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追忆老国企,守护逝去的文化记忆

追忆老国企,守护逝去的文化记忆

时间:2023-05-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于桑金伟来说,这些老国企永远珍藏在自己的记忆里。从2013年5月开始,他在《慈溪日报》的《海地文脉》版连续发表的“追忆老国企”文稿,讲述了几十年前甚至百年前的一则则产业传奇,并配发了很多珍贵的老照片。如今,“追忆老国企”的文章将要结集出版,书名定为《慈溪国营工厂纪略》。前一个章节写企业的缘起及生产经营,后一个章节写慈二棉的企业文化。桑金伟至今仍感谢《追忆老国企》专栏的编辑俞强。

追忆老国企,守护逝去的文化记忆

端详黑白照片里青涩的模样,品读“追忆老国企”的娓娓叙述,厚重的历史感扑面而来,似乎沉淀许久的岁月突然重新鲜活起来,引人遐想。那些曾经的辉煌,那些怒放的青春,虽然因时过境迁而消失,但在前辈的脑海里仍留下了无法磨灭的印记。

对于桑金伟来说,这些老国企永远珍藏在自己的记忆里。从2013年5月开始,他在《慈溪日报》的《海地文脉》版连续发表的“追忆老国企”文稿,讲述了几十年前甚至百年前的一则则产业传奇,并配发了很多珍贵的老照片。长篇连续报道引起了读者和有关部门的关注,更触动了那些曾挥洒汗水、贡献青春、追求梦想的老企业干部职工们的深情追忆。

如今,“追忆老国企”的文章将要结集出版,书名定为《慈溪国营工厂纪略》。该书将收录慈溪第二棉纺织厂、慈溪动力机总厂、慈溪机榨油厂、慈溪酒厂、慈溪印刷厂、慈溪化肥厂、慈溪水泥厂、慈溪金丝草帽厂这8个较大的制造企业的纪实报道。桑金伟承接《老浒山》的风格,这本《慈溪国营工厂纪略》也图文并茂,它大约包含30万字和200张照片。

《慈溪日报》开专栏聚焦文化记忆

《慈溪日报》一直有注重人文关怀、重视文化建设的传统,并把关注与参与文化发展提升到战略的高度,多年来把办好副刊当作弘扬先进文化、打造文化品牌、服务于当地的一件大事和政治责任来抓。《慈溪日报》在积极强化新闻报道的同时非常重视副刊工作,积极为办好副刊创造良好条件,也为地方文化的挖掘作出了积极的努力。

早些年,《慈溪日报》的上林湖副刊就开辟了《浒山老弄堂》《闲话观海卫》等多种系列专栏,自觉挖掘本土文化,从文字与图片上抢救与保护了一批地域文化“细部”景观。随着地方文化建设热情的日益高涨与广大读者对地域文化的兴趣,为了适应新形势,满足群众的阅读需求,《慈溪日报》注重人文关怀,同时深入研究与挖掘地域文化。2012年6月创办《文化视野》周刊,在原有副刊的基础上开辟了《海地文脉》专版,整版定位为慈溪地域文化研究平台。每周一期,对以慈孝、移民、围垦、青瓷等为主要内容的地域文化,进行大梳理大整合。新出刊的《海地文脉》为了深入挖掘研究地方文化,推出一系列引人入胜的栏目。

慈溪国营工业企业曾经是慈溪工业的支撑与传奇,为慈溪的经济腾飞作出过巨大的贡献,创造了许多独特的企业文化与人文传奇。随着经济模式的转型,这些国营工业企业或转制,或改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逐渐完成了各自的使命。而这些企业的历史与文化具有的文史价值,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若不及时进行抢救式的文字记述与图片整理,随着城市的拆建和前人的离去,这些人文记忆必将流失殆尽或湮没无闻。在这个背景下,《慈溪日报》精心策划组织推出了《追忆老国企》专栏,对慈溪境内原大中型国营企业进行抢救性的记录采写,以文字为主,兼配多幅老照片,本报请具有丰富写作经验和勤于摄影又熟悉老浒山的通讯员桑金伟来担纲此任,并确定慈溪当时最大的国企慈溪第二棉纺织厂作为开篇之作。

2013年5月22日的《海地文脉》通版刊登了《“慈二棉”,一个曾经的故事》,全文八千余字,分两个章节“大产业催生了大工厂”与“青春吹绿了文学园地”。前一个章节写企业的缘起及生产经营,后一个章节写慈二棉的企业文化。以青工为主的企业总是朝气蓬勃的,时代的良好氛围催生了许多文学青年。15张老照片:有锯齿形厂房连绵起伏的工厂场景、操运会举办时彩旗飘扬的办公大楼一角,纱锭飞转的车间内景,月亮船诗社年轻的社员们的合影,以及两本油印与晒图的刊物《月亮船》诗刊封面与《野草》封面,一下子把人们带到了那个充满青春活力的年代。

桑金伟至今仍感谢《追忆老国企》专栏的编辑俞强。“我一直醉心摄影,在农行搞金融研究却从来没写过工业经济方面的文章。俞强知道我有一套慈二棉的照片,就鼓励我写一篇报道,还热心地联系好,给我重摄慈二棉提供帮助。后来文章见报了,没想到反响很好,于是又开始写了其他的老国企。”

《慈溪日报》的《海地文脉》版刊登的国营老厂的文章

那些企业曾主导我市经济命脉

国营企业,特别是那些主干的国营工业制造企业,是当年慈溪国民经济的主体和命脉。在慈溪,这些企业于过去乡镇企业突起的进程中,不仅贡献了生产技术,而且还提供了一批管理干部。而乡镇企业的突起是慈溪经济腾飞的重要一环。这一特点慈溪比其他县(市)更为明显。

这些老国企在世将近50年,历史不算很长但成就辉煌,这是我们有目共睹的。这些企业从立项、基建到投产,再到辉煌,无不凝聚着慈溪各级领导和广大工人的辛劳。

剑山路上的慈二棉,筹建于1980年2月,占地14.67万平方米,3000多人,当时20个浒山人中就有1位慈二棉人。那时棉花的生产与纺织是慈溪最主要的产业。据《慈溪县志》记载,1987年,全部31个工业行业中,年产值最高的是纺织业。当时慈二棉产值约占这总量的五分之一。1987年,慈二棉拥有的环锭纺机占全市的60.7%,是当时的老大。慈二棉的建立是慈溪棉纺织业达到巅峰的象征。作为二棉的工人是相当自豪的。职工的生活辅助设施是当时全县企业中最好的,食堂、幼儿园托儿所、浴室、培训场所、医务室等配套,职工住宅有3.7万平方米。它的谢幕表明了慈溪产业结构的转变。1987年以后棉花产业日渐式微,我市经济实现转型。“全国首个棉花亩产量‘超《纲要》’的县”“县委书记黄建英被周总理昵称为棉花姑娘”“中国棉乡”等都成了永远的回忆。

宁波大曲”辉煌一时,曾获我市酒业的最高荣誉。汲白洋之水以酿美酒,醇香的“宁波大曲”于1976年试制成功。当时的慈溪酒厂靠这个产品打响品牌。“四明山”牌60度宁波大曲被评为省优质产品,1986年联合国粮食署专家品尝后誉之为“慈溪的‘茅台’”。1991年宁波大曲被轻工业部评为优质产品。1958年,慈溪酿酒厂在鸣鹤场岳家庙村沙滩桥边的“叶二房”、彭公祠内兴办。1966年,慈溪酿酒厂更名为慈溪酒厂,成为我市酒业的代表。从生产黄酒、醉麸、白酒等,其间调整过主打产品的开发方向,直至“宁波大曲”的研发成功,慈溪酒厂发展到了顶峰。其中的工匠精神更是难能可贵。鸣鹤人徐加宝领衔“宁波大曲攻关组”,攻克技术难题,主要解决在不降低酒质的前提下提高出酒率。他先后6次去上海七宝镇酒厂,7次去江苏洋河大曲酒厂,还去江西、四川等地的酒厂取经,终于解决了这个技术难题。在宁波大曲成功的背后,还流淌着范思慈、毕可良、陆巨康等一帮老干部和200多名踏实肯干的工人的汗水和心血。

慈溪动力机总厂、慈溪机榨油厂、慈溪印刷厂、慈溪化肥厂、慈溪水泥厂、慈溪金丝草帽厂,每一家工厂都有一群立足岗位锐意进取的工人,有一段光辉的黄金岁月,有许许多多创业的故事,它们成就了如今的慈溪经济。

那些岁月记录着青春热血(www.daowen.com)

慈二棉3000多个青年中,大部分为女工。年轻人聚集的地方,梦想和激情特别汹涌。这些有憧憬、有梦想、有活力、有冲劲的年轻人,你追我赶,在文学园地耕耘,造就了慈二棉春色满园的文学氛围,诞生了两批优秀的文学青年。第一批以《野草》期刊为标志,以郑建宁、郑国军、王少虎等人为代表。创刊于1983年的《野草》,每期仅印制三四百份,但深受青年人欢迎,文学形式丰富,包括小说散文诗歌等,可惜到1984年底,出了七期的《野草》被叫停。第二批文学青年以诗歌创作为主,以俞强、方若波、王建刚等人为代表。1985年下半年,这些年轻的诗人成立了“月亮船诗社”,并编印《月亮船》诗刊。俞强最为典型。他原来是车间的辅助工和保全工,在二棉工作期间,在《人民文学》《诗刊》《青年文学》《解放军文艺》等全国性刊物上发表诗作近500首,成为小有名气的诗人。后来,俞强的诗歌创作水平日益提升,成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走向了全国。《野草》《月亮船》之外,慈二棉还有《青工园地》《女儿港》等刊物。这块欣欣向荣的文学园地培养了大批文学青年,以星星之火点亮了我市文化的发展方向。

周学斌是当时厂里的团委书记、分厂厂长、办公室主任。1982年入厂,2005年工厂改制,他参加了慈二棉改革工作组工作,担任办公室主任常务副主任职务。“慈二棉的文化氛围相当浓厚,很多年轻人都加入了文学创作,就是一所不设围墙大学。”他介绍,慈二棉是省里第一个建立县级文协分会的企业,并组建摄影、运动等青年职工兴趣协会,当时很多全国各地的作家诗人到厂里来指导。周学斌说,慈二棉的贡献不仅仅是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培养了技术骨干和文艺人才,很多员工后来成了不少单位的中坚力量。

“很多人都对这段岁月留有深刻的记忆。”桑金伟说,他走访的很多老员工珍藏着那时候的物品、奖状、文件等。原化肥厂厂长吴吉丰至今珍藏着盖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大章的全国劳模的奖章奖证;原水泥厂厂长楼烘达还保留着自己用过的工作笔记;原印刷厂的老工人陈仕俊、张正良都保存着当年刻字工具和曾用过的铅活字;原化肥厂车间主任应成标收藏着厂里的照片……

写老国企是脚头跑出来

桑金伟说:“这是一份很好的‘三亲’史料,对政协文史通讯员来说,自己有义务在一部分当事人还健在的情况下,抓紧把它记录和整理出来。”

桑金伟是2011年开始着手准备的,几十万字文章的采写,多种有关原始实物的寻找和翻拍,都靠桑金伟一步一个脚印跑出来。“召开座谈会,请当事人口述,每一篇文章,我都是根据调查所得,成稿后给采访对象一一看过。走访对象既有主管领导,也不忘普通一线工人,尽量做到客观还原。在每篇文章(即每个企业)中,主写一个先进的主管领导和一个先进一线工人,立他们为典型,以点带面。”至今作者已采访过企业领导干部40余人,走访过老工人60多位,开过宽松的小型座谈会7次。

“追忆老国企”文章刊登以后,有不少老工人上门提建议。如观海卫年近八旬的朱老是动力机厂老骨干之子,他希望文章里能把他先父写进去,因为在他眼里,父亲为厂里付出了很多努力。70多岁逍林的张先生也是该厂的老员工,他为此写了一篇补充文章,提交给报社。“很高兴有这么多人关注我的文章!但是毕竟篇幅有限,内容上会有所取舍。”桑金伟说,难免有遗漏的地方,这也没办法,只能请大家见谅了。桑金伟答应出书时会考虑所有的建议,他还希望借结集出版之机广泛征求意见。

在采写过程中,找不到相关的人是最大的难题。身为老浒山人,桑金伟知道古塘绿苑、茜苑新村和金山公园老浒山人聚首最多。所以有事没事,桑金伟都会转转。原慈溪酒厂主管技术的副厂长徐加宝就是这样找到的。大凡第一次上门,桑金伟总会主动送上特殊的“名片”——一册慈溪市文联编的《溪上摄影家——桑金伟》,书上有他的肖像照、简介和作品,另附一份刊有“追忆老国企”文章的《慈溪日报》。“这是我最好的名片,被采访人翻阅后慢慢开始信任我,采访几次后他们都成了我的朋友。”桑金伟说,这个办法很实用。

原慈溪印刷厂的几十年前的老工人开始一直找不到,在一次慈溪电视台“金婚故事”志愿拍摄活动中,桑金伟意外发现拍摄对象陈仕俊就是印刷厂的首批工人,于是趁势开掘,还通过陈仕俊找到了更多的老工人。

桑金伟说,帮助他更多的是摄影圈内人士,如俞白桦帮他找到原机榨油厂数位第一代老工人,通过童碧燕的牵线寻到了动力机厂创始人、厂长龚生达的女儿,通过赵英的帮助上门采访了曾是水泥厂厂长、93岁的赵金伏,等等。在脑勤腿勤口勤下最终都会“柳暗花明”。

据了解,作为政协新的一届伊始,慈溪市政协本届文史资料征编出版计划已列入了5本书,除桑金伟的《慈溪国营工厂纪略》外,还有《慈溪文史综合选辑》《慈溪国医药探源》《近现代慈溪商人(暂名)》《慈溪楹联故事(暂名)》。并在日前举行了征编签约仪式。

桑金伟所写的那些“老国企”都是我市制造企业的典型和龙头,每家企业代表了一个行业。他在每篇文章的前段,都追写了该行业和产品在慈溪生产的久远历史,以此溯源寻根。因此文章史料性很强,自然寻找和采访也特别费精力。

桑金伟打算在成书之前将所有文章重新修订一遍,并增加一篇《慈溪国营工厂综述》。这样使没能列为专篇的其他老国营工业企业也写进书中。看来桑金伟的任务还很重。

《慈溪日报》记者:俞强 陆燕青

(原载2017年7月12日《慈溪日报》,收入本书时有修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