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西县始终坚持“政府扶持、龙头支撑、市场运作、大户带动”的产业发展模式,推进蚕桑产业发展。全县现有桑园6.5万亩,年产鲜茧3176吨,产值1.44亿元。生产规模连续9年位居安徽省第一,带动全县1.67万农民走上致富路。
故事二:“破茧成蝶”引领脱贫路
毛尖山乡位于“中国蚕桑之乡”岳西县的东大门,栽桑养蚕历史悠久,蚕桑是当地农户的主要收入来源。
储兵奇是村里的能人。养蚕30多年,经验丰富,家里靠养蚕富起来,每年收入10多万元。凭多年经验,他认识到养蚕技术要求高,没有一定的技术碰到天气不正常的年份,不仅赚不了钱还有可能亏损,且一家一户分散闯市场风险大。2012年,储兵奇牵头成立岳西县茧丰蚕桑专业合作社,为周边群众提供桑苗、蚕种、催青、指导和收购等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服务,合作社现有社员126个,其中39户属建档立卡贫困户。
合作社社员正在收烘鲜茧
社员储昭华是2014年建档立卡贫困户,全家4口人,两个孩子上大学,生活十分困难。储兵奇把储昭华作为自己的重点带动户,指导他栽桑养蚕。在储兵奇的热心帮助下,储昭华家现在年养蚕16盒,售茧收入3万多元,实现了家庭增收,已于2016年顺利实现脱贫。2018年,该合作社共发放蚕种1270盒,收购鲜茧17万斤,盒种产茧平均达51公斤,蚕农售茧收入315.7万元,蚕农户平均养蚕收入27912元。
“家有五亩桑,致富奔小康。”如今,社内39户贫困户已“破茧成蝶”,靠栽桑养蚕摘掉“穷帽”走上了致富路。
储兵奇正在茧站指导分拣
故事三:桑枝木耳结出致富果(www.daowen.com)
岳西县思远公司车间里菌棒生产热火朝天,外面的桑枝木耳大棚内,工人们正在采摘木耳,一片繁忙景象。
“我们实行‘技术服务+种植基地+贫困户+保护价回购+统一品牌销售’的经营模式,桑枝木耳正在拓宽脱贫攻坚致富路。”公司负责人吴松青介绍。
思远公司坐落于来榜镇关河村。2013年,大学毕业生吴松青辞去在南京国企的工作,借助“大学生回归工程”的政策东风返乡,回收当地百姓养蚕废弃的桑枝,作为种植食用菌的原料。2016年中石化投资145万元入股,并将股份平均分配给8个贫困村,同时提供全国两万多家易捷便利店网点,开拓桑枝木耳销售渠道。
吴松青正在查看桑枝木耳长势
关河村贫困户杨晓春去年收了两千多斤废弃桑枝,卖了600多元,同时在生产基地从事采摘和田间管理,每天收入100元以上,一年下来能有3万余元收入。“来榜镇是安徽蚕桑第一镇,每年都有大量桑枝被修剪,这些桑枝过去都被农民随意丢弃,既浪费资源又影响环境,现在用来种木耳,一举多得。”杨晓春说。
现在,思远公司采用最新的液体制种、接种技术,工厂化、标准化生产工艺,年产菌棒300万袋,产值1800万元,在8个贫困村建了13个生产基地,带动包括250户贫困户在内的600户农户种木耳致富。
“山泉水浇灌、不打农药、不施生长素、自然晾晒,经检测,桑枝木耳每千克硒含量高达0.17毫克,是富硒产品。闻有桑香、形似云朵、口感细腻、绵柔脆滑的白木耳尤为珍稀。通过网络销售,这些食用菌现在供不应求,今后种植规模还会扩大。小小桑枝一定会结出更多的致富果。”吴松青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