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货膨胀和失业都是国民经济中不可避免的现象,是宏观经济学研究的对象。研究这些现象,一方面是试图找到控制方法;另一方面,通过研究它们,还可以了解许多宏观经济经济规律,了解其他经济变量的变化情况。下面讨论价格变化和通货膨胀的起因、影响,以及它们是如何影响国民生产总值的。
(一)价格变化和通货膨胀的起因
宏观经济学中的“价格”指所有产品和服务的平均水平,而通货膨胀率则指两个不同时期价格水平变动的百分比。
价格也包括生产要素的价格。例如劳动力的价格(工资)、货币的价格(利息)、土地(租金)、资本和其他生产资料的价格。
前面已经讲过,古典经济学认为,市场机制一定会使各个具体产品或服务买方愿意购买的数量和愿意支付的价格,正好等于卖方愿意提供的数量和愿意接受的价格,即达到该具体的市场均衡。当所有的市场都达到均衡时,就达到了一般均衡。
在这个过程中,价格实际上是在供需双方之间传递一种信息。根据价格信息,生产要素就会被安排到效率最高的用途上去,消费者就能得到最好、最便宜的产品和服务。由于这种作用,所有的物价都应该随供需双方情况的变化而不停地上下变动,而且下降和上升的可能性应该一样。如果真是这样,就不应该有通货膨胀,即价格就不会只升不降。
针对现实存在着的通货膨胀现象,凯恩斯学派、货币主义和新古典主义曾先后做出了不同的解释。
凯恩斯首先发现,国民经济整体价格水平,在短期内变化很慢,甚至不变。例如工资,建筑工人同企业的合同一经签订,在合同期之内就不再变动了。我们所能观察到的其他产品和服务的价格在短期之内也都相对稳定。因而凯恩斯把价格分为长期和短期两种情况来讨论。
从长期来看,价格随着供求关系的变化而变动;而在短期内,价格呈现一种“粘滞性”,即不易变动,或者说相对稳定。为了说明问题,可以把1年之内视为“短期”,而1年以上视为“长期”。此外,在讨论价格变动的规律和通货膨胀的原因时,还需要用到第一章讲过的总需求和总供给两个概念。
(二)总需求引起的通货膨胀
图4-9表示各种不同的短期均衡情况。在短期内,价格粘滞性可以理解为价格不变,即P=P*,总供给曲线AS=Y*也不变,可以变动的只有总需求曲线AD。当总需求为AD*时,总需求正好等于总供给,国民生产总值正好等于潜在国民生产能力,所有的生产要素得到了充分利用,这是一种最理想的状况。当总需求为AD1时,均衡点在e1,是由价格P*和需求方面决定的。这时,实际的国民生产总值Y1小于潜在生产能力,即Y1<Y*。这个时候,有些生产要素没有得到利用(有人失业,机器厂房没有充分使用等等),这就是所谓“经济衰退”。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可以通过财政政策,如增加G;或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供给M,将总供给曲线由AD1推到AD*的位置。另外,国民经济均衡点还有可能移到e2,这时,社会总需求过大,造成了经济过热。这种现象只在短期分析里才有可能发生,而且短期过热之后紧接着就可能产生衰退。所以经济过热时,实际产量虽然大于潜在生产能力水平Y2>Y*,但这不一定是好事,政府应该削减G,或紧缩货币把AD2拉回到AD*位置。
图4-9 短期均衡
下面再来看长期均衡变动的情况。在分析短期均衡时已经说过,在短时期内,实际国民生产总值有可能高于潜在国民生产能力,即Y>Y*。由于在凯恩斯的理论中,实际国民生产总值Y由需求决定,因而Y>Y*的情况实际是需求过大造成的,各企业在意识到市场需求超过他们认为是“最妥当”的产量时,就会提高其产品的价格。但是由于价格的“粘滞性”,所以如果今年(以t表示时间上的“今年”)出现了Yt>Y*的情况,往往就会在下一年造成价格上升。反过来也可以认为,目前的价格上升,传达了过去需求量大于供应量的信息。今年价格水平比去年上升的百分比,就包含了去年需求大于供给的信息。企业为了满足过大的需求,就增加生产要素的投入,使人力和非人力资源的消耗超过正常水平,引起工资和租金的上涨。生产成本的上升必然推动产品和服务价格的上升,从而产生通货膨胀。
如果用Pt-1表示去年的价格水平,Pt表示目前的价格水平,Yt-1表示去年的产出水平,则上述关系就可以表达为:
(4-1)式左边是今年的通货膨胀率πt,右边的是去年产出与潜在生产能力之差的百分比。当时,表示需求量过大,价格会上升;当其小于零时,则表示需求不足,价格会下降。可以将其称为“市场压力”。ζ是个常数。上式表明,通货膨胀率πt与市场压力成正比。
(4-1)式表明,需求过大就会推动价格上升,形成通货膨胀。作为总需求中一部分的政府支出G如果过大的话,就会造成通货膨胀。另外,货币供应量过大,也会向右移动总需求曲线AD,从而引发通货膨胀。上述过程可以用图4-10表示出来。
图4-10 长期均衡的动态过程
从图4-10可以看到,假如国民经济初始的均衡位置是e*,总需求曲线为AD*,当价格水平为P*时,总需求AD*正好等于总需求AS,国民生产总值正好等于潜在生产能力水平Y*。如果由于需求突然增加,AD*被推到了AD1的位置,则市场上的供给方面就会在短期内以提高成本的方式扩大产出,使价格水平不变而总产出由Y*上升到Y0。这时由(4-1)式可以看出,,即形成一种使通货膨胀率πt上升的市场压力。这样一来,下一年的价格水平必然上升,即Pt>Pt-1。再从(1-14)式可知,由于价格Pt水平上升,下一年的总产出Yt+1就一定会下降,于是下一年的均衡点就从e0移到了e1。第二年过去之后,由于市场压力还存在,价格还会持续上升,产出Y还要继续下降。这样根据(4-1)式和(1-14)式给出的两个关系式就可以判定均衡点会沿着AD1曲线向左上方移动,直到市场压力等于零,即到达e′点为止。这样,总产出Y又恢复了原来的潜在生产能力水平Y*,但是价格水平却停留在一个比P*高的位置P′。这就是过度需求造成通货膨胀的原因。
(三)总供给变动引起的通货膨胀
除了过度需求会造成通货膨胀之外,供给方面也会引起价格上升,形成通货膨胀。其原因大致可以归纳成以下几个方面:
1.生产要素价格上涨
生产要素价格上涨,提高了生产成本,从而使产品价格以及总体价格水平上涨。最近的例子是继1973年OPEC(Organization of Petroleum Exporting Countries石油输出国组织)大幅度提高石油价格之后,2000年OPEC又一次大幅度提高石油价格。1973年那次提价加快了世界范围的通货膨胀,虽然我国当时基本不依赖OPEC的石油,没有因此而受到冲击,但是2000年的这一次我们受到了很大影响。
除了石油,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曾几次调整原材料价格,每次调整之后,都造成了全国整体价格的上升,引发了通货膨胀。
2.工资上升过快
在工业化国家,工会对劳动力的供给形成了某种垄断力量。在工会的垄断下,工人的工资不能根据市场上劳动力的供求关系变化而上下变动,从而使企业难以降低生产成本,造成物价上升,引起通货膨胀。近年来我国的经验也基本显示了工资上升幅度和总体价格水平上升的正比关系。
3.汇率上调过大
汇率上调过大,对我国影响明显。现在的人民币同十几年前相比,对世界各主要货币的汇率大幅度上调。大幅度上调之后,从国外进口的钢材、小麦等产品的人民币价格大幅度上升,带动了本国生产的钢材、小麦以及其他各种产品的价格普遍上升,从而引起通货膨胀。
(四)货币供给的影响
以上介绍了总需求和总供给两个方面造成通货膨胀的原因,这些原因西方主要经济学派基本上都同意。此外,货币主义和新古典主义还认为,货币供应量过大也是产生通货膨胀的重要原因,进而指出通货膨胀只是一种“纯货币现象”。为了说明这一理论的见解,让我们回到下述货币需求方程:
M=(kY-hR)P
R—Y平面上的LM曲线就是在假定货币供应量给定以及短期之内P不变时根据这个方程画出来的。当M和P保持不变时,只有Y和R是变量。
但从长期来看,P也要变,而且实际国民生产总值等于潜在国民生产能力,即Y=Y*。这时的均衡点e是由总供给曲线AS和IS曲线的交叉点所确定,也就是说利率R是由产品市场的均衡条件所确定的,如图4-11所示。所以,对金融市场来说,Y和R都是在该市场之外确定的给定量。因而货币需求方程给出了长期均衡条件下价格水平同货币供应量之间的关系:
(www.daowen.com)
在此条件下,货币增长的快慢,就直接决定了通货膨胀率的高低。由于Y*和R*是给定的,所以货币供给只造成通货膨胀而对国民生产总值Y和利率R没有影响。这种现象称为货币的“超中性”。
综上所述,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大致可以归纳为需求方面、供给方面和货币供应量方面三种不同的情况。
图4-11 长期均衡条件下利率的确定
图4-12 通货膨胀使LM曲线向左平移
(五)通货膨胀的影响
下面讨论通货膨胀对国民经济的影响。首先看一看,如果在短期内价格水平上涨太快会产生什么结果。在第一章介绍IS-LM模型时,我们知道LM曲线与价格水平P有关:
当P上升之后,就变小,LM曲线就向左上方平移,如图4-12所示。假如价格上涨之前的均衡点是e*,国民生产总值是Y*,利率是R*。由于价格上升,使LM曲线移到了LM′,新的均衡点是e′,国民生产总值下降到了Y′,而利率上升到了R′。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如果通货膨胀太快,作为补偿牺牲目前消费的利息率R就必须随之上升,否则人们就会减少在银行的储蓄。
我国1988年前后由于通货膨胀太快,人们纷纷将钱从银行取出来抢购各种物资,就是这个道理。利率上升之后,投资者的投资成本就会上升,从投资函数
I=e-dR
我们知道总投资就会下降。另外,根据
Ex=g-mY+n(q-vR)
可以判定出口也要下降。投资I和出口Ex下降就解释了为什么国民生产总值由Y*下降到了Y′。
市场机制就是市场供求双方根据价格安排生产和消费。价格的变化调整着人力和非人力资源的配置和流动,使整个国民经济有效地运行。如果通货膨胀太快,价格系统就丧失了传递信号的功能,整个经济的效率也就丧失了。
通货膨胀一旦失去控制,就会产生一种“加速”效应,其中大概有两个原因:
(1)在通货膨胀发作时,发达国家各行业的工会就会互相攀比,要求雇主大幅度提高工资以补偿其收入因涨价而造成的损失。雇主因工资上升而提高了生产成本,只好以提高产品价格来弥补,从而造成价格再次上涨。由于通货膨胀加快,工会又会开始新的一轮工资谈判,如此轮番循环下去,形成恶性循环。这一现象在工业化国家近20年的经历中都可以观察到。在一些工会力量强大的国家,如加拿大、西欧、北欧诸国,尤其明显。第七章讨论就业率问题时,还要进一步讨论工会的作用。
(2)加速通货膨胀的另一个原因是人们对通货膨胀的“预期”。这种“预期”在实际经济运行中也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由于通货膨胀,价格水平上升影响到人们的实际收入,即购买力以及对金融资产的长期规划。所以,每一个人都会对未来的通货膨胀做出自己的预测,而这种预测都是根据过去的经验所作出的,即如果去年和今年通货膨胀率都高,人们自然就会想象明年的通货膨胀率仍然很高,所以当价格失控之后,人们对未来价格上涨的预期就会越来越高,从而采取相应的行动。如企业加快提高价格,人们对工资的期望不断上升等,这样就使得通货膨胀越来越快。我国的工会目前不能垄断劳动力的供给,因而也不具有谈判工资的力量。但是,当人们意识到通货膨胀影响到自己的实际收入和购买力的时候,也会以各种方式向企业施加压力,企业也不得不以各种方式给职工增加工资(如各种奖金、补贴,或发放实物),从而使通货膨胀加速。我国20世纪80年代后期的通货膨胀加快,在很大程度上是人们的“期望”起了作用。当时人们看到通货膨胀加快之后,就预计明后年会更快,于是根据预期而做出相应的反应。如各地的抢购,结果使通货膨胀加剧。当然在通货膨胀率下降时,人们的预期也会加速其下降。
(六)价格的调整作用
上述的通货膨胀加速情况实际上不常发生。市场经济内在的价格机制可以根据通货膨胀和价格变化所提供的信号来调节供求关系,将国民生产总水平保持在潜在国民生产能力水平附近。
从(4-1)式中看到,通货膨胀率π同“市场压力”,即实际国民生产总值Y偏离潜在国民生产能力水平Y*的程度成正比,另外,人们对未来通货膨胀的期望也对真实的通货膨胀产生影响。如果我们用πe表示人们对通货膨胀的期望,那么(4-1)式又可以改写成:
表4-2 价格通过市场机制对通货膨胀的调整过程
这一关系告诉我们真实的通货膨胀是人们对通货膨胀的预期和市场压力作用之和。由于πe是人们根据过去的知识对未来的估测,那么最简单的估测方法就是估计今年的通货膨胀跟去年一样,πe=πt-1,或者乘以一个大于0小于1的系数β:
如果β和ζ的值都已给定,去年的通货膨胀率πt-1和去年的实际总产出Yt-1都是已知的,潜在国民生产能力Y*也可以用某种方法估算出来,那么我们就可以根据这个关系计算出今年的通货膨胀率πt,再由πt的定义我们可以计算出今年的价格水平:
Pt=(1+πt)Pt-1
将今年的Pt值代入总需求曲线方程
中去,就可以求出今年的Yt值。由于Pt>Pt-1,所以今年的Yt值会小于去年Yt<Yt-1。求出今年的Yt值之后,再将其它代入(4-4)式,预测明年的πt+1和Yt+1的数值,如此反复迭代,若干年之后,由于价值P上升,Y下降,最后达到Y=Y*。使用(4-4)和(1-14)两式反复迭代,实际上就是将通货膨胀所产生的价格信号反馈到总需求中去,从而将国民生产水平逐渐调整到Y*。
图4-10表示的就是上述过程,假设开始时,由于某种原因总需求过大,造成经济过热,以后经由价格信号逐渐将国民经济回复到原始均衡点。
如果开始时由于需求不足造成了经济衰退,即Yt-1<Y*,AD曲线向左移动,在这种情况下,价格信号同样能够调节供求双方,使之回复到Y*点。利用(4-4)式和(1-14)两式迭代的次数实际上就是单凭市场机制本身的调节力量,经济衰退复苏需要的年数。根据工业化各国实际数据计算的结果表明,一般都要3年以上。在此期间,许多人不得不忍受失业的痛苦和煎熬。缩短这一时间,正是凯恩斯强调政府使用经济政策的目的。
下面是一个数值例子,说明(4-4)式和(1-14)两式所反映的相互作用。在该例中分别设θ0=0.8,P0=3,M=500,Y*=2400,=2200,ζ=0.8,β=0.9,π0=0。计算过程列在表4-2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