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粤港澳大湾区民营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

粤港澳大湾区民营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

时间:2023-05-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城市差距较大,发展不平衡问题仍较明显从广东全省情况来看,2018年,珠三角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80.2%,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全省的比重为71.7%。在大湾区内推动货物、资金、人员、技术、信息等要素的自由流动,是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关键。

粤港澳大湾区民营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

(一)城市差距较大,发展不平衡问题仍较明显

从广东全省情况来看,2018年,珠三角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80.2%,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全省的比重为71.7%。从近5年来的情况看,2014年以来,珠三角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比重逐年提高,已累计提高0.9个百分点,珠三角与粤东西北地区经济总量绝对差距呈不断扩大态势。从湾区内11个城市的发展情况来看,差距也十分明显。借鉴人均GDP对衡量经济发展状况的指导作用,从表2中可以看到,深圳人均GDP为江门的3.2倍;而澳门人均GDP是深圳的3.3倍、江门的10.4倍。同在一个湾区内,城市发展的差异性仍比较突出。

表2 近三年粤港澳大湾区城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二)同质化竞争和资源错配现象仍然存在

珠三角9市都注重对城市在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战略定位的研究,如广州提出要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发挥核心作用,深圳提出要发挥在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中独特作用,惠州提出要成为大湾区建设的深度合作承载区,江门提出要在参与大湾区建设中发挥承东启西作用等等。但对如何有序引导民营企业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无论在政府层面还是理论界,都鲜有系统深入的研究和有效有针对性的引导。湾区内各城市之间尤其珠三角9市之间的产业布局存在一定的交叉重叠,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因各自的利益问题争夺投资资源及人才、资金、信息等要素现象。同时,各城市之间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对民营企业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也缺乏具体有序的引导,使各城市之间的人才、资金流、物流、信息流等生产要素的跨市流动和对接难以通畅,不仅给民营企业参与大湾区建设带来一定的困难,也使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发展面临一些障碍

(三)产业优势不明显,产业创新体系需进一步完善(www.daowen.com)

珠三角工业增长支撑点相对集中,电子、电器和汽车等三大支柱产业占到珠三角规模以上工业近半壁江山,特别是电子信息业占比超过三成,且主要依靠少数大企业拉动。2018年,湾区内广东9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总额同比下降1.4%,特别是东莞和珠海因当地大企业受相关因素影响,工业利润降幅明显。珠三角的产业优势有明显的下降趋势,由于缺乏更为完善和自主可控的产业创新体系,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受到一定影响。在错综复杂的国际贸易背景下,完善产业创新体系、全面提升产业国际化水平和层次显得尤为重要。

(四)基础研究薄弱,技术创新体制仍有待完善

粤港澳大湾区目前研发投入还相对较低,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能力薄弱。一是科研机构少、研究型大学少。全省具有世界级水平的大学和研究机构屈指可数,重大原创性成果少,导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缺乏源头驱动力。在世界大学排名200强的高校中,世界级城市群大部分拥有10所以上,而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仅有3所,且全部集中于香港。二是对基础研究的投入不足且分散。国家重点科研机构和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过去在广东布局较少,原始创新能力和投入不足。尽管2018年广东区域创新能力继续保持全国第一,但领先优势不明显、基础不牢固,尤其在知识创造、知识获取这两个分项指标上常年落后于先进省市。三是技术创新体制仍有待完善。湾区内科研项目管理、经费使用、人才引进、知识产权版权市场、成果转化收益分配等一些老大难问题尚未完全破解,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还不够顺畅。产学研转化具体政策法规不够明确,产学研成果转化不畅等问题仍普遍存在。

(五)大湾区内配套设施和体制有待改进和疏通

粤港澳大湾区最大特点是“一国两制”,粤港澳分属三个单独关税区,三地要素不能自由流动,短期内要素流动仍会受到限制,即便是广东省内城市之间要素流动也存在一定的障碍。粤港澳在社会制度、文化和企业运作等方面存在不少差异,民营企业在不同区域的投资、发展、合作面临不同的体制机制约束,以及区际法律冲突等实际问题,不仅给民营企业参与大湾区建设带来一定困难,也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发展。在大湾区内推动货物、资金、人员、技术、信息等要素的自由流动,是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关键。只有要素自由流动,才能实现资源最优配置、发挥资源的最大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