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政策优化方案:稳步实施农村改革和区域政策,巩固贸易份额

政策优化方案:稳步实施农村改革和区域政策,巩固贸易份额

时间:2023-05-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有力度,货币政策要更加注重松紧适度。要深化农村各项改革,完善强农惠农政策,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完善农业补贴办法,强化金融服务。要完善区域政策,促进各地区协调发展、协同发展、共同发展。要完善扩大出口和增加进口政策,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巩固出口市场份额。合理确定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保持区间调控弹性,稳定和完善宏观经济政策,继续实施定向调控、结构性调控。

政策优化方案:稳步实施农村改革和区域政策,巩固贸易份额

1 全面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保证经济目标和任务顺利完成

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要求,继续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到更加重要位置,狠抓改革攻坚,突出创新驱动,强化风险防控,加强民生保障,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一是努力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关键是保持稳增长和调结构之间的平衡,坚持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总体思路,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有力度,货币政策要更加注重松紧适度。要促进“三驾马车”更均衡地拉动增长。要切实把经济工作的着力点放到转方式调结构上来,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逐步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服务业的支撑作用,着力推动传统产业向中高端迈进。要高度关注风险发生发展趋势,按照严控增量、区别对待、分类施策、逐步化解的原则,有序加以化解。

二是积极发现培育新增长点。发现和培育新的增长点,首先,市场要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主要靠市场发现和培育新的增长点。其次,创新要实,推动全面创新,更多靠产业化的创新来培育和形成新的增长点,创新必须落实到创造新的增长点上,把创新成果变成实实在在的产业活动。第三,政策要宽,营造有利于大众创业、市场主体创新的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政府要加快转变职能,创造更好市场竞争环境,培育市场化的创新机制,在保护产权、维护公平、改善金融支持、强化激励机制、集聚优秀人才等方面积极作为。

三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解决好“三农”问题始终是重中之重,必须继续夯实农业稳定发展的基础、稳住农村持续向好的局势,稳定粮食和主要农产品产量,持续增加农民收入。要坚定不移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尽快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注重提高竞争力、注重农业技术创新、注重可持续的集约发展上来,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要深化农村各项改革,完善强农惠农政策,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完善农业补贴办法,强化金融服务。要完善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政策,搞好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健全公开规范的土地流转市场。要完善职业培训政策,提高培训质量,造就一支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高素质职业农民队伍。

四是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要完善区域政策,促进各地区协调发展、协同发展、共同发展。继续实施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各地区要找准主体功能区定位和自身优势,确定工作着力点。重点实施“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争取有个良好开局。通过改革创新打破地区封锁和利益藩篱,全面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推进城镇化健康发展是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重要内容,不要急于求成。加快规划体制改革,健全空间规划体系,积极推进市县“多规合一”。坚持不懈推进节能减排和保护生态环境,既要有立竿见影的措施,更要有可持续的制度安排,坚持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治标治本多管齐下,努力实现蓝天净水的目标。

五是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坚持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的基本思路,多些雪中送炭,更加注重保障基本民生,更加关注低收入群众生活,更加重视社会大局稳定。做好就业工作,精准发力,确保完成就业目标。更好发挥市场在促进就业中的作用,鼓励创业、带动就业,提高职业培训质量,加强政府公共就业服务能力。高度重视扶贫工作。让贫困家庭孩子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经济,加大对基本公共服务和扶贫济困工作的支持力度。更多面向特定人口、具体人口,实现精准脱贫,防止平均数掩盖大多数。

要加快推进改革开放。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敢于过深水区,加快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围绕解决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推进改革,推出既具有年度特点、又有利于长远制度安排的改革举措,继续抓好各项改革方案制定工作。加快行政审批、投资、价格、垄断行业、特许经营、政府购买服务、资本市场、民营银行准入、对外投资等领域改革,使改革举措有效转化成发展动力。尊重和发挥地方、基层、群众首创精神,从实践中寻找最佳方案。要抓好改革措施落地,狠抓落实,强化责任,加大协调力度。强化督促评估,落实督办责任制和评估机制,让群众来评价改革成效。推进国企改革要奔着问题去,以增强企业活力、提高效率为中心,提高国企核心竞争力,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

面对对外开放出现的新特点,必须更加积极地促进内需和外需平衡、进口和出口平衡、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平衡,逐步实现国际收支基本平衡,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要完善扩大出口和增加进口政策,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巩固出口市场份额。要改善投资环境,扩大服务业市场准入,进一步开放制造业,推广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经验,稳定外商投资规模和速度,提高引进外资质量。要努力提高对外投资效率和质量,促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动优势产业走出去,开展先进技术合作,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做好2015年的经济工作,要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毫不动摇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心一意谋发展,咬定青山不放松,把自己的事办好。精心谋划用好中国经济的巨大韧性、潜力和回旋余地,依靠促改革调结构,坚持不懈推动经济发展提质增效升级,努力做到调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合理确定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保持区间调控弹性,稳定和完善宏观经济政策,继续实施定向调控、结构性调控。以政府自身革命带动重要领域改革,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形成发展的新动力。协调拓展内外需,同步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加强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大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更加重视民生改善和社会建设,切实增强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实施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推动经济发展迈向中高端水平。

2 加快推进结构性改革,进一步释放经济增长潜力

一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这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当前,导致经济发展不可持续的诸多突出矛盾,在一定程度上都与政府对资源配置干预过多和干预不当、市场功能发挥不够密切相关。市场要在资源配置方面发挥决定性作用,政府要在基本公共服务、市场监管和社会监管方面到位。凡是市场主体有能力做好的事情,都交给市场主体去做,政府的主要职责是为市场主体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

二是挖掘消费潜力,纠正投资消费结构失衡。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实质性改变初次分配中的国家、企业、居民收入比例,增加居民收入和财富存量。抓住消费结构升级机遇,顺应居民消费由以衣、食为主的生存型、温饱型,向以住、行为代表的小康型、享受型转变的趋势,打破市场垄断,鼓励民间资本进入住房、教育、医疗等领域,提高产品供给质量和效率。通过金融创新,鼓励金融机构提供更多的消费金融产品,提升低收入群体的实际消费能力。

三是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鼓励运用先进技术改造提升制造业,提高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高端产品比重。加快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方向,加强分类指导和有效监管,创新、完善服务业发展的体制和机制,建立公开、平等、规范的行业准入制度。发展金融、保险、物流、咨询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积极发展文化、旅游等需求潜力大的产业,加快教育培训、养老服务、医疗保健等领域的改革和发展。

四是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实施“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与京津冀发展战略,构建区域发展新格局。“一带一路”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统筹改革开放两个战略,通过全球投资和配置资源,缓解国内产能过剩压力,优化价值链结构,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产业、服务、资本、人才布局。长江经济带沿长江开放开发,以上海为龙头、以武汉为龙腰、以重庆为龙尾,利用长三角城市群在长江经济带的龙头作用,在基础设施、产业、公共服务等方面实现一体化,形成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区域。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构建布局合理、互促共进的城镇发展体系。用新思维、新模式推进经济带建设。应用信息技术、大数据等平台,促进各地区协调发展、协同发展、共同发展。

五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国企改革“三类并两类”成共识:公益保障型的即国有企业,商业竞争型的即国有经济和非公经济交叉持股、互相融合的混合所有制企业。国企改革重点是放开市场准入,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要充分利用资本市场作为混合所有制改革平台作用,国资管理要从管人、管事、管资产转变到只管资本,积极推行股权激励和员工持股。通过提高国企证券化率,来改善国企财务结构,为国资划拨社保打下基础。同时推进基础和垄断性领域改革,放开石油、天然气、电力铁路电信等行业准入限制和门槛,允许民营资本以独资或混合所有制形式进入。推动城市基础设施领域建设的改革,鼓励民营企业投资公共交通、垃圾处理等准公益性项目。

3 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快推进财税体制改革

2015年,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大结构性减税力度,适当扩大财政支出与赤字规模,充分发挥财政政策对促进经济稳定增长和维护社会公平的积极作用。赤字资金要重点用于综合减税、技改贴息、节能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并对投资可能出现的超预期下滑做好相关预案。着力盘活财政沉淀资金,优化存量资金结构。

一是适当扩大中央财政支出与赤字规模。中央财政应承担更大的支出责任,加大对结构调整、节能环保和改善民生的支持。2015年中央政府预算赤字规模增加到1.7~1.9万亿元、扩大赤字率至2.5%~2.7%的水平。实现地方政府债务融资体制平稳转换,保障地方公共服务的合理投入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稳定。

二是适当扩大公共投资。围绕中西部铁路、城市基础设施、通用航空机场、水利工程环保等方面,实施和统筹推进一批重大项目;安排专项资金支持重点产业技术改造、技术创新及“两化融合”项目,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快落实开发性金融支持棚户区改造政策,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进度,在房地产下滑严重城市采取政府收购商品房作为保障性用房的方式,维护房地产市场正常运行。

三是挖掘消费增长潜力。加大对首次购房者的信贷税收优惠,适当放宽二套房贷款政策,促进合理的住房消费;完善科研经费管理政策,适度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降低部分消费品进口关税,缩小高档消费品境内外价差,促进海外奢侈消费品消费回流国内市场;促进电子信息消费、农村服务消费、绿色循环消费等新型消费。(www.daowen.com)

四是落实好社会政策“兜底”要求。在财政支出方面,继续向民生领域倾斜,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出一批重大改善民生的项目。以中央政府负责兜底,中央和省两级自上而下转移支付支持,使各级政府体系、包括欠发达地区基层政府承担好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职责。

五是推进财税制度改革。继续扩大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范围,支持服务业发展。扩大对小微企业减税力度。适当降低消费税,促进居民消费升级。降低进口环节关税,实施出口退税等政策,促进出口产品结构调整,壮大一般贸易,提升加工贸易附加值,发展服务贸易。调整税制结构政策支持企业研发、成果转化、产业化生产。理顺中央与地方税收关系,重构地方主体税种,规范发行自发自还的地方债券,改变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推进房地产税、环境税等立法工作。

4 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稳步推进金融改革开放

2015年,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注重松紧适度、定向调控和改革创新。围绕实体经济中的突出问题,加强指导和调控,推动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加强信贷政策与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监管政策和产业政策的协调配合,不断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一是M2增长率维持在12%~13%,新增人民币贷款11万亿元左右,新增社会融资规模17万亿元左右。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引导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平稳适度增长,为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营造中性适度的货币金融环境。

二是适时对金融机构实施全面降准2~3次;运用各类创新型货币政策工具,提高金融机构放贷能力。

三是适时下调基准利率水平1~2次,每次下调0.25个百分点;或采取非对称性降息,适度压缩商业银行息差空间;指导商业银行适当降低各类贷款利率,有效缓解企业融资贵的问题。

四是积极发挥信贷政策在转方式调结构中的作用,更加注重坚持问题导向、运用金融市场工具和政策协调。在区间调控基础上,加强定向调控,促进信贷结构优化。加大对企业债务重组支持,避免金融风险扩散。适当放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冲销的规定,将企业担保信息纳入征信系统共享。

五是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完善利率传导机制,促进形成由银行间隔夜拆借利率和各种期限的国债收益率构成的无风险收益曲线。完善货币市场利率形成机制,促使SHIBOR成为权威性的基准利率。通过推进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和融资证券化,如银行大额可转让存单(CDs),大力发展储蓄替代型金融产品,促进存款利率市场化。

六是完善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均衡基础上相对稳定。充分利用上海、天津、福建、广东等地的自由贸易实验区,稳步推进资本账户对外开放,促进人民币国际化。同时加强外汇资金跨境流动监测和监管,丰富企业外汇避险品种,防范资本流动风险,维护国内金融稳定。

七是加快发展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债券市场,特别是公司债券市场;稳妥推进大宗商品期货和金融期货市场建设。积极发展场外交易,适时推出国际板市场。建立主板中小板创业板市场的转板机制。围绕提高市场透明度加强市场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培育机构投资者,完善发行上市、并购重组、分红、退市等规则体系。推动银行业战略转型,形成大中小金融机构差异化发展格局。

总之,要更加注重服务实体经济,完善货币金融调控体系。进一步坚持发展、主动作为,突出创新驱动、强化风险防控,加快市场化改革,推动建立更加高效、公平、规范的现代金融体系,有效满足实体经济投融资需求。

5 保障重要产业平稳发展,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一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不断增强粮食生产能力,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提升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水平,强化农业科技创新驱动作用,创新农产品流通方式,加强农业生态治理,提高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优先保证农业农村投入,提高农业补贴政策效能,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强化农业社会化服务,推进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拓宽农村外部增收渠道,大力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全面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投向农村建设;加快构建农业经营体系,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深化水利和林业改革,加快供销合作社和农垦改革发展,创新和完善乡村治理机制;健全农村产权保护法律制度,健全农业市场规范运行法律制度,健全“三农”支持保护法律制度,依法保障农村改革发展,提高农村基层法治水平。

二是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当前,全球价值链正在加快重构,以“人机一体”“人工智能”和“智慧制造”为核心的新一代机器人及智能制造技术,正在悄然推动新一轮工业革命。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智能制造、网络制造、绿色制造、服务性制造日益成为生产方式变革的重要方向。我国是制造业大国,但还不是制造业强国,未来经济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关键在制造业。应尽快出台《中国制造2025规划》,借鉴德国工业4.0计划,力争到2025年实现从工业大国转型为工业强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应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以工业互联网和自主可控软硬件产品为重要支撑,以推广应用标准体系为主要抓手,以健全融合机制为重要保障,推进两化深度融合。

三是推进服务业对内对外开放,促进非贸易部门效率提升。鼓励生产性服务业创新和发展,大幅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推动企业转型升级。按照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模式,稳步推进金融、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领域对外开放。同时,加快服务业对内开放,凡是允许外资进入的,都应该允许国内各类资本进入,形成平等的市场准入和竞争环境。完善服务业的创新、标准、知识产权保护和统计等制度建设。

四是稳定住房消费,维护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选择关键指标,科学界定住房市场预警区间,实施针对性的调控。合理引导市场预期,取消部分行政性管制措施,调整税费政策,降低交易税费,鼓励梯度消费,释放居民改善性需求;研究建立利率和首付比例反向调节机制,防范未来因基准利率下调可能引发泡沫的风险;适当收紧三、四线城市住房土地供应;支持政策性住宅金融发展,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对市场供应量过大、库存较高的城市,探索货币化安置、租金补贴等,集中采购普通商品房作为棚改安置房或保障房,盘活存量资源。

五是加快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发展。鼓励科技要素向企业流动,支持企业加强研发平台建设。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电动汽车等领域组建一批新型研发机构,把培育新兴产业与科技创新结合起来。鼓励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拓宽科技企业融资渠道,支持设立适应科技企业特点和需求的保税仓库,研究推动在中关村开展新的政策试点。依托国家高新区,在全国再建设一批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推广先行先试政策。推进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推动部署一批体现国家战略意图、促进两化深度融合的重大工程。实施工业强基专项行动,制定引导目录,发布重点产品和技术发展路线图。加强智能制造、移动互联网等重点领域综合标准化工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执笔:徐洪才,指导: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执行局主任常务副理事长张晓强,本文为《中国经济分析与展望(2014~2015)》主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3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