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止目前,国内外诸多学者对破坏性创新理论展开了拓展研究,包括破坏性创新产生的事前理论研究与事后分析研究成果。事后分析方面的研究成果主要是通过对破坏性创新的成功案例进行分析,概括出破坏性创新案例的共性特征,对如何实施破坏性创新缺少指导意义,因此在此不做详细陈述。对于破坏性创新的事前产生理论研究是对如何产生破坏性创新提供理论指导,但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主要从属于管理领域[57-61,102-107],在产品设计领域对破坏性创新技术的研究成果较少,更鲜少有关于新市场破坏性创新技术产生的研究成果。鉴于新市场破坏性创新是破坏性创新的一种重要类型,部分破坏性创新的研究成果也适用于新市场破坏性创新,因此在本节中对与破坏性创新技术产生、破坏性创新实施过程相关的研究成果进行汇总与分类,结果如下。
(1)对破坏性创新产生时机与条件的研究
Christensen C.M.[2]应用需求和供应的轨迹描述产品的发展和破坏性创新的市场准入,提出性能需求轨迹与供应轨迹相交的时间为破坏性创新技术产生的时机。Adner R.[50]提出“需求不均匀特征”,当市场分割的偏好重叠不对称时,占领需求域小的企业选择在无竞争的市场分割中开发技术机会,而不是陷入与其他对手的价格竞争,即发生新市场破坏性创新。孙明海[109]应用“性能轨迹”给出了判断某项新技术是否能够发展为破坏性技术的依据:①新技术的起始点远远落后于主流客户对产品性能的要求;②产品性能的改进速度远远高于主流技术的提升速度。孙建广等[101]通过“破坏性创新窗口”的概念,提出适合破坏性创新实施的时间段是在产品生命周期的成熟期。檀润华与孙建广[78]提出了破坏性创新技术产生的市场经济条件、技术条件与实施的时间条件,其中指出新市场破坏性创新产生的技术条件为:①产品的主流技术与非主流技术进化严重不平衡;②存在一定规模的对进化滞后技术有需求的用户群。
(2)对破坏性创新技术产生或技术预测的研究
Kostoff R.N.等[111]提出创造破坏性技术的两步法:①基于文献的文本挖掘创造合适的设想;②专门的研讨会和路线图训练。孙建广等[101]从技术进化的角度对破坏性创新技术进行预测,提出性能供应不足的状态是产生新市场破坏性创新的技术机会。袁健红[70]应用破坏性创新理论的分析框架,以新市场破坏性创新为目标,提出了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战略和技术路径。薛捷等[71]对长城汽车的案例研究,分析了长城汽车轿车产品的破坏性创新思路。时炳臣[112]从低端破坏性创新及新市场破坏性创新的视角,分别对我国碳纤维产业的技术发展路径进行了分析。
(3)破坏性创新实施过程的研究
Christensen C.M.与Raynor M.E.[11]建议在位企业通过创造独立单元的方式开发破坏性创新。Thomond P.等[54]通过考虑企业创新策略与人力资源的支持,构建了实施破坏性创新战略的概念框架,包括以下4个步骤:机会的识别、机会的开发、解决方案的开发以及推销过程。孙建广[75,101]通过对技术进化及技术系统进化状态的分析与研究,提出了基于技术进化理论的产品破坏性创新过程模型。檀润华与孙建广[78]基于TRIZ理论提出了破坏性创新技术事前产生原理:基于困难功能元冲突求解的破坏性创新实现过程,基于破坏性创新技术的新产品开发过程,破坏性创新技术的实现模型,也包括新市场破坏性创新技术实现模型。(www.daowen.com)
(4)破坏性创新实施困难的影响因素分析
Christensen C.M.[2]发现已有的企业面临“创新者的窘境”,原因在于内部资源的分配过程导致了在破坏性创新技术上系统化的投资不足。Thomond P.与Lettice F.[55]从战略意识、机会识别、资金、创意管理、消费者的需求信号、营销、文化等方面指出了企业开展破坏性创新的障碍。Markides C.[57]提出,在位企业防止被新兴企业实施破坏性创新而淘汰的方式为接受破坏性创新,并寻找开发它的方法。吴贵生和谢伟[62]认为,破坏性创新技术实施的障碍是组织响应能力;行业主导厂家不能够及时推出新产品并遭到淘汰的原因包括:①技术和市场的预测难度大;②管理观念的教条化;③现有研究对破坏性创新技术缺乏评价和实施的一整套理论方法。张玉利与陈立新[4]提到由于资源配置的限制,作为创新关键推动力量的企业中层管理者,出于职业风险、创新成功可能性等因素的综合考虑,优先将渐进性创新设想提交给组织高层,使得破坏性创新设想不能付诸实施。邱兆斌[113]将破坏性创新实施障碍概括为市场的原因、主流用户的影响、组织能力的障碍3个方面。
由对破坏性创新理论的国内外研究成果可知,在产品设计领域内与新市场破坏性创新技术产生相关的理论研究成果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新市场破坏性创新产生的时机。基于专利分析的预测方法或基于市场特征的预测方法,通过对产品技术成熟度的预测,对某一产品在该类产品进化过程中所处的阶段进行判断,当产品处于成熟期时,即为实施新市场破坏性创新设计的最佳时机。
(2)基于技术系统进化理论提出的新市场破坏性创新产生的条件。新市场破坏性创新的根源是具有不同需求的用户群的存在,包括主流用户和新用户,这些用户群对产品性能的需求各不相同。新市场破坏性创新的目标用户是新用户,这部分用户能够承受“传统的”主流性能(Mainstream performance)的降低,但对产品某一非主流性能(Non-mainstream performance)希望能得到改进。随着非主流技术的提高,产品越来越普及,吸引的用户群体越来越大,当新市场用户群体数量增大到一定程度时,新市场破坏性创新就成为可能。可概括为:当技术系统进化不均衡、存在产品的某些技术特征不能满足新用户的需求时,则存在新市场破坏性创新产生的技术条件。
(3)基于TRIZ理论的新市场破坏性创新技术实现模型。当满足新市场破坏性创新产生的时机与条件时,根据技术系统进化的分析结果,将欲提高性能的子技术系统的前期进化轨迹与TRIZ进化路线进行吻合,预测目标技术子系统的潜力技术状态。在对目标技术子系统的潜在技术状态的预测后,进入实际技术开发阶段,采用TRIZ理论解决产品设计中的问题,最终得到新市场破坏性创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