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4年,岳西县境内就有共产党的活动,1927年建立党的组织,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1930年2月,请水寨暴动在岳西县发生,建立中国工农红军中央独立第二师,成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四大主力红军之一。
1935年2月,红二十八军在岳西县第三次组建,以岳西县为大本营在鄂豫皖进行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
1947年,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在岳西县创建革命根据地,威胁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和武汉,牵制了国民党军队,揭开了全国性战略反攻的序幕。
“徐大娘舍子救红军”雕塑位于岳西县古坊乡上坊村,再现了1935年10月,国民党军队到皖鄂边界“清剿”,徐大娘掩护两名红军战士,敌人捕去了她的独生儿子逼她说出红军下落,但她大义凛然,舍子救红军的真实故事
党带领岳西人民进行长期了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岳西人民付出巨大代价,全县4万儿女献出宝贵的生命,占当时岳西人口的四分之一,其中县团级以上干部牺牲了100多人,中共安徽省委首任书记王步文烈士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1984年,岳西县被确定为老区县。
在风雨飘摇的岁月,为了让后来人过上好日子,跟党走、为革命理想而奋斗成为岳西老区人民的信仰。新的历史时期,在党领导下,40万英雄后代传承“理想坚定事业必胜、严守纪律永跟党走、不怕牺牲甘于奉献、联系群众生死与共、实事求是艰苦奋斗”的大别山革命老区精神,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再战大别山!
人物故事一:
生命献给第二故乡
一天走访完29户贫困户,之后,他29岁的生命定格在扶贫路上。2017年12月3日,岳西县冶溪镇溪河村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刘扬彧在下乡走访途中,不幸发生车祸,因抢救无效殉职。他的微信朋友圈停留在2017年12月1日凌晨2点47分,是他开完脱贫攻坚会议回到国土所的截图。溪河村陶边组贫困户陶平和、红星组贫困户董财水听说这个噩耗后,极度伤心,几夜没合眼,几天没吃好饭。
“今天起,溪河村就是我的第二故乡。”第一次与村干部和群众代表见面,欢迎刘扬彧的目光中也带着一些质疑,溪河村党支部书记胡时和回忆说。面对质疑,刘扬彧没有气馁,一个月间,他走遍了溪河村的每一个角落,全村251户建档立卡户,他每户必到。
刘扬彧(前排右一)参加献爱心活动
“贫困户的事就是工作队的事。”“与贫困户密切相处,真心实意帮扶。”刘扬彧写在扶贫日志上的话,也写在他心上,落实在行动上。溪河村在他的带领下,247户建档立卡贫困户741人顺利脱贫,村庄面貌焕然一新,他殉职之后的2018年溪河村顺利通过国家第三方评估验收。群众都称赞他是溪河村脱贫的领路人。
“刘扬彧来之后,村里新修村组道路4.5公里,2600米堤坝就要完工。村部门口的活动广场是他牵头兴建的,几乎天天都有人跳广场舞。桑园扩大到1200亩,茶叶、百合基地逐渐形成规模,扶贫车间相继建成。美丽乡村项目也是他生前促成的,现在村里已经旧貌换新颜。”溪河村党支部副书记周江淮由衷钦佩刘扬彧。
从一名农村孩子成长为基层干部,刘扬彧一步一个脚印,平凡而真实,带着满腔的热情与激情,全身心投入到脱贫攻坚工作中。他是领导眼中勤奋有担当的好同志,是同事眼中的好助手好伙伴。
刘扬彧年纪轻轻就走了,他割舍不下的有家人有战友,还有未竟的事业。送别刘扬彧的那天,岳西县100多位扶贫队队长含泪许下承诺:“您未走完的路,我们定将继续前行,岳西必将幸福花开遍地!”
人物故事二:
草木同春写忠诚
2018年5月14日下午4点,岳西县包家乡川岭村村委会主任华同春走访贫困户途中不幸跌下悬崖,经抢救无效,于当晚9时许殉职,终年54岁。
当天上午8点,川岭村召开村脱贫攻坚碰头会。9点会议结束后,华同春走访了墩岭组和徐畈组。中午1点左右,华同春吃完简餐后,与扶贫专干陈云一起,到胜利组张岳南户检查危房修缮情况。接着他来到中心组贫困户杜惟生家,查看该户位于山上的危旧老屋拆除情况。走出杜惟生老屋不到60米,因连日劳累过度,山高路险,他一脚踩空,跌入20余米深的山崖。
华同春(右二)走访贫困户
华同春为了川岭村的脱贫与发展可为呕心沥血。川岭村集体光伏电站是包家乡2016年光伏扶贫项目,其中村集体100kW,本村及外村农户共75户225kW。在光伏电站建设的选址阶段,有家农户本来同意将田地出租,但临到开工前一天突然变卦。华同春心急如焚,连夜赶到该农户家做工作,第二天7点,该农户终于答应。8点,川岭村集体光伏电站顺利开工。
川岭村自然环境好,适宜发展茶产业。为切实提高群众收入,华同春决定大力发展茶产业,在抓好低产茶园改造的同时,引进“石佛翠”新品种,建设有机茶基地。自2014年开始,华同春带领村民每年新建高标准茶园200亩左右。
“华主任为了发展茶园付出了大量心血,为我们提供茶苗和肥料,请挖土机也没让我们掏钱,我家几乎没花钱就新发展了8.7亩茶园,成园后每年增收肯定在两万元以上。”墩岭组的朱大义说。
2017年,川岭村产茶叶鲜草25吨,产值150万元。茶叶成为该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支柱产业,“大川岭”牌岳西翠兰享誉省内外。
为解决川岭村出行不便的问题,2014年华同春带头捐款5000元用于修建大川岭片通组路。2017年华同春负责西中路的建设,多年来,这条路涉及了30多户村民的土地问题,始终修不起来。2018年初,华同春挨家挨户反复做工作,为群众打通了这条致富路。华同春殉职时,西冲路最后一段正在浇筑中,现在已全线贯通了,可他再也看不到了。
川岭组包仕爱因先天性近视导致视网膜脱落,经鉴定为二级残疾。包仕爱一家住在土坯房里,安全隐患大。在华同春苦口婆心的劝说下,2016年,包仕爱终于愿意建新房,享受两万元危改资金。由于建房缺口资金太大,华同春为其多方争取并为他家张罗盖房子所需的石子、钢筋、砖等建筑材料。
“要不是华主任,我家还不知道什么时候能住到新房里。”谈到华同春的帮助,包仕爱泪流满面,“2014年住院期间,看到我家实在是困难,华主任前前后后自掏腰包给了我家3000元,让我渡过了难关,我们全家一辈子记得他的好。”
“生活困难的时候,华主任嘘寒问暖,送衣服送棉被。”“是他手把手指导我种茶叶,才有现在的主要经济来源。”在华同春同志的追悼会上,许多村民抹着眼泪自发前来送行。
人物故事三:
一个石化人的岳西情
2018年,岳西县脱贫摘帽,中国石化集团公司专职扶贫干部朱卫华心里的牵挂终于得到了缓解。
岳西县是中国石化6个定点扶贫县中唯一的革命老区县。从2003年开始,朱卫华几乎每年都要多次到岳西县开展扶贫工作。第一次到岳西时,朱卫华就去了大别山烈士陵园,他被强烈地震撼了。“革命战争时期,岳西县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牺牲了近四万人,占当时全县人口的四分之一。这些鲜活的生命牺牲时大多只有二三十岁,还有许多只有十几岁。”朱卫华神情肃穆地自问:老区人民为国家奉献了最宝贵的生命,如今我们应该为老区人民脱贫做些什么?
带着这个问题,朱卫华一次次来到岳西扶贫,与岳西结下了不解之缘。
2018年以前,朱卫华是中国石化总部唯一专职做扶贫工作的,一干就是16年。他建议总部的扶贫资金和挂职干部选派向岳西倾斜,他的建议得到了总部的认可。
“朱主任对岳西有真感情,岳西人民的事在他心中最大。”岳西县扶贫办主任科员程良生介绍,头陀镇小滑岭自然村孤悬山顶,与外界没有可通车的道路,朱卫华第一次去小滑岭,是步行上去的,当地群众拉着他的手请求中石化支援修条出山的路,朱卫华当即答应列入计划,还特别争取45万元实施了道路安保工程。如今,小滑岭群众种植的茭白得以顺利运出大山。
为了帮助岳西发展产业,朱卫华引进红心猕猴桃在岳西试种成功并逐步推广。他还对贫困户开展技能培训;援建乡村小学,扶贫助学。
朱卫华在岳西走访贫困儿童
“岳西县虽然脱贫了,但我想对深爱的岳西说,脱贫不是终点,还要实现稳定脱贫和可持续发展,逐步提高生活质量实现共同富裕,让老区人民过上有品质、有品位的生活。”朱卫华说。(www.daowen.com)
2014年,岳西县委、县政府授予朱卫华“荣誉市民”光荣称号。2018年7月在中国石化成立35周年·感动石化特别节目现场,朱卫华获得“感动石化人物”称号。
人物故事四:
大山深处的爱心使者
刘磊,一名退伍军人,曾经在被称为“生命禁区”的川藏线服役4年,把美好的青春献给了高原。1997年底,刘磊因健康原因,不得不选择退役。
脱下军装,刘磊回到家乡岳西县当起了代课教师。岳西县青壮年劳动力大多外出务工,留守儿童问题较为突出。见不得山村的孩子缺少关爱,2007年,刘磊拿出家中积蓄,凑了3万余元,自费建起毛尖山乡留守儿童服务中心,为孩子们免费提供学习辅导、思想教育、全日制寄宿等服务。中心运作以来,刘磊又自费投入数万元添置书本和家具。200平方米的服务中心,成为毛尖山乡留守儿童温暖的家。
远离父母,孩子们最欠缺也最渴望的就是亲情。刘磊建起了留守儿童网,孩子们把日记、照片传上网站,还帮助孩子们与在外务工的父母视频通话。十几年来,服务中心已累计为数千名留守儿童提供服务。
刘磊带孩子们上网,了解外面世界
不只是服务留守儿童,早在2006年,刘磊就开始担任当地敬老院院长。敬老院里的五保老人,不少存在智力障碍或身患残疾,生活无法自理。刘磊把每一位老人当成亲人,不怕脏不怕累,为他们换洗衣被、打扫卫生。有天晚上,57岁的储西元老人因疝气发作而呕吐,伴随便血,衣服上、床上都沾满秽物。刘磊毫不迟疑帮助清理,并连夜把老人送到医院治疗。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十几年来,身兼留守儿童服务中心主任与敬老院院长的刘磊,常年在“家—敬老院—服务中心”之间奔波忙碌,过着“三点一线”的生活,将一腔心血都倾注在老人和孩子们身上。他先后获得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第二届安徽省道德模范、安徽省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
刘磊说:“我是一名退伍军人,虽然离开部队,仍然要牢记革命军人的使命担当,尽己所能为群众服务,帮乡亲们做些实实在在的事。”
刘磊与五保老人一起包饺子过大年
人物故事五:
“夫妻档”脱贫路上比翼飞
2014年10月,岳西县地税局天堂分局综合股股长王云芳作为第六批选派干部,到该县五河镇百步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兼扶贫工作队队长;2015年7月,王云芳的爱人、岳西县财政局会计中心的崔春银也被选派到该县白帽镇桥梁村担任第一书记。三年多来,夫妻二人奋战在大别山的脱贫攻坚战场上,被称为“最美夫妻档”。
“我要把家乡建设好。”王云芳坚定自己的选择。2014年她刚驻村时,村里的贫困发生率高,建档立卡贫困户有216户,交通状况差,路面坑坑洼洼,村“两委”班子年龄老化严重……第一个月,王云芳瘦了10斤。“着急,因为有很多事情要干。”王云芳说。
崔春银带领贫困户建设村集体采摘园
路不通,就结合畅通工程修路,2016、2017年两年村里修的路占全镇的四分之一,现在水泥路通到了每个村民组;没有产业,王云芳和村“两委”班子就找项目,争取到了中石化桑枝黑木耳扶贫项目,用三天时间协调好征地,发展木耳种植30亩。改造了村里的厕所、猪圈,建起了休闲健身广场。2016年,百步村顺利从贫困村出列。
因为驻村扶贫,王云芳一个月有20多天待在村里。第一年里,照顾孩子的责任落到了爱人崔春银的肩上。2015年,崔春银也被选派为第一书记。“他支持我的工作,我也要支持他的工作。”王云芳说。到任后,崔春银也铆足了劲,由于表现出色,还被提拔为镇党委委员。
“我这里昨晚办了一场扶贫夜校,你那里有没有办?”三年多时间里,夫妻二人见面的时间少之又少,偶尔抽空打电话,内容除了孩子,就是扶贫。两人经常互相探讨扶贫工作,崔春银那里党建工作做得好,王云芳就带着村“两委”班子去学习;王云芳这里桑枝木耳产业发展得好,崔春银就带着村里的人来考察。虽不在同一个地方,但两人的目标是一致的,就是打赢脱贫攻坚战。
“我家的生活因为一位阿姨被改变了。”“不只是我们家得到了帮助,我们整个村都改变了。”“我要好好学习,将来为国家做出贡献。”王云芳的手机里一直存着一个语音文件,是百步村套沟组四年级学生王文星用手机录入的语音版作文《我的生活被改变了》。“每次累的时候就听听,立马就有劲了。”王云芳说。
人物故事六:
在岳西县,有一位返乡创业的“博士妈妈”通过电子商务推广销售山区农特产品。
“博士妈妈”余纯在鸡舍给山鸡喂食
余纯是土生土长的岳西人,北京大学医学部博士毕业,曾在广州当公务员。几年前在广州怀孕生子期间,余纯常吃从家乡带来的农特产品,意识到产自家乡绿水青山间的农特产品绿色健康、营养价值高,但由于缺欠产品推广渠道,这些农特产品市场知名度不高。余纯决定辞职返乡创业,通过电子商务推广销售优质农特产品。
2014年,余纯创办了“博士妈妈”电商品牌,发展种养殖基地,与农民合作社携手将大别山里的土鸡蛋、猕猴桃销往全国各地,带动山区贫困户脱贫创收。起初,父母很是不解:读了那么多年书,好不容易从大山走向了大都市,几年后又回来了。有着创业梦的余纯坚持了下来,刚开始的时候,由于管理不善,亏了不少钱,但是“博士妈妈”凭着专业和质量赢得了口碑,用执着和智慧拓展了销路,越来越多的农民合作社加入到创业队伍中。
如今,“博士妈妈”电商平台的农特产品年销售额达上千万元,公司还延长农特产品产业链,研发经营薏米粉、青汁粉等养生保健食品,带动数十位农民增收,成为岳西县电商示范企业。
人物故事七:
扶贫达人
从打工妹到扶贫达人,“80后”白领刘芳回乡发展农业,带领乡亲们脱了贫,走上了康庄大路。
刘芳正在讲解茶叶修剪技术
未曾清贫难成人。刘芳兄妹多,排行老大,十分懂事的她初中毕业后选择上了扶贫技校,学会电脑技术后,在江苏一家台资企业找到了工作。凭借大山人的吃苦耐劳与聪明智慧,刘芳赢得信任与肯定,从一名普通文员一直做到高级主管,薪资待遇也水涨船高。
刘芳婆家在田头乡,这里平均海拔七八百米,十分适合绿茶生长,清代顺治年间这里的闵山绿茶被选为贡茶。新时代,这里乡亲们守着“闵山贡茶”的金字招牌,却未能全面脱贫,刘芳看在眼里急在心上。2006年,刘芳毅然辞去江苏的工作,回乡入股并担任农业公司董事长。
采茶、炒茶、包装、线上线下销售,刘芳与贫困户同吃同劳动。公司生产加工的农特产品质优价廉,产销两旺。土库村的胡兴旺因为母亲生病成了贫困户,被安排到公司上班后,年收入5万余元,当年就摘掉了贫困帽子。公司十几名贫困户,都实现了“一年脱贫、三年小康”的目标。
在家门口扶贫工厂上班的贫困户摘掉了贫困帽
为了让公司在市场保持竞争力,刘芳一面传承老字号“贡茶”,一面开发新产品,创建“四望山”品牌,在茶油、土特产上做文章。2018年,公司被评为岳西县旅游商品企业,其产品销售到全国20多个省市,产值数千万元,得到了市场和消费者的认可,“皇封闵山贡”牌茶叶被评为安徽省著名商标。如今,公司占地面积8000平方米,总资产900万元,辐射带动农业基地5000余亩。
刘芳还主动领衔创办了扶贫工厂,生产加工棉鞋。由于是代加工,除去工人工资,工厂几无利润。有人劝刘芳撤出,但她却说,这是一种社会责任,能带动贫困户就业,哪怕贴钱,也要把扶贫工厂办下去。目前,扶贫工厂帮助23户贫困户在家门口实现就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