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自贸区自挂牌以来,根据《总体方案》要求,紧紧围绕制度创新这个核心任务,以防控风险为底线,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形成了一批独具福建特色、对台先行先试的制度创新成果,为开放型经济体系建设探路,特别在深化两岸经济合作、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发挥了引领和促进作用,彰显了全面深化改革试验田的作用。
(一)制度创新成果突出[1]
在全球化时代,营商环境逐渐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软实力的一个重要因素,福建自贸区对标国际先进规则,探索建设公平、透明、可预期的市场环境,打造国际化、法治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自贸区率先制定和实施外商投资负面清单,形成与国际通行规则一致的市场准入方式。商事制度集成化改革方面,率先实施“三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模式,颁发全国首张加载18位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的营业执照。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方面,率先建立“三合一”知识产权管理体制,成立民事、行政、刑事合一的知识产权巡回审判法庭,设立全国唯一的厨卫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中心。
自2015年挂牌以来,福建自贸区总体方案186项重点试验任务,绝大部分已实施,且取得明显成效。深化方案136项重点试验任务已实施85%。推出378项创新举措,其中全国首创141项、对台81项。国务院及国务院办公厅发文复制推广自贸区试点经验共69项,福建省报送27项,占39%。有136项创新成果在全省推广实施,发布创新实践案例149个,有效彰显了自贸区深化改革开放试验田的作用。截至2019年10月,福建自贸区累计新增企业8.8万户,注册资本1.9万亿元,分别占全省同期的10%和30%,是挂牌前历年总和的5.7倍和8.7倍;新增外资企业4000多家,合同外资300多亿美元,占全省同期四成多。
(二)开放水平明显提升[2]
制度创新为自贸区营造了更优的营商环境,福建自贸区着力提升通关效率,促进跨境贸易更加便利,基本建立了符合国际规则的贸易便利化服务体系。贸易监管制度创新大幅度提高了自贸区的贸易便利化水平,通关效率平均提高约40%,一般货物进出口平均通关时间减少42.6%。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走在全国前列,实现对国际贸易主要环节、主要进出境商品和主要出入境运输工具的全覆盖。外商在负面清单以外领域设立企业,适用快捷的备案程序,一般3个工作日内可以办完设立手续,备案的企业数占到外资企业总数的97%以上。同时,在全国率先探索实施关检“一站式”查验,率先实施货物状态分类监管,保税仓库面积盘活了60%以上。
发挥沿海近台优势,福建自贸区着力打造台胞台企登陆第一家园。在投资、贸易、资金、人员往来等方面,实施更加便利措施,初步建立了两岸融合发展的新模式。投资方面,金融、增值电信等服务领域率先对台开放。贸易方面,设立两岸检验检疫数据交换中心,简化ECFA货物进口原产地证书提交需求。对原产于台湾的小家电、白酒等商品,采信台湾检验检测和认证机构的结果。对台湾食品、农产品实行“源头管理,口岸快速验放”。金融方面,率先实施台资企业资本项目管理便利化试点,为台企台胞办理试点业务3.42亿美元。率先开展台企台胞征信查询业务,为建立两岸征信产品互认机制提供经验。已有21个台湾金融机构落户我省,其中银行6家,位居全国第4位。人员往来方面,率先实施卡式台胞证及“零距离”办理措施。采认台湾地区专业领域从业资格证书。上线“台陆通”公共服务平台,设立11个台湾青年创业创新创客基地,吸引台企500多家、台胞2400多位入驻。台闽欧班列实现常态化运营,率先开行“丝路海运”。(www.daowen.com)
(三)行政效率显著提高
福建自贸区深化“放管服”改革,提升政府治理水平。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推出实施一批改革举措,有力促进政府管理方式变革和管理手段创新,基本建立了以信用约束为核心的事中事后监管体系。自贸区以信用管理为基础,强化政务公开,率先建成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研究制定全国首张风险防控清单,明确55个风险点和88条防控措施。创新推行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监管,依信用分类开展“双随机、一公开”抽查。颁布实施福建自贸区条例等地方性法规和150多项规范性文件。探索实施综合执法,建立了与国际接轨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政府职能转变,实现对市场“放得更活、管得更好、服得更优”,营造了更为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提升政府治理能力。
全面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优化服务模式和流程,五年来,各地向自贸区下放省级管理权限累计超过1000项,基本实现企业办事不出区,并不断清理和规范审批事项,为企业经营松绑清障。80%省级行政许可事项下放片区实施,实现企业办事不出区。创新政务服务模式,实现“一趟不用跑”和“最多跑一趟”。陆续推出一系列便利企业登记的创新举措,企业开办由原来7个环节压缩到2个环节,时间从10.8个工作日压缩到2.5个工作日。投资审批全流程改革方面,平潭片区在投资项目审批领域率先实施“四个一”,申请材料精减90%以上,审批提速近3倍。厦门片区在工程项目审批领域率先推出“五个一”,审批时限减少50%以上。[3]
(四)发展动能日益增强
福建自贸区运行五年来,不仅在制度创新上取得了明显成效,而且通过制度创新的复制推广,对全省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也非常显著。福建自贸区坚持制度创新与功能培育相结合,金融创新与服务实体经济相结合,培育壮大了“丝路海运”、融资租赁、物联网等一批新业态新平台,助推全省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福州物联网产业基地获批国家级物联网产业示范基地,已有物联网核心企业156家。厦门航空维修基地是全国最大、世界领先的“一站式”航空维修基地,产值约占国内25%、全球2.5%。自贸区金融开放与创新,促进了资本自由化程度。比如,向全国复制推广外商投资企业外汇资本金意愿结汇、跨境双向人民币资金池业务等创新举措,企业融资因此更加便利、渠道更宽、成本更低,很好地支持了实体经济发展。
建设自贸区是为新时代发展更高层次开放型经济探索路径,随着自贸区试点省市的扩大,原有试点地区在制度创新方面的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大,因此,如何搞好自贸区这块“改革创新试验田”,保持好其制度创新新高地的地位,是未来持续发挥自贸区政策溢出效应的关键。福建自贸区要不断进行探索和试验,推动体制机制创新,引领经济功能区联动发展,实现自贸区和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