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90年代,中国企业开始探索跨境园区建设经验,如:1999年海尔集团在美国南卡罗来纳州卡姆登市(Camden)兴建了工业园;2001年中国企业在巴基斯坦兴建拉合尔工业园;2004年在阿联酋的迪拜兴建了名为“龙市场”的贸易中心;2004年在美国南卡罗来纳州设立了天津美国商贸工业园。为解决中国与相关国家不断上升的贸易逆差问题,2005年底商务部开始相继出台多项政策措施,鼓励企业建立跨境园区,“抱团走出去”。2006年,商务部出台《境外中国经济贸易跨境园区的基本要求和申办程序》,正式启动了鼓励扶持企业建设境外经济贸易跨境园区的工作。2008年,国务院颁发《关于同意推进境外经济贸易跨境园区建设意见》,标志着通过跨境园区建设促进中国企业“走出去”上升为国家战略。随后,商务部先后颁发了《境外经济贸易跨境园区确认考核暂行办法》和《境外经济贸易跨境园区确认考核和年度考核管理办法》[6]。
中国跨境园区的发展历史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企业自发行动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2005年底,部分以出口及产品外销为主的企业开始在境外建设园区,吸收利用当地廉价劳动力,降低产品运输及分销成本,以提高企业效益及在国际细分市场的竞争力。这一阶段可以称作中国“园区出海”的初期阶段,主要代表包括巴基斯坦海尔一鲁巴经济区和美国工业区,以及福建华侨实业公司的古巴加工贸易区。(www.daowen.com)
第二阶段是中国政府扶持阶段。2006年至2013年底,前一阶段企业境外园区建设及其成效日益引起政府关注,并最终将这一原本个别的、自发的企业行为整合进国家开放的系统战略,跨境园区建设开始得到中国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2006年6月18日,商务部出台《境外中国经济贸易跨境园区的基本要求和申办程序》以及《境外经济贸易跨境园区确认考核暂行办法》,2013年6月5日进一步修订为《境外经济贸易跨境园区确认考核和年度考核管理办法》。在中央政策支持下,中国境外园区建设进入规范化发展的深入阶段。
第三阶段是政府支持企业市场运作阶段。2014年至今,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落实和推进,中国政府日益重视强调企业和市场在跨境园区建设中的关键主体作用,支持战略开始由指导、扶持和直接干预转向政策引导,以奠定国家间合作框架、规范政策体系、拓宽投融投资渠道、统一质量技术标准等体制机制保障,为境外园区的规划、开发、建设和运营保驾护航。例如,商务部同多个部委、机构建立了跨境园区的合作机制,包括跨境园区的确认与考核管理办法、风险防范、服务机制、项目协调和信息共享等联合工作机制[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