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上海自贸区周岁:创新经验如何借鉴

上海自贸区周岁:创新经验如何借鉴

时间:2023-05-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很高兴和大家交流有关上海自贸区经验的看法。一年来,上海自贸区新设企业1.26万家,超过过去20年的存量。

上海自贸区周岁:创新经验如何借鉴

2014年11月20日,笔者作客人民网《强国访谈》,和大家交流了有关上海自贸区经验的看法。

笔者:大家好,我是徐洪才。很高兴和大家交流有关上海自贸区经验的看法。

主持人:2014年9月29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一周岁生日,作为中国新一轮深水区改革的“试验田”,您认为自贸区为新一轮改革提供了哪些值得借鉴的经验?

笔者:经验有四个方面:一是投资管理制度实行负面清单管理,包括开展了外商投资、境外投资管理、商事登记等方面的制度创新,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二是提高贸易便利化,深化贸易监管制度创新。这里头核心的思想就是“一线放开、二线安全高效管住、区内自由”。另外,还包括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管理制度,建立货物状态分类监管制度。三是金融制度创新。涉及一行三会,一共推出了51条创新举措,包括五个方面内容:自由贸易账户体系、投融资汇兑便利、人民币跨境使用、利率市场化、汇率管理改革,形成“一线放开、二线严格管理”的宏观审慎金融制度框架和监管模式。四是创新政府管理方式。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由注重事前审批转为注重事中、事后监管,形成六项制度为主体的监管框架,加强对市场主体宽进以后的过程管理和后续管理。

主持人:在自贸区制度向全国推广方面,外商投资的负面清单管理一直颇受关注。从一周年的自贸区运行经验结果来看,目前上海自贸区的负面清单转为全国负面清单版本的路径是否已经具备条件?

笔者:全国性推广恐怕还不完全具备条件,可以在某些局部地区借鉴和推广。负面清单2013年有一个版本,今年6月出了一个新版本,已经大大压缩了负面清单的数量。2015年的负面清单修订正在进行,应该说还在总结经验过程中,有些删除的清单可以在不同地区推广。

主持人:上海自贸区推进领导小组办公室协同有关部门对自贸区运行一年来的工作进行了评估。一年来,上海自贸区新设企业1.26万家,超过过去20年的存量。以备案制的方式办结107个境外投资项目,对外投资总额累计23亿美元。您对这样的数据是否满意?

笔者:非常满意。因为这一下子放开了市场准入的门槛,激活了微观市场的活力。所以,很多企业都向自贸区集中,我觉得开了一个好头,也尝到了深化改革开放的甜头。对外投资规模还是令人鼓舞的。

主持人:当前,将“上海自贸区”的形式以及积累的创新经验在全国更多地方推广的呼声越来越高,若想推广至区外,您认为需要满足哪些条件?什么时候时机才算成熟?有专家认为自贸区的金融改革应该谨慎推广,您如何看待此观点?

笔者:我觉得这里头要进行分类推广,像贸易便利化这块可以加快推广。实际上很多地区也是这样做的。像投资便利化这块,应该说也可以适当地加快,特别是自贸区里面降低市场准入、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服务于经济活动的效率,这些方面我觉得都是值得推广借鉴的。金融这块,确实要审慎一些。因为现在我们的利率还没有市场化,中外之间利率水准还不一样,还有很大的套利空间,推广过急过快可能会影响到金融稳定。这里的问题主要是防止国际资本,特别是短期资本的大进大出,对我们金融体系产生的负面影响。

主持人:当前很多审批不符合市场规律,政府现有的审批很多阻碍了市场的决定性作用,上海自贸试验区建设应如何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挂牌一年您认为这项工作开展得如何?

笔者:总体上看还是令人满意的。一个是要让市场发挥决定性的作用,扩大市场的空间,减少政府的行政直接干预。但是,同时也要提高政府的服务质量,发挥好政府作用。应该说,这两个方面结合得还是不错的,特别是对一些贸易、投资活动里面管理的环节监管的环节进行了梳理,大大地减少了行政成本,提高了效率。所以,市场还是很满意的。这跟以前那种管理方式相比,还是有很大的差别。比如商事登记制度实行“单一窗口”制度,企业准入由多个部门多头受理改为一个部门一个窗口集中受理,像质监部门推出组织机构代码实时赋码,税务部门推出了十项“办税一网通”创新措施,实现税务登记号码网上自动赋码,从而大大地提高了贸易和投资的便利化。

主持人:虽然自贸区对企业从事前审批转向事中事后监管,政府职能从管制型转向服务型,带来了营商环境优化和企业注册数量的激增。但是这对政府监管部门也是一次巨大的考验,如何才能更好地做到监管部门的职能转变?(www.daowen.com)

笔者:实际上,政府已经推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比如建立安全审查制度,重点是在建立外企准入阶段,协助国家有关部门进行安全审查工作机制;还有建立反垄断审查制度,重点是探索在经营者集中、垄断协议和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等方面参与反垄断审查的制度安排;还有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开通了公共信用信息服务平台,信息可以共享;再有就是建立企业年度报告公示和经营异常名录制度,社会力量参与社会监督制度等等,这些措施实际上是大大地提高了监管的效率。其实监管的力度并没有放松,只不过是转变了它的监管的一些内容和方式。这样做对企业和政府双方都有好处,最终是效率提升,整个诚信环境、社会信用环境得到了优化。

金融机构的混业经营、监管机构的综合监管,以及开设个人资本账户、鼓励居民对外直接投资,我认为都可以尝试。因为我们现在外汇储备规模太大,要藏汇于民,鼓励企业和居民走出去,这些制度障碍不给它消除掉,不试水在海里游一游,能力也没法提高。我认为可以扩大这方面的试点,不会产生大的金融风险

主持人:11月17日沪港通正式启动,这是内地资本市场开放的重大举措。请问徐教授,沪港通作为桥梁,应如何有效防范其在推动两地市场发展上的风险?它又将为市场注入哪些活力?市场怎做才能持续发展?

笔者:在现有政策范围内应该没有什么太大的风险,因为整个兑换规模是控制的,其实资金双向流动对于激活两边市场的交易都有正面影响,特别是减少市场的套利机会,引入理性投资的理念,这都是有好处的,还可以促进上市公司治理水平向国际标准靠拢。经过一段时间试点以后,总结经验,还可以扩大货币兑换的规模,最终是要走向人民币的完全自由兑换,实现沪港两个市场一体化。在总结沪港通的基础之上,下一步要考虑推出沪台通、中新通和中韩通,也就是要疏通中国和新加坡、中国和韩国之间的资本流动通道,扩大人民币在亚太地区的经贸和投资活动中的使用范围。

要适时推出国际板市场,让境外企业能够在上海证券市场发行以人民币计价的股票。在大宗商品交易当中,要推广用人民币进行定价,提升人民币国际定价能力。还要考虑扩大人民币债券市场的对外开放,为境外投资者提供更多的投资渠道。同时,也为境外的企业提供更多的融资通道。我们跟亚太地区很多国家的贸易都是逆差,这有利于人民币的对外输出,可以考虑在一些相关国家的中心城市培育人民币离岸中心,离岸中心和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形成呼应,让人民币能够走出去,又能够顺畅地回流,从而加快人民币国际化的步伐。

香港和上海有一定程度的竞争,会对香港本身金融中心的建设和发展形成一定的挑战。但是,我觉得机遇和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因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服务于整个中国经济的全球化,会为香港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比如说香港本身离岸人民币金融中心,就需要上海和它进行配套,没有上海这种配套,它自身的发展受到很大的限制。我们国内的资本走出去,通过上海、通过香港向世界各大金融中心进行辐射,我们容量规模很大,足以容得下两个大的国际金融中心。事实上大家看到沪港通就这么一个小小的改革举措,对香港市场也形成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可以实现双赢。

主持人:一年时间内,“上海自贸区”新设企业数量由设区前的8000多家猛增到2万多家。这透漏出怎样的信息?越来越多的企业参与其中,你认为原因是什么?

笔者:这些工商企业对自贸区的改革开放的政策是持欢迎态度的,也说明这些政策是符合全球化背景下的市场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的。企业是在商言商的,你给他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有一些企业作出了快速反应,敢于第一个吃螃蟹,抢占了先机,实现了快速发展。我相信这个示范效应还会扩大。

主持人:11月11日,2014北京APEC会议圆满收官。此次会议作出了启动亚太自贸区进程的重大决定,您认为亚太自贸区的启动将为上海自贸区带来哪些挑战和机遇?福建、广东、天津三地的自贸区方案也已呈报中央,未来中国贸易蓝图将会如何呈现?

笔者:首先讲一下机遇。“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都是国家战略,上海处于三大战略交汇点上,应该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在服务于我国对外贸易和投资活动中有着特殊的战略定位和历史使命。在贸易和投资便利化以及人民币国际化方面要创造出经验,在全国各地进行推广,从而整体提升我国经济对外开放的水平。这里头是有很多工作要做的,现在上海自贸区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其实攻坚战还在后头,主要是资本账户的对外进一步开放以及人民币完全实现自由兑换,将会面临新的金融风险。我们要敢于面对风险,不惧怕风险,做到从容应对。

福建、广东、天津这三个地方申报自贸区,我觉得符合条件,有它的重要战略地位,福建对应于台湾海峡两岸、广东对应于港澳地区、天津对应于东北亚地区,这对促进亚太地区经济一体化有着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下一步可能还会相继推出一些新的自由贸易区,比如在西部沿边,在新疆、云南、广西、内蒙古、黑龙江以及内陆的部分中心城市,都可以借鉴上海自贸区的经验,同时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开展贸易和投资的便利化,以及金融对外开放的试点和探索。将来我们自由贸易区要形成一个合理的空间布局,要服务于我们国内经济的均衡和协调发展,服务于整体提升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

感谢各位,后会有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