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国海外园区研究现状分析

中国海外园区研究现状分析

时间:2023-05-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关于中国海外园区建立的必要性和意义不少学者给出了自己的观点。改变传统贸易形式,“走出去”,建立园区,成了中国企业必须面对的现实。中国正在尝试海外园区模式创新,从其发展看,定会为中小企业“走出去”提供有力的平台和保障。有些研究人员从中国海外园区产业选择层面进行了研究。赵建华以浙江境外经贸海外园区为研究对象,提出要引导企业对产业的选择,规避过杂现象发生。

中国海外园区研究现状分析

目前研究中国海外园区的国外文献还不多,主要是和其他的海外投资方式相比,中国的境外经贸海外园区是一种全新的处于探索和创新阶段的跨国投资模式。

关于中国海外园区建立的必要性和意义不少学者给出了自己的观点。耿建和徐滇庆(2004)提出中国入世后,不少国家针对中国进行反倾销的行为越来越多,这也就是说依照之前的出口方法会有不少挑战。改变传统贸易形式,“走出去”,建立园区,成了中国企业必须面对的现实。徐强(2006)认为海外园区可以在各方面推进中资企业“走出去”,进而总结出海外园区四个方面的作用。钟正岩(2007)提出过类似观点。康荣平(2009)的观点是,每个国家企业“走出去”的最大难题,都是怎样让大量中小企业在海外投资建厂。中国正在尝试海外园区模式创新,从其发展看,定会为中小企业“走出去”提供有力的平台和保障。严日旺(2013)分析了浙江境外经贸海外园区案例,提出了浙江民营企业以集群式的方式“走出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认为这是较为理想的方式。余索(2014)分析了由中资企业在境外开发打造的成熟产业园区,使其作为中资企业境外投资的平台,可以有效地弥补投资经验的不足,减少弯路,加快中资企业境外投资的进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些学者对海外园区的发展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张世国(2007)认为政府应调控海外园区规划和国别导向,建立标准量力而为。李春顶(2008)采用数据资料分析中国海外园区有哪些优势并发掘出问题,在对策上给出政府和企业各自的建议。张广荣(2008)研究认为对企业的支持和引导是政府的责任,企业也应为加快“走出去”提高自身实力,积极响应建设海外园区的号召。Brautigam & Tang(2011)调查了中国致力于在非洲建立的一系列官方经济海外园区,分析了这些海外园区的背景、动机和实施,认为一种独特的、实验性的海外园区模式在非洲已经形成。冯兴艳(2011)从中国企业集群式“走出去”结合东道国发展的现状,经贸海外园区离不开国家的宏观指导和政策支持,入区企业要做好本地化经营等几方面入手,对海外园区的可持续发展进行了初步分析。安春英(2012)基于对埃及苏伊士经贸海外园区的分析,从软硬件支持体系、企业盈利能力及有效规避投资风险等方面探讨了海外园区的可持续发展。阮刚辉(2014)认为海外园区作为推进“走出去”战略的新模式,要从国家、产业和企业三方面积极稳妥地实现可持续发展,并积极与“一带一路”倡议相对接,促进优势产业到境外实现集群式发展。(www.daowen.com)

另一些学者从中国海外园区的区位选择层面出发,对其的建立和发展进行了研究。徐滇庆和耿建(2005)对中国的境外工业园区位选择进行了详细论述,并分析了国与国之间经济差距“慢半拍”的投资准则,提出在那些经济水平和中国差上大概半拍的国家和地区进行园区建设是最优选择。潘松挺、周颖、陈林莉(2008)认真研究了海外园区区位分布的特征及现状,分析了一般区位因素和特殊区位因素对于海外园区的影响。李青(2012)通过研究提出中国境外经贸海外园区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可以概括为四个因子,依权重大小和影响排序即是投资吸引因子、工业及消费水平因子、投资支持因子、人力资源因子。有些研究人员从中国海外园区产业选择层面进行了研究。李计广(2007)研究分析了海外园区的产业选择应以国内产能过剩且具有优势的产业为主体,如纺织服装、轻工、机械等。邹昆仑(2007)从宏观视角解释了集群式海外投资怎样选择产业,以及怎样通过顶层设计引导企业与产业选择要求相一致。赵建华(2009)以浙江境外经贸海外园区为研究对象,提出要引导企业对产业的选择,规避过杂现象发生。合理定位产业,引竞争力强的企业入园,构建优势产业的产业链。洪联英和张云(2011)提出了类似的观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