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推动福州海洋经济和文化建设

推动福州海洋经济和文化建设

时间:2023-05-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是推进工业园区建设。推动完善以出海通道为主导的港口集疏运体系,加快疏港铁路、疏港高速、沿海货运专线建设,努力提升江阴港海铁联运规模。加快完善海关特殊监管区,申请设立福州空港综合保税区,推动江阴保税港区升级为自由贸易港,不断提升新区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基础和条件。三是推进海洋文化建设。

推动福州海洋经济和文化建设

(一)打造海洋经济强区

一是推进重点区域开发。进一步集中力量推动滨海新城建设,同步推进三江口南台岛东部片区和琅岐国际生态旅游岛开发,加快引进中化金茂、中铁、中建、绿地等大型央企、国企,探索实行区域综合开发模式。二是推进工业园区建设。积极推动江阴工业园区、元洪经济区、临空经济区、闽台(福州)蓝色经济产业园等产业园区腾笼换鸟、整合资源,适度超前配套建设交通、电力通信、给排水、通讯电信等基础设施,实现整体转型提升,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体系和产业集群。三是推进港口资源整合。抓好智慧港口建设,推动重点核心港区整体连片开发,加快福州(闽江)对台综合客运码头、江阴壁头作业区、松下港区牛头湾作业区、福州港罗源湾港区可门作业区及配套设施工程等建设。推动完善以出海通道为主导的港口集疏运体系,加快疏港铁路、疏港高速、沿海货运专线建设,努力提升江阴港海铁联运规模。积极推动港区与内陆地区开展飞地港、陆地港、无水港等多种形式的合作与建设。四是推进滨海旅游发展。以“海峡·滨海旅游”为主题,面向国内和海外市场,打好“闽越文化”“温泉文化”与“海峡文化”牌,重点开发闽越文化深度探秘游、闽都温泉休闲度假游、闽江黄金水道观光游和跨越海峡榕台风情体验游等旅游线路,构建以琅歧国际生态旅游岛、黄岐半岛、福清东龙湾海上温泉、长乐滨海带等为主要载体的滨海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完善吃、住、行、游、娱、购等旅游服务设施,不断满足各种层次的旅游需求。

(二)培育壮大海洋经济

以加快转变海洋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积极对接“中国制造2025”,着力培育科技含量大、技术水平高、环境友好的新兴海洋产业,打造全国海洋新兴产业先导区。一是新能源产业。结合产业发展趋势和自身配套条件,加快建设三峡海上风电装备产业园,积极培育核能、海洋风能、潮汐能、波浪能及其装备及配套产业。依托蓝色经济产业园建立海洋新能源产业基地,努力引进国内外龙头企业和科研院所,争取落地一批技术专利,实施一批产业化项目。二是高端海洋装备产业。借鉴新加坡、韩国等地区高端船舶发展经验,通过市场选择与政府扶持共同作用,吸引国内外知名海工装备制造和研发企业入驻新区,加强海洋高端装备关键技术及共性技术研究和开发。学习青岛模式,深入推动军民融合,开展军民协同创新,促进高端海洋船舶、军用海工装备、船舶关键零部件、港口机械等产业加快发展。三是海洋生物医药产业。以福州大学、福建医科大学等为支撑,以江阴工业集中区医药园和在建的国家健康医疗数据中心、滨海新城生物医药产业园等为依托,大力培育海洋生物制药产业,推动海洋生物技术产业化,打造一批海洋药物的研发中心和药理检测平台,推动高、精、尖发展。四是海水综合利用。积极发展海水淡化、海水直接利用和海水化学资源利用产业,引进相关技术装备制造和科研企业,推动膜蒸馏、正渗透、石墨烯膜等新技术开发,鼓励有条件企业、地区开展海水直接、间接利用,打造全国海水综合淡化利用创新基地。五是提升传统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化工新材料冶金建材粮油肉类加工等产业,力争形成多个千亿临港工业基地。鼓励发展循环水养殖、深水大网箱养殖等高效设施渔业、深海渔业等现代海洋渔业,推动海水产品精深加工和冷链物流配送中心建设,扶持建设海外远洋渔业综合基地。(www.daowen.com)

(三)拓展海上发展空间

一是深化对台交流合作。依托台商投资区、闽台蓝色产业园等园区建设,引导台资企业投资新能源、专业冷链物流、海洋渔业、海洋装备、海洋旅游业等海洋产业。探索与台湾地区共建海洋经济产业园区,重点引进台湾海洋装备制造、海洋生物制药、滨海旅游业等项目,推动科技成果转移和台湾青年创业就业。推进新区与平潭一体化发展,推动优惠政策辐射共享,加快共建飞地产业园,创建两岸共同家园。二是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加快完善海关特殊监管区,申请设立福州空港综合保税区,推动江阴保税港区升级为自由贸易港,不断提升新区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基础和条件。加强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海、空港合作,推进福州港江阴港区与新加坡港、马来西亚关丹港等海上丝绸之路沿线港口缔结友好港口,开展海关、检验检疫、认证认可、标准计量等方面的合作试点。三是推进海洋文化建设。深入挖掘新区海洋文化资源,筹建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打造较为完整的福州海洋文化体系和宣传平台。继续办好海交会、海上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福州品牌海丝行、船政文化交流活动周等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海洋文化交流活动,培育一批与海洋产业深度对接、具有鲜明特色的海洋文化品牌,探索海洋文化国际合作和交流机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