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的国家级新区政策含金量已减少,尤其是地方政府的财税政策优惠方面越来越少,国家级新区已不再是政策洼地,而是改革高地,着眼于产城融合。政府要以“产城融合”为目标推进国家级新区建设。
(一)优化空间发展布局
树立综合统筹的发展理念,做到统一规划,统一布局,统一建设,统一管理,促进产业体系与城市体系的高效融合,实现产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发展。新区要以产城融合作为重要的空间布局任务与方向,科学规划生产、生活、生态的空间组合布局。按照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原则,科学规划空间发展布局,统筹规划包括产业集聚区、人口集聚区、综合服务区、生态保护区等在内的功能分区。依据主导产业和生态隔离划定产城综合功能区,集聚新型高端产业功能,并独立配备完善的生活服务功能。各功能区内按照产城一体的模式,强化城市功能复合,生活区安排与产业区布局相适应,形成产业用地、居住用地和公共设施用地组合布局、功能完善的功能单元。要充分处理好经济与社会、产业与城市、企业与环境、现状与未来等方面协调发展的关系,增强核心区、商务区、金融区、产业区、住宅区、休闲娱乐区、生态保护区等板块布局的科学性、合理性,使各板块的功能得到充分发挥,互补互利,按照“产业支撑+功能配套+服务拓展”的要求,高规格规划、高起点建设、高品质管理,打造产业发达、经济繁荣、产城统筹、环境生态、幸福和谐,充满活力的新区。[10]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www.daowen.com)
完善的基础设施,是城市承载和产业发展的基础,把产与城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推动产城一体、产城互动,促使园区发展和城镇建设相互配合、协调同步、整体推进。要加强新区开发建设中城市功能设施的配套,根据人口规模的增长,加大对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商业服务设施场所的投资,完善新区的城市功能和生活氛围。当前,在娱乐、商业、医疗、饮食等行业的发展上,新区、近郊区与主城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如果商业、医疗、饮食、娱乐等行业能以更快的速度发展,并且教育资源变得更加丰富,教育质量得到提高,那么,福州新区人口的绝对数量及其在全市中的比重将会大幅度增加。要加强新区和近郊区的居住职能建设,加强新区和近郊区对人口的吸引力,使福州新区的人口分布更趋合理。要完善新区、近郊区与主城区的交通、通讯设施,使新区与市区的联系变得更加顺畅。要加强房地产业的调控与管理。房地产业在全市范围内合理布局,在发展新区和轨道交通站点附近,采取积极措施使其成为中心城区人口的主要疏散地,控制新城商品房外销比例,避免成为外地流动人口的“新城”。可以对符合城市空间布局要求的居住区采取低生活成本的政策。[11]
(三)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
实现协调发展,既是新区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也能拓展新区发展的平台空间。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管理制度,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改革户籍管理制度,促进人口的自由迁移和有序流动。努力缩小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的差距,积极探索居住证制度与户籍登记制度衔接机制,为长期在城市居住生活、参加社会保险一定年限的外来人员落户提供阶梯通道,实现常住人口与流动人口管理的有效对接。改革户籍、财税、社会保障、就业、教育、医疗等城乡分割体制。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城乡建设投融资体制。鼓励新区探索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有序推动农村土地流转,建立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积极稳妥推进拆迁安置工作,保障农民公平分享土地增值收益。从新区与主城区的区位关系和新区一般的发展历程看,福州新区终将发展成为一个综合型的城市新区,并对周边城镇进行整合,从而构建“福州大都市区”的发展格局。福州主城区与福州新区的发展有相互支持作用,新区发展离不开对主城区的依托,同时主城区发展要借新区之势。正确处理两者间的关系,推进二者的联动发展是加快福州新区发展的必然选择。福州新区发展对于主城区的支持作用主要体现在:有效带动主城区的结构调整;是主城区科技成果转化的空间载体;为主城区注入全新的文化精神。主城区发展对于福州新区的支持作用则表现为:主城区可为福州新区提供基础消费市场;是福州新区的技术来源和人才储备库;是福州新区产业链和供应链的构成环节。通过合理的土地储备规划,逐步打造主城区和新区之间的连接纽带,加强二者联系紧密程度,将能有效发挥辐射效应,推动区域经济增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