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分析产品市场的均衡条件知道,GDP的多少由总需求方面决定。这里要观察货币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宏观经济学把资产分为实物资产和金融资产两大类。实物资产指机器、厂房、汽车、住宅等一切有形产品和生产资料;金融资产则包括货币、有价债券和股票等不同形式。人类拥有的资产或财富还包括自然环境,即自然生态系统。
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的必然产物。交换过程首先使劳动产品转化为商品,接着又使商品转化为货币。货币就其本质而言是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在私有制社会,货币是自发地核算社会劳动的工具。在资本主义社会,货币不仅可以用来购买劳动产品,还可以购买劳动力,于是货币转化成为资本。人类社会需要货币是因为它在经济活动中可以满足人们的各种需要,这就是货币的职能,是其本质的具体体现。货币具有价值尺度、交换媒体、储蓄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5个职能。
随着人类经济活动的范围日渐广泛,形式日趋复杂,以至货币的最初形态越来越不能满足人们的各种需要了。市场上除了流通的现钞以外,还有银行的各种流通工具,以及定期存款单等有价债券,都不同程度地具有“货币性”和“流通性”。也就是说,这些现钞之外的信用工具或金融资产能够直接作为货币发挥作用,或经常地转化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从而扩大流通中有支付需求的货币购买力总量。究竟哪些种类应当视为货币列入货币供应量之中,至今也没有统一的看法,“电子货币”的出现使这一问题变得更复杂。
(一)货币
货币由各国的中央银行发行,政府以法律形式保证货币在市场上流通。为了区别各类不同形式和性质的货币对商品交换和流通的影响,有必要将货币按流动性大小划分为几个不同层次。
1.准备货币M0
准备货币M0不包括商业银行的库存现金,而是指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的现钞,即居民手里的现钞。是最原始意义上的货币,可以随时随地作为交换媒体和支付手段进入流通,因而是最直接、最活跃的。
2.狭义货币M1
狭义货币M1由准备货币加商业银行里的活期存款,以及邮政汇划制度或国库接受私人活期存款等部分所构成。由于活期存款随时可以签发支票而直接用于支付,故同现金一样最具有流动性。M1是现实的购买力,对经济活动有最广泛、最直接的影响;因而,M1是许多国家控制货币供应量的重点。商业银行里的活期存款是M1的主要部分。(www.daowen.com)
3.广义货币M2
广义货币M2由准货币加M1构成。所谓准货币是指银行里的定期存款和政府债券,本身非真正货币,但经过一定手续就可以变成货币。一般由银行里的储蓄、定期存款、各种可以提取的“通知存款”、外币存款以及各种短期的信用工具(如银行承兑汇票和短期国债等)所构成。M2概括了一切可能成为现实购买力的货币形式,与经济活动的联系十分密切,还要求将货币购买力在更大程度上置于中央银行的控制之下。
(二)有价债券
有价债券是政府或企业向公众借贷的一种方式。发行债券时,要向民众说明借款额和利息率,以及偿还的时间等。我国中央政府每年发行的政府债券叫“国债”,持有国债的人就是中央政府的债权人。另外,地方政府、公司企业或者外国政府、外国企业都可以依法向本国群众发行债券。人们购买有价债券和把货币存入银行,都是把目前的消费权让出去,或者说推迟到未来某个时刻。作为补偿,人们收入利息。一般说来,各国政府或企业发行的有价债券的利息率要比银行高,兑还本息的方式也较灵活。
(三)股票
股票是联系企业与投资人之间的纽带。与有价债券不同,股票没有票面价额,它代表企业的产权份额,企业通过发行股票取得投资。公众购买股票一般是为了获得贱买贵卖的差价利润。股票的价值由企业经营状况的好坏而定。股票虽然重要,但这里不特别进行讨论,只讨论与利率关系更加密切的货币和有价债券。
(四)货币需求的影响因素
人们把货币持在手中,就丧失了存入银行获取利息的机会,因而利率可以被看做是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利率R越高,人们越愿意把货币存入银行而不是拿在手里,这样整个社会对货币的需求量就越少,因而可以说利率R与货币需求成反比关系。另外,人们的收入水平越高,支出越大,对于作为交换媒体的货币的需求量也就越大,因而货币需求与总收入Y成正比关系。最后,物价水平越高,购买同样数量的东西所需的货币也就越多,因而货币的需求与价格水平P成正比关系。综合起来,可以把货币需求M写成下列形式:
(1-10)式称为货币需求方程,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关系式。这个关系说明整个社会对货币的需求量与国民总收入Y成正比,与价格水平P成正比,与利率R成反比。k和h都是常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