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新古典主义宏观经济学:理论及实践

新古典主义宏观经济学:理论及实践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新古典主义认为,凯恩斯主义以财政和货币政策影响就业、总产出等宏观经济变量的企图,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不能奏效,指责政府根据凯恩斯理论制订的宏观经济政策忽视了公众的理性预期。新古典主义研究经济活动主体如何根据理性预期追求最大利益,分析生产要素市场和一般产品市场的供求关系的变动,把宏观经济分析变成了微观经济分析。新古典主义在微观分析中起主导作用的是“理性预期假说”、“自然率假说”和“货币中性假说”。

货币主义强调的货币供应量对经济运行的重要性,已经得到经济学界的广泛认同,关于只有保证货币供应量稳定增长才有可能稳定国民经济的见解,也受到了各工业化国家的高度重视。但是,这一派理论未能令人满意地解释经济衰退和失业问题。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货币主义在主流经济学中的地位逐渐被新古典主义所取代。

以卢卡斯为代表的新古典主义,在货币主义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完全不同于凯恩斯学说的理论,不仅解释了为什么会出现失业和经济衰退,还把最基本的经济活动主体——家庭和企业——对经济政策和经济环境变化所作出的反应都引入了其宏观模型。在坚持古典经济学中强调的价格灵活易变的前提下,新古典主义强调“信息”在经济活动中的重要性,一方面同货币主义一样,相信自由市场本身具有稳定经济的力量;另一方面相信基本的经济活动主体(即家庭和企业)能够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信息,对未来的经济环境进行预测,从而做出经济决策,这就是所谓“理性预期”。新古典主义的特点是注重理论模型的微观基础,其理论模型符合“市场出清”和瓦尔拉斯定律(W alra's Law)等古典经济学中的基本概念。

新古典主义认为,凯恩斯主义以财政和货币政策影响就业、总产出等宏观经济变量的企图,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不能奏效,指责政府根据凯恩斯理论制订的宏观经济政策忽视了公众的理性预期。新古典主义研究经济活动主体如何根据理性预期追求最大利益,分析生产要素市场和一般产品市场的供求关系的变动,把宏观经济分析变成了微观经济分析。理论中虽然也包含诸如国民生产总值、总就业量、价格水平、货币供给和需求的数量、总供给和总需求等宏观经济变量和概念,但在分析这些总量时,却处处从微观经济行为和变量入手,归纳和概括出宏观经济行为和宏观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

新古典主义在微观分析中起主导作用的是“理性预期假说”、“自然率假说”和“货币中性假说”。

“理性预期假说”指“理性人”以一切可以利用的信息对经济形势进行深思熟虑的预期。“自然率假说”认为,从长期来看,国民经济最终会达到某一均衡的总产出和就业水平,这时候的失业是“均衡工资率”下的人数,即所谓“自然失业率”。理性预期假说认为,微观经济结构一经确定,各个经济活动主体——企业家、工人和消费者,将根据自己对通货膨胀率的理性预期做出反应,从而决定了“自然”的产量、就业和失业的水平。

“货币中性假说”认为,总产量和就业的实际水平、自然水平随时间发生的变化,同政府为应付经济周期而进行的货币和财政活动无关。国民经济中的货币活动仅影响名义变量,例如价格水平或通货膨胀率,其原因在于经济活动主体在货币发生变动之时,能够对通货膨胀率的变动做出理性预期,其结果就是货币变动不会对国民经济发生实际的影响。既然人们能够对因货币变动所造成的通货膨胀率做出理性预期,他们就会根据这种预期调整自己的行为,从而使货币的变动不能对实际的经济变量产生影响。

罗伯持·卢卡斯是美国经济学家,任芝加哥大学教授,因他在“理性预期”理论方面的卓越贡献,瑞典皇家科学院1995年给予他诺贝尔经济学奖。卢卡斯提出和应用了理性预期假说,从而改变了宏观经济分析,并加深了人们对经济政策的理解。卢卡斯的主张改变了各国政府制定经济政策的方法,变成了政府决策的一个组成部分。他第一次将一般人对经济的预期,引用于宏观经济理论之中,促成了四个方面的重大变化:①合理预期假说的运用;②经济周期均衡理论的出现;③对运用经济政策控制经济活动的困难性的认识;④可以利用统计方法可靠地评估经济政策效果。

本段先介绍卢卡斯Lucas供给方程,然后再介绍卢卡斯判据及其政策应用。

(一)卢卡斯供给方程

国民总产出Y是众多不同产品产量之总和,价格水平P也就是众多产品价格的汇总。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产品市场,实际上是千万种不同具体市场的总和。微观经济学研究每一个具体市场上的供给与需求双方如何相互作用,如何共同确定该产品的产量和价格。各个市场的供给之总和就是宏观经济学里的总供给AS曲线,各个市场的需求之和就是总需求曲线AD,这两条曲线的交叉点就是国民经济的均衡点e。e点所对应的P和Y*就是价格水平和总产出水平。如图1-31所示。

图1-31 总体市场均衡

图1-32 企业i的供给曲线

当各个市场的供给和需求情况都给定的时候,则必然存在一个价格水平P(由各个市场的价格汇总而成),使得每一个市场上的供给都正好等于该市场的需求。事实上,如果国民经济由n个不同的市场所组成,则只要前n-1个市场供求平衡,那么最后一个市场上的供给与需求也必然会平衡,称为瓦尔拉斯定律。

如果整个国民经济由N个完全相同的企业所供给,那么只要研究其中任意一个企业的供给曲线,然后把结果乘以N,就能得出整个国民经济的总供给曲线。设整个国民经济的最佳产量是Y*(即潜在国民生产能力),那么第i个厂商的最佳产量就是Y*/N,记作;再设该企业的产品价格为Pi。如果Pi与市场价格P正好相等,那么该企业就会生产。如图1-32所示。

如果该企业产品的售价高于市场价格,>P,该企业就会认为应当扩大生产,在短期之内加班加点,或多雇佣工人,就能够把产量从增加到,大于其潜在生产能力。反之,如果该企业产品的售价低于市场价格,即<P的话,他们就会认为应当减少生产,把产量从减到。这样,就得到了单个企业i的供给曲线Si。注意,确定该企业产量的是其产品售价Pi与市场价格P之差。于是,可以归纳出下面的关系:

(1-24)式表明,对于有代表性的企业i来说,当其产品售价正好与国民经济的总价格水平相等时(Pi-P=0),其产量Yi正好等于其最佳产出水平;如果其产品售价高于总体价格水平(Pi-P>0),其产量Yi则高于其最佳产出水平,反之亦然。

企业i在计划下一个时期的生产时,知道自己产品的价格Pi。例如某建筑公司在2001年制订2002年的生产计划时,已经确定了工程的合同价。但是在2002年到来之前,任何人都不知道2002年的总体价格水平P,因而,企业i只能用对P的期望值Pe来代替未来的真实价格:

现在的问题是企业i如何确定对未来价格的期望值Pe。许多专家包括经济学教授,金融报刊专栏、股票经纪人信托投资公司和各商业银行都会提供对未来价格的预测值,我们以表示之。如果用今年的价格作基数,那么今年的价格就是1。如果专家预测明年的通货膨胀率是4%,那么=1.04。这个预测值跟企业i的活动无关。企业i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将这个人人都可以得到的信息放到其供给曲线里去。但事实上,企业是不会完全相信这个值的,而是要根据自己的经验预测未来的价格。我们把这个期望写作:

(1-26)式是说,企业i对未来价格水平的期望值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公认的价格预测;第二部分是根据自己的经验对专家所预测的数值所做的调整,常数b可以理解为企业对自己经验的依赖程度。在一般情况下,企业的价格Pi,公众可以得到,预测价格与真实价格P之间,是不相等的。如果把(1-26)式代入(1-25)式则可以得到:

在(1-27)式两边同乘N,就可得到整个国民经济的总供给曲线:

注意(1-28)式中的Y=N Yi,Y*=,而P则由N个Pi汇总而成。上述关系反映,在没有短期价格粘滞的假设条件下的总供给情况。从上式还可以看到,国民经济的实际产出只有当预测价格等于实际价格P时,才会正好等于最佳产出量(Y=Y*)。在一般情况下,预测价格同实际价格P之间总是有一些差距的。因此,真实的国民生产总值就可能大于潜在国民生产能力(如果P>,Y>Y*),使经济过热,或者低于潜在国民生产能力(如果P<,Y<Y*),使经济衰退。(1-28)式称为卢卡斯供给方程。

卢卡斯供给方程从一个新的角度解释了经济的波动,即过热或衰退现象。见图1-33。

图1-33 卢卡斯供给方程(www.daowen.com)

(二)理性预期和卢卡斯判据

在介绍理性预期和卢卡斯判据之前,让我们来看一看经济政策制订者是如何根据凯恩斯理论制订经济政策的。这一过程可以用计量经济学的一个公式来说明(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的另一专门领域,用真实数据验证经济学理论,并根据经济学理论在现有真实数据的基础上对未来的经济状况进行预测):

变量的下标t表示时间。

(1-29)式是说,如果现在是t年度,那么需要解释的变量Yt+1就应该同目前的变量Yt、政策变量Xt、经济结构变量θ有关。我们希望通过上述模型解释总产出Y,失业率U,通货膨胀率π等变量。政策变量指的是可以由政策制订者任意控制的量,如政府支出G、税收T或货币供应量M等等。而结构变量则表示由经济结构本身所决定的量,如(1-6)式中的边际消费倾向b,(1-7b)式中的m、n和v等等。

政策的制订过程可以分为两步:第一步,根据现有的Yt值和Xt值测定国民经济的结构,即估测出所有的θ值(例如根据现有的总产出Y和政府支出G值估测(1-14)式中的θ1、θ2等值);第二步,根据未来的期望值Yt+1确定经济政策。若希望明年的国民生产总值达到Yt+1=9万亿元,那么政府支出G或货币供应量M就可由(1-29)式算出来。或者先确定G和M,再根据该式算出Yt+1,式中的et表示误差项。

政策制订过程可以归纳为先根据历史数据测定经济结构,包括函数关系F和常数θ,然后再算出政策变量值,用这个结构关系去预测未来的Yt+1值。或者假设某个理想的目标值Yt+1,根据这个关系来确定政策变量值。

1981年,卢卡斯发表了一篇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论文,题为《关于使用计量经济方法进行政策评估的批判》,他指出,上述政策制订方法有一个致命的问题,那就是错误地把结构变量θ都看做是“常数”,而事实上,这些常数都在随着人们对经济环境的反应变化而变化,因而θ实际上是一组“行为变量”,而不是常数。例如当政府的经济政策改变时,人们就会随着政策的改变而调整自己的经济行为。在经济活动中,每一个家庭,每一家企业都会有意识地搜集一切与自己的经济活动有关的信息,并对其做出最合理的反应。例如有收入的人会随时注意所得税的变化情况。人们在决定是否借贷之前,会千方百计地了解有关利率变化的情况,当人们了解到政府的经济政策之后,就会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因而(1-29)式中的θ并非常数,而是随政策变化而变化的函数,即θt=θ(Xt)。当凯恩斯理论把有生命有理智的个人和企业都当成机器一样的“常数”来处理的时候,其经济政策当然就不会有效了。这就是所谓“理性预期”的根本思想。

我国流行的一句话“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十分准确地把握住了理性预期的意思。无论你的政策怎样变,人们都会根据政策的变化来调整自己的行为,使其结果对自己最为有利。

理性预期假说强调人们会根据经济环境的变化来调整自己的经济行为,人们会积极地去收集和分析与自己的利益有关的信息(无论是大道消息还是小道消息),并加以利用。但是,理性预期假说并不是说人们随时都可以获得他们所需要的一切经济信息,而是说,理性的人会尽一切努力去寻找他们所需要的信息,尽管寻找到的可能是“不完全信息”。人们在处理这些信息,并作出反应的过程中也会犯错误,但是他们一旦发现出错,就会及时纠正,因而不会犯系统性错误。由于这一点,政府的一切政策都会被人们所发觉,并作出相应的反应。任何政策都是“只能暂时瞒过所有的人或永远瞒过个别人,而决不能永远瞒过所有的人”。这就是理性预期假说所强调的重点。上述分析归纳在一起,称为“卢卡斯判据”。

下面介绍卢卡斯判据的政策应用。在凯恩斯理论中,总供给曲线AS假定固定不变,因而只要价格也不变,通过经济政策让总需求曲线AD移动,就能改变国民生产总值,从而达到预期的效果。现在假设经济中的基本单位——家庭和企业都是理性的,他们会随时根据政策的变化而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从而使整个经济结构改变,因而上述的凯恩斯分析就失效了。

图1-34 总需求曲线和卢卡斯供给方程的联合作用

图1-34表示的是使用货币政策刺激经济的情景。设初始均衡点在e0处,对应的产出为Y0,价格水平为P0。这时政府为了增加国民生产总值而扩大了货币供应,使总需求曲线AD向右上方移动到了AD′的位置。假如公众对此没有察觉,总供给曲线不移动,国民生产总值由Y0增加到Y1,达到了政策制订者的预期目的。但是卢卡斯供给方程(1-28)式包含了公众对政策的反应。公众一旦察觉了货币供给增加,就会依据以往的经验期望着通货膨胀上升,也就是(1-28)式中的会增大一增大,P-值就会减小,从而使供给曲线向左上方移动,由初始的LS位置移到IS′的位置。那么经济的均衡点就会是e2而不是政府所期待的e1。使用货币政策的最后效果就是只产生了通货膨胀,价格水平由P1上升到P2,而达不到增加国民生产总值的目的。

下面我们再来看一个理性预期同财政政策联合作用的例子,这就是在经济学界长达近两百年的著名争论——“李嘉图等效效应”是否成立的问题。

大卫·李嘉图是最主要的古典经济学家之一。李嘉图曾经提出,如果政府现在减税,靠借贷(发行政府债券)来支持政府赤字的话,那么将来总有一天政府还是要靠增税来偿还其债务的,除此之外,别无他法。这就是著名的李嘉图等效效应。现在让我们用新古典主义理论来重新解释这一理论。假设国民经济正处于衰退期,按照凯恩斯理论,政府可以减税的办法刺激经济恢复。因为减税意味着人们的可支配收入(1-t)Y增加,于是人们就可以增加消费从而使总需求曲线向右边移动。但是人们都是理性的,都了解政府预算恒等式G-T=ΔB+ΔM。今天政府减税,他们就预料到政府增加债务才能平衡预算;将来政府肯定要靠加税偿还债务。因而人们就会因此而减小其边际消费倾向,即(1-6)式中的常数b,使得总消费C=a+b(1-t)Y不变。也就是说,人们会把现在减税所得到的收入存起来等着将来政府增税时再交出去,而不会增加目前的消费。因而政府减税刺激经济的财政政策就落要空。

新古典主义还用一个“隔代模型”说明即使政府减税之后若干年内不增税,人们也还是会担心政府要把债务拖到下一代让儿孙们偿还。因而他们也不会增加消费,而把减税所得的好处留给下一代去准备交税。

这样,新古典主义就从理论上论证了只要人们的理性预期起作用,政府无论使用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都无法达到其预期的效果。

(三)新古典主义与凯恩斯主义的比较

(1)既然人们一旦预见到了经济政策的企图,就会做出相应的对策,使经济政策失去效力,那么,政府就应尽量不以经济政策干预经济。但是在现实中,政府完全不介入经济是不可能的。经济衰退期间,政府必须采取行动。政府在使用经济政策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政策的“信誉”,保证政策的连续性。如果使用人们无法预料的政策(即政策多变),虽然可以奏效于一时,但是,一旦人们了解了政策的实质,政策也就无效了。更糟糕的是,当人们搜集到了错误的信息之后,会做出错误的反应从而使经济更加振荡。同传统的古典主义和货币主义相比,新古典主义不是单纯强调市场本身的稳定性,它承认政府在经济活动中的地位,但是面对理性的经济活动主体——家庭和企业,政府应该公开自己的政策,让政策连续持久,避免多变,让人们与之配合。具体说来,政府的财政政策应该是公开、持久的税率,税收所得刚好能支付政府的开销G就行。尽量避免不停地增税减税,使人们无从适应。而货币政策则如同货币主义所建议的那样,保持货币供给稳定增长,以避免货币供应量突变所引发的经济波动。新古典主义实际上是在强调经济学是研究人类活动行为的人文科学,一切模型都不应该忽赂人的因素。

(2)因为人们的主观期望会对经济活动的后果产生客观影响,政府正好可以利用这一点来实现一些经济目标。例如,若通货膨胀太厉害,就可以宣布减少货币供应量,从卢卡斯供给方程可以看到,人们听到这一消息之后,就会预期通货膨胀率下降,从而改变价格期望值Pe。Pe降低之后,Pi和真实价格水平P也会随之下降,使得价格期望值与真实价格水平之差P-不变,也就是说实际产出量Y不变。这样的话,一方面政府不用真的减少货币发行量,就达到了P下降、降低通货膨胀率的目的;另一方面,经济又不必经历衰退(Y不减小)。但是,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要有两个方面的条件:一方面,大众必须是“理性人”;另一方面,政府必须有信誉,否则大众根本不相信。

(四)新古典主义与凯恩斯理论的比较

凯恩斯理论是建立在两个非常重要的基本假设之上的:①价格在短期内呈粘滞性,不易变动;②总产出水平Y是由总需求方面确定的。同样,新古典主义的理论也是建立在两条基本假设之上的:①现实世界中的经济信息是不完全的,人们无法及时掌握自己所需要的全部信息;②基本经济活动主体——家庭和企业的行为都是理性的,他们会利用一切可能的信息对未来的经济环境进行预测,并随之调整自己的经济活动。

凯恩斯理论认为,目前的价格Pt是过去的价格Pt-1的函数,价格是一个在时间上自相关的序列。不仅目前的价格受过去的价格的影响,而且当前的产出水平Yt也受过去的价格Pt-1的影响。

再看新古典主义的(1-28)式,在这里价格与从前的价格无关,即灵活多变没有粘滞性。确定价格的因素包括人们对价格的普遍期望值,同时还包括具体企业的理性行为“b”。由于信息的不完全,在一般情况下,P≠。两个学派的共同之处是,他们都意识到了国民经济实际发展水平偏离潜在的国民生产能力的程度Y-Y*(叫做市场压力)是影响价格水平的重要因素。

再从建立模型的方法上来看,凯恩斯理论是直接通过观察而建立宏观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的,例如前面介绍的IS-LM模型。在此基础上,新凯恩斯主义又加入了一些微观经济分析,这就是“两阶段”式模型。与凯恩斯理论相反,新古典主义的模型一开始就从分析经济中的具有代表性的基本经济活动主体入手,因此,整个理论都是建立在微观经济学基础之上的。因而这些模型无论从逻辑推理上还是从数学表达方式上,都显得很严密。但是,新古典主义目前也还存在着严重的不足,其中最主要的一条就是缺乏足够的计量经济结果支持这一理论,有些实际数据分析结果甚至与该理论所指示的方向正好相反。例如,卢卡斯供给方程告诉我们,当实际价格水平P高于人们所期望的价格水平时,实际产出Y会高于潜在的国民生产能力Y*,使经济过热。但事实上,一些数据分析结果说明,当P>时,经济恰恰进入衰退期。为了解决这个理论与实际如何相吻合的问题,人们试图从另外的角度来测试古典主义的理论。例如,由于货币供应量与价格水平紧密相联系,于是人们试着去分析实际货币供给与人们期望的货币供给之差如何影响实际产出Y,而不是直接测试P-如何影响Y。

新古典主义的另一不足是,目前还无法解释近年来工业化国家经济中普遍存在的一个特殊现象:总产出Y在偏离正常趋势之后就不再返回其原来的位置,其具体表现就是失业率上升(即Y<Y*)之后,就停留在一个水平而不再返回自然失业率水平。这一现象同新古典主义的基本信念:市场本身具有强大的自我调节能力是不符的。相反,凯恩斯学派近年来反倒发展了一些新理论来解释这一现象,例如“多均衡点理论”、“回滞现象理论”等。

新古典主义理论不仅在放弃凯恩斯理论基本假设的前提下,从理论上解释了经济波动和失业现象的原因,更重要的是它引发了经济学理论研究的一场大革新。今天关于理性预期的概念已被经济学界所广泛接受,从而使得凯恩斯主义的理论也得到了长足发展。

如上所述,理性预期分析表明,经济活动主体根据其理性预期所作出的决策,常使政府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即以管理需求为特征的宏观经济政策失去效力,即形成“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局面。按照卢卡斯的理论,在市场经济中,理性的经济活动主体对经济活动、经济变量(包括政府的经济活动及其所推动的经济变量)的变动趋势产生理性预期,并根据这种预期做出经济决策,是在其追求最大利益的过程中必然产生的。政府的经济政策必须建筑在充分认识经济活动主体理性预期的基础之上。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保证市场机制对于经济的调节作用。政府应当允许经济活动主体对于政府政策做出自己的反应。如果只是上边规定政策,不允许下面根据政策做出自己的安排,就有可能破坏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妨碍市场机制对于经济的调节。

凯恩斯主义在我国经济学界流传时间很长。但是,这套理论的需求管理政策已在70年代资本主义滞胀的困境中显得束手无策。新古典主义理论家们指出,以管理需求为特征的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政策只能引起经济的名义变量的变化,不会使经济的实际变量发生变化。政府增加货币供给,只能加剧通货膨胀,而不能扩大就业和国民生产总值。经济政策的根本目的应当是有效地促进实际发展,例如提高劳动者的文化素质,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等,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增加国民生产总值和就业。换言之,应当以增加总供给为重点。至于货币数量,则只能根据经济增长的需要确定增长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