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硅谷—新竹—昆山产业集群互惠发展模式
硅谷是美国旧金山向南到圣何塞大约100公里的平坦谷地,斯坦福大学位于其中心,它由于发展电脑及半导体而一举成为世界著名的高科技园区,拥有大小上万家技术公司,著名的有惠普、网景、英特尔等。它的成功发展被喻为“硅谷奇迹”,从20世纪60年代崛起开始,硅谷已成为其后每十年一次的技术革命发源地和成功的高科技园区象征,成为许多国家纷纷效仿的对象,台湾地区的新竹科学院成为少数仿效硅谷并取得成功的科学园之一。台湾地区新竹高科技园自1976年5月正式立项以来,经过30多年的开发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如今新竹科学工业园区已经成为世界上有影响的科技园区[13]。昆山是江苏省的县级市,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台湾新竹将低端环节向昆山转移,这些集群企业在昆山相互协作,形成了大大小小的产业集群。截至2008年,昆山已经形成了1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和7个百亿级产业集群,其中千亿级集群IT产业实现产值共2 545.25亿元人民币。已经形成较为完善的电子信息产业链,成为全国IT产业的重要生产基地。目前,已有300多家IT企业落户昆山开发区,总投资40多亿美元。硅谷—新竹—昆山互惠发展模式是在国际产业转移的大背景下产生的,三个地区的集群产生跨境互动,知识在集群内部流动和转移,政府在集群发展过程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14]。
中国台湾新竹和美国硅谷之间的互动效应可视为产业集群跨区域互动的典型案例。新竹的工程师及科研人员不少具有在美国接受高等教育、在硅谷科技企业工作的经验,这些“海归派”发挥了建立硅谷和新竹之间桥梁的重要作用,促进了市场信息、技术信息、专有技术和技能的跨区域互动,这也是新竹高新技术集群发展的重要原因。同时,两个地区产业结构的互动协调也推动了两地联系的不断加强。美国的技术和资本向台湾地区转移形成了美国企业在台湾地区生产并聚集的原始动力,台湾地区本地企业受到转入企业的影响,也开始向美国企业为核心的地区聚集,形成了在台湾地区就发展与美国本土互动的产业集群,这种双边的互动突破了原来由美国到台湾地区单向的技术与知识的流动,双方的企业之间正式与非正式的协作不断加强,美国硅谷也开始出现更多的研发机构,突破更多技术瓶颈,形成了新竹与硅谷产业集群的互动效应。
硅谷—新竹的互惠发展是一个成功的案例,而新竹—昆山的互动也遵循前一轮的发展模式。跨区的知识流动不仅提高了昆山IT集群的知识层次,而且为本土的集群带来了新的竞争优势。新竹通过对外投资将本土集群向昆山转移的过程也为岛内企业的发展腾出了空间。
按照这样的发展逻辑,不同地方集群通过链—网、网—网的互动进行频繁的资源和信息交流,形成建设性的链式效应。本土产业集群在产业转移的大环境下与外界发生的信息和技术转移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并向工艺流程升级和链条升级迈进。(www.daowen.com)
2.苏南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
苏南地区以其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经济政策优势,在与上海的分工、协作基础上,从改革开放至今,制造业功能不断强化。尤其是近几年,在外向型经济的推动下,苏南地区的高科技产业也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作为产业集群的承接者,苏南不断接受经济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位于苏南的集群式外商投资包括两种类型:一类是外资零部件生产企业集聚所带来的完整产业链逐渐发育,如吴江笔记本电脑产业集群;另一类是外资最终产品企业集群,吸引国内外零部件供应商和产品服务配套企业汇聚,如昆山童车制造产业集群。
需要强调的是,对发达国家或地区产业集群的整体式承接具备风险性和不可持续性。苏南产业集群由于过分依赖外部技术创新、市场和资金,自身往往从事成熟技术的生产,集群内部企业之间的竞争往往是对于海外订单的争夺,而并非在技术创新和交流上进行合作和竞争。随着土地、劳动力等成本的上升,很容易造成产业的大规模转移。在新一轮的国际分工和产业转移背景下,在江苏省全面启动沿江开发的形势下,苏南地区的产业集群又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但是,同时也要承认,苏南地区在承接发达国家产业集群过程中,也逐渐培育出本土的龙头企业和竞争优势,产业结构也在不断调整及转型。传统的劳动力和土地成本优势正在逐渐减弱,而资金和技术优势正在通过不断积累而逐渐突出,这便为苏南地区实现从产业集群承接者向输出者的角色转换奠定了基础。现阶段,苏南地区不少主导或龙头企业早已具备效仿当年发达国家进行境外资本输入的实力,而将苏南成熟的、以园区经济为载体的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在境外进行复制,则无疑是苏南企业“走出去”风险最低、效率较高的发展路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