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福建自创区的发展现状

福建自创区的发展现状

时间:2023-05-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16年6月,国务院批复同意福州、厦门、泉州3个国家高新区建设国家自创区,为福建创新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和动力。自创区获批以来,围绕国务院赋予的七大改革任务,福厦泉自创区积极抢抓“五区”叠加机遇,着力构建自主创新研发引领、政策激励、产业优化、开放融合、协同发展、公共服务六大体系。对外交流合作也推动福厦泉国家自创区创新协同发展不断提升。自创区以构建特色园区为重要抓手,推动高新技术行业和企业发展。

福建自创区的发展现状

2016年6月,国务院批复同意福州、厦门、泉州3个国家高新区建设国家自创区,为福建创新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和动力。自创区获批以来,围绕国务院赋予的七大改革任务,福厦泉自创区积极抢抓“五区”叠加机遇,着力构建自主创新研发引领、政策激励、产业优化、开放融合、协同发展、公共服务六大体系。3年来,全省各有关部门围绕国务院赋予的建设任务和省委省政府的工作要求,全力推进自创区建设,取得较好成效。

(一)政策先行先试稳步推进

自创区以政策先行先试为主要突破口,建立创新发展新机制。在激励企业上,对科技小巨人企业和省龙头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实际减免所得税额给予同量财政资金奖励等,均属全国首创;加大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力度,出台培育省级高新技术企业扶持办法,完善高新技术企业培育长效机制;出台推进创新驱动发展七条措施,进一步加大对全省创新驱动发展的支持力度,以创新驱动推动高质量发展。在平台建设上,出台加快高水平科技研发创新平台建设、鼓励社会资本建设和发展新型研发机构等措施。在简政放活上,推动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所得税优惠事项由事前审批改为事后备案管理,出台构建以“用”为导向的产学研用结合机制、促进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和科技金融结合等一系列配套举措,一批制约科技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得到破解。对外交流合作也推动福厦泉国家自创区创新协同发展不断提升。福厦泉国家自创区充分发挥福厦泉三市的区位、侨乡和生态资源优势,引导鼓励企业与“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主动对接,探索共建科技园区。

自创区及各片区积极开展改革探索,出台一大批破解障碍、激励创新的政策举措,不断创造先进经验做法。福州片区围绕科技人才、创新创业、产业发展、职业教育、金融服务等7个方面,出台推动新一轮创新发展10项政策,涵盖扶持企业技术研发、引进高层次人才和加快物联网等49条举措;出台支持房地产项目配建人才公寓、支持各类园区自建人才公寓等创新举措,突破以往由政府包揽统建人才公寓模式。厦门片区围绕提升创新创业生态环境、创新改革科技管理体制机制和深化两岸融合创新等方面提出69项创新政策措施,其中64项已落地试行,创新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认定办法,荣获国家现代服务业综合试点城市复评第一。泉州片区出台创建“中国制造2025”城市、实施人才“港湾计划”、促进专利运用和保护等40项有含金量、新颖性的政策措施,创新科技金融结合方式,扩大续贷无需还本业务规模,泉州银行“无间贷”获中国银保监会推广。首批18项创新改革举措在全省复制推广,收到较好成效;莆田宁德、南平等地均已结合各自发展实际制定出台推广首批创新政策的举措,并已列入当地科技工作重点任务予以落实;目前第二批创新举措已完成意见征求,近期将印发全省推广。厦门、泉州推动实施“中国制造2025”促进工业稳增长和转型升级等工作获得国务院通报激励,福州、厦门通过科技部组织的国家创新型城市第三方评估,泉州进入新一轮国家创新型城市行列。

(二)特色产业园区初具规模

自创区基本涵盖绝大多数现代高新技术产业门类,一些重点高新技术产业,如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与新医药、新材料、高端装备等产业都初具规模,成为引领福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自创区以构建特色园区为重要抓手,推动高新技术行业和企业发展。福州片区发挥项目带动作用,增加中高端技术供给,加快创新发展、转型升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已形成1+3+N特色产业体系,即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为特色主导产业,以装备制造、生物技术、新材料三大产业为重点培育产业,以现代服务业为支撑产业,有力推动全区综合创新能力提升。以特色产业园区为载体,充分发挥园区的产业聚集效应,重点推进中国东南大数据产业园、马尾物联网产业园、福州软件园、国家地球空间信息福州产业化基地等特色园区建设,不断提升园区承载力和竞争力;出台针对地球空间信息、集成电路生物医药、LED等产业的专项扶持政策,以场地补贴、税收奖励等形式助力相关产业领域企业成长,培育发展新兴产业。鼓励跨国公司设立独立研发中心和地区总部,西门子交通集团交通管理部研发中心正式落地福州;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加快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装备、生物医药等产业集群,培育千亿规模的领军企业,抢占全球技术和产业主导权。厦门片区加快集成电路产业基地建设,已形成覆盖材料、设计、制造、封装和测试环节的完整产业链,两岸集成电路自贸区产业基地及翔安微电子育成中心已入驻华硕集团等科技企业240多家;厦门生物医药港建设成效显著,特宝生物肝炎治疗国家Ⅰ类新药“派格宾”获批上市,成为我省近十年来首个治疗类国家Ⅰ类新药;厦门软件园2016、2017年连续两年在43个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中综合排名第7,成长性指标居第1。泉州片区加快建设泉州“芯谷”,打造全国重要的半导体产业基地;国际信息园建设的华东南最大高可用数据中心已投入运营,投产标准机柜总数达4600个;网商虚拟产业园入驻市场主体超过7000家,微波通信产业基地成为国内最大的民用微波通信射频组件生产基地。

产业龙头企业成长壮大。福州片区依托福大自动化、网龙、榕基、福昕、顶点等重点企业,着力发展工业控制、动漫游戏、信息安全、金融等重点领域嵌入式和应用软件研发;支持万润新能源、艾密克新能源、宜美电子等企业布局发展新能源汽车、可穿戴设备等新产业;支持国脉科技、新大陆等物联网企业拓展市场,推进“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物联网)示范基地”建设。厦门片区积极开展产业招商、精准招商,分别在北京、台湾深圳设立招商办事机构,先后促成芯光润泽第三代半导体碳化硅、光昱新能源多晶硅太阳能电池片等一批先进制造业领先企业项目落地建设。新落地“通富微电子、士兰微电子”等112个重大产业科技项目,总投资294.22亿元。泉州片区实施“泉州制造2025”产业龙头创新引领行动,设立扶持高端装备研发科技专项,集中科技经费支持数控和智能制造研发与应用,全市已有1800多家规模以上企业参与“数控一代”工程,占全市规上工业企业数的40%,生产效率提高20%。

(三)科技创新平台加快建设

推行“边建设、边招人、边科研、边转化”模式,积极引进和搭建创新平台,有效提升自创区创新能力。福州片区通过“海丝”博览会、海交会、投洽会等国际资本对接平台,展示自创区建设新成果,推介投资合作新机遇,吸引跨国公司、港澳台侨客商来榕投资,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充分发挥多式联运的区位优势和五区叠加的政策优势,突出“海丝”“海峡”特色,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依托国家地球空间信息福州产业基地,将“一带一路”建设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建设相结合,培育出全国首个“海丝卫星数据特区”,在“海丝”沿线国家推广高分卫星数据应用服务,探索空间信息国际化商业运营模式。大力支持网龙公司、永福设计等企业拓展海外业务,参与“海丝”相关国家和地区的基础设施、产业等重大项目建设,加强与“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往来。厦门片区科技创新创业综合服务平台一期投入使用;石墨烯工程及产业研究院已形成40项可产业化成果,建成日产200吨石墨烯纤维切片的VK管聚合生产线;集成电路研发设计试验中心——“科湖·摩尔实验室”已通过德国欧盟、日本等权威认证。泉州片区采取“一院一策”等多种方式,突破单位性质、编制、指标和地域等限制,引进高水平大学和院所共建重大创新平台,中科院海西研究院泉州装备制造研究所已投入使用;全国首个“数控一代”科技创新中心已入驻8个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泉州华中科技大学智能制造研究院已部分投入使用;“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加快建设。(www.daowen.com)

自创区加大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建设扶持力度,完善创新创业公共服务,福厦泉三市已培育省级众创空间和孵化器141家,占全省的64.9%;国家级众创空间和孵化器60家,占全省的90.9%;设立省级各类台湾青年就业创业基地近20个,吸引来闽就业创业台湾青年1.2万多人。福州片区吸引微软、腾讯阿里巴巴等知名创客服务机构落户创建各类众创空间,召开“腾讯全球伙伴大会”、开展“创想中国”和榕创嘉年华等活动,提升在全国创业创新中影响力。厦门片区与各大银行、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投资机构等服务型企业合作,结成产业服务联盟,打造产业服务平台,举办知识经验交流、项目资本对接等44场活动;发挥第三方检验检测机构的作用,为中小企业提供公共技术支撑。泉州片区积极引入民营资本建设“园中园”,推动泉州丰富的民营资本、民间资本投向科技创新领域,增强各类公共服务平台服务能力,科技金融服务中心累计签约入驻金融服务机构45家,帮助企业实现融资超过18亿元。构建覆盖自创区、辐射全省的福建科技大市场,海峡技术转移公共服务平台上线运行。在自创区建设的带动下,福厦泉三市共培育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21家、优势企业74家,省知识产权优势企业262家。厦门市获批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创建市,成立全国首家“知识产权特色支行”,获国家知识产权局批准设立的中国厦门(厨卫)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中心启动运作。

(四)创新创业环境日趋完善

科技金融支持力度加大。积极推动金融机构在授信政策、审批通道和利率优惠等方面加大对自创区企业、重点项目和园区建设支持力度。推进科技金融服务创新,拓宽抵质押品,创新免担保产品,推广“无还本续贷”模式,建行、农行等8家银行为科技型企业贷款开设绿色通道、给予利率优惠。福州片区发挥马尾和马祖同宗同源的地缘优势,在税法对接、纳税服务等方面先行先试建立对台服务立体式绿色通道;推动设立高新区科技支行信贷风险补偿基金上海股权交易中心福州孵化基地落户建设,着力打造多层次资本交易中心。厦门片区创立全国首家建行科技支行、知识产权特色支行,为企业提供专业化的金融服务;成立全国第2家科技保险支公司,发放科技担保贷款、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等科技信用贷款,开展12个品种的科技保险业务;设立全国首支财政性科技股权直投基金——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基金,已完成54家企业投资,累计投资额1.4亿元。泉州片区创新产业链金融服务模式,建立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的金融服务共建链108条,支持80家核心企业带动800多家上下游企业实现融资;引进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共建泉州“芯谷”。

着力建设福州闽都人才聚集区、厦门市人才特区,积极支持福州软件园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产业人才聚集基地等11个产业人才聚集基地和福建省光电子晶体材料与激光技术人才高地(中科院物构所)等11个企事业人才高地建设。福州高新区成功入选全国首批国家级专家服务基地。组织开展“‘千人计划’专家下基层”、省引才“百人计划”对接交流会,邀请“千人计划”“百人计划”专家深入福厦泉等地开展对接考察活动,促成人才项目合作意向100多项。创新人才评价认定机制,对符合条件的高层次引进人才由设区市直接确认并给予最高200万元安家补助,三片区已有264名引进人才获补助1亿多元;7名高层次人才获直接认定正高职称资格,占全省的44%。实施高等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二元制”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在全国率先启动高职院校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努力为创新发展输送更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五)区域辐射能力不断增强

自创区经济总量持续高速增长,成为福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载体。2018年前9月,福建省国家级高新区完成工业总产值5872.99亿元人民币。其中,福厦泉国家自创区占63.24%。2017年福厦泉三市R&D经费投入378.81亿元,占全省的69.75%,其中:福州、厦门R&D经费投入比重超过全国平均水平。2017年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为2559家,占全省的83.79%;科技小巨人企业数量增长到1264家,占全省的69.34%;2017年技术合同成交额为95.23亿元,占全省的92.21%;2017年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为45.92件,福厦泉提前完成“十三五”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的目标任务。自创区通过集聚科技创新资源、扩散技术成果、把科技创新能力转化为与地方经济密切相关的现实生产力,从而带动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自创区集聚效应和增长动力加快形成,已成为全省创新发展的主引擎。但总体而言,自创区创新动力不足,企业主体地位、创新型领军企业建设还存在短板;在自主研发体系建立的过程中,企业在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的主体作用还不够明显。国家科技部新修订的《国家高新区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条件和办法》第五条明确规定:“企业每年用于高新技术及其产品研究开发的经费应占本企业当年总销售额的5%以上。”省级高新技术企业一般要求也在3%以上。而实际上,福建省包括福厦泉高新区在内的相当多的高新区企业与这一要求相差甚远。高水平创新平台数量较少,创新创业孵化机制有待创新和完善。此外,区域协同创新不足,福厦泉各市的生产力布局和产业规划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协调,相关信息不对称,无法有效地参考临近城市的生产力布局来规划本市产业空间的合理性,缺乏相关联席例会、通报机制和产业规划报审机制等,产业规划信息不对称的矛盾显著。各片区产业园区发展水平不齐,对高端、创新资源份额的争夺激烈。产业同构和同质不仅表现在产品市场竞争上,还表现在招商引资中的恶性竞争,影响片区内各产业园区一体化创新发展的成效。自创区建设与福建自贸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福州新区等发展战略具有叠加运行的相关性,“多区”有机结合运行,可实现优势互补,并能放大战略效益。但缺乏对各战略间的有机结合运行的对策措施,“多区战略叠加”的效应未能充分发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