我国现有农村近2亿人的剩余劳动力相比,是远远不够的。同时,我国实行的户籍制度把人民分成“农业”和“非农业”两大类别,这种制度有效地阻碍了农业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有人将政府机关、国有企业和国有事业单位中的冗员称之为“隐性失业”。“隐性失业”是在我国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实际上是作为回避社会失业的一种手段而造成的过度就业。冗员的造成主要有如下几个原因:

(1)现存的冗员主要是由于我国人口过多,生产力不发达,就业需求与生产需求之间不相适应的矛盾所造成。城市和农村的剩余劳动力要就业,都往企业中挤。在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的情况下,企业原有的劳动力就不愿意离开企业。

(2)长期无社会保障体系。在计划经济时期,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一方面,企业要按照国家计划接纳劳动者,安排劳动者的工作、住房、医疗、退休等等;另一方面劳动者也无法自主择业。

(3)劳动力长期无法流动。计划经济造成了职工在企业能进不能出,企业经营得再不好,也不能进行裁员。在那个时期,劳动者成了企业财产的一部分。改革开放20年来,虽然国有经济以外的多种经济成分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吸纳更多劳动力的能力还很不充分。国有企业优越于其他经济成分企业的观念仍然根深蒂固,人们仍然把国有企业当作就业的主渠道,想方设法进入国有企业,认为一旦进入便可获得铁饭碗,高枕无忧。住房、退休和医疗制度方面的改革尚未完成,在这种情况下,劳动力很难在不同所有制企业、不同企业和不同地区之间流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