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与统治西方经济学界长达三四十年之久的凯恩斯主义相抗衡的学派中,供给学派是后起者。但是,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面临大危机的时刻,这样一个缺乏完整体系的、尚在发展之中的“异端”学派,却异乎寻常地受到美国统治阶级的垂青,后来成为里根政府实施“经济复兴计划”的主要理论根据。
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陷于“停滞膨胀”和“衰退膨胀”境地以后,供给学派认为:其症结在于供给不足,需求过旺。但是,美国的市场机制中供给并不能自动达到均衡;供给不足,就必须通过政府的一系列干预措施(例如减税)刺激供给,以使供求趋于一致,主张增加供给的基本措施是减税。
供给学派和凯恩斯主义都主张通过财政政策实行国家干预。凯恩斯主义推崇国家干预,主张通过补偿性财政政策实行“需求管理”,刺激消费,即增加(1-5)式左侧的G;供给学派则信奉市场机制,主张通过减税政策实行“供给管理”,刺激投资,即减少(1-5)式右侧的T。1981年上台的里根政府采纳供给学派的主张,是为了解决当时的经济衰退和高失业率问题,即通过减税刺激投资并提高投资效率,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机会。美国政府对其经济从“需求管理”到“供给管理”的转变,反映了当代资本主义经济从需求不足到供给不足的巨大变化。里根政府接受了供给学派的思想,制定了一系列刺激供给的政策,核心是减税。其中包括简化税制、降低边际税率、减免企业所得税、缩短固定资产折旧年限、减免企业新技术投资税。减税政策开始了一个经济增长的新时代,从1983年开始,一直延续到20世纪90年代末,中间只有几次短暂停歇。实行这样的财政政策的结果是:
(1)既促进了国内私人投资,又吸引了美国海外企业和跨国公司抽调资金在低税部门投资,从而增加了供给。
(2)减轻了美国企业的税负,降低了成本,提高了美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3)促进了高技术和新技术的发展,为新经济部门的发展创造了条件。(www.daowen.com)
经济增长为技术革命提供了大量资金,而技术革命又反过来加快了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推动了股票市场的繁荣,道琼斯指数从1982年的800点涨到1995年的6000点,又涨到2000年的11000点。
除了减税之外,里根政府的经济政策还包括大幅度削减社会福利开支;减缓货币供给速度;减少政府管制,减少规章制度给民营企业造成的负担;将国有企业变成民营企业;扩大国防开支和争取预算平衡。所有这些经济政策都直接或间接地刺激了供给。再如削减补贴和社会福利开支,促使个人少休闲多工作,迫使个人提高自身素质,也间接促进了供给。放松管制,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使其自由化,促进了市场竞争,推动了创新;放松对金融市场的管制,推动了金融体制的创新,为20世纪90年代吸引大量国际资本流入美国创造了条件。减少对企业的不适当干预和限制,强化市场竞争,既淘汰了大批落后的企业,又迫使未破产的企业加快改革,加大技术改造投资,加快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从而提高了美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扭转了美国企业的相对颓势。
“需求管理”实际上是一种短期政策,失业问题严重时对付失业,通货膨胀严重时对付通货膨胀,随机应变。但是,当多种问题同时出现时,这种短期政策就束手无策了。里根政府力图实施长期经济政策,不计较一次短暂的危机,强调经济政策的长期连贯性,其突出表现就是减税、稳定货币供给和将政府干预的重点放在增强经济发展的后劲上。里根政府打算将“简便、公正和稳定”的低税制长期稳定下来,以刺激储蓄、投资和供给。从短期来看,降低税率同减少财政赤字相矛盾,但从长期来看,减税能够促进生产,提高效率,从而有助于增加财政收入。这样的政策坚持几年以后,美国财政赤字问题就有了改观,最终带来了财政收入的大幅度增加,为1992年上台的克林顿政府消灭财政赤字奠定了基础。
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摈弃了时而扩张、时而紧缩的货币政策,转而实行稳定货币供应量的政策,这种政策的转变受到里根政府支持。
里根政府扩大国防开支,既维护了美国的霸权地位,又带动了一系列尖端技术产业的发展,促进了美国科学技术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大飞跃,为美国经济在20世纪90年代的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