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文学园地的青春绿意盎然

文学园地的青春绿意盎然

时间:2023-05-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短短的建厂历史中,“慈二棉”先后出现过两批文学青年。他们自编自印了不定期文学期刊《野草》。1986年诗作《青年工人宿舍抒情》在《文学港》杂志上发表。11月23日《文艺报》发表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袁可嘉教授对该诗集的长篇评论《诗贵升华》。

文学园地的青春绿意盎然

“年轻真好”,不消说正当年轻的青年人,就是老年人现在回想起来也感到“真好”。青年人有憧憬、有梦想、有激情、有活力、有体魄。在慈溪没有一个单位比“二棉”有更多的青年入了。三千个青年人相聚在一起更是朝气蓬勃、青春横溢、火花四射。

正像回忆“二棉”要讲其生产业绩一样,这里不能不记叙“二棉”的又一个业绩。这个业绩用时髦的话说,就是精神文明;用企业家的话说,就是企业文化;用文艺界的话说,就是文学现象。概括地说:“二棉”萌发了一批文学青年,“二棉”造就了这批文学青年。

在短短的建厂历史中,“慈二棉”先后出现过两批文学青年。第一批有郑建宁、郑国军、王少虎、张建明、范蓉、张群、马俊、张政、沈宁一等等。他们自编自印了不定期文学期刊《野草》。《野草》于1983年5月1日创刊,挂靠为“慈二棉”工会刊物。在创刊号上时任慈溪县工业局党组书记、局长蒋学行写了《立志改革,勇于创新——祝〈野草〉创刊》的卷首语。县总工会原副主席富康、原“慈二棉”党委副书记张德灿、原(进“慈二棉”的)县蹲点调查组副组长张如忠等多位领导也动笔祝贺。

慈二棉食堂(2006年)

在创刊号上发表的文学作品,小说有王少虎的连载第一回《佛陀英雄传》、郑国军的《淡淡的哀愁》、剑鸣的《集邮》;散文有国军的《野草》、马俊的《小路》;诗歌有马俊的《夜,亮了华灯》、范蓉的《从小,你就热爱生活——致张海迪》、张群的《你过生日,我想》、郑国军的《春游抒怀二首》、剑鸣的《给妈妈》,等等。

我欣赏《野草》的刊名——她默默无闻、名不见经传而百花园中又少不了、山林中又不可或缺,她是外表柔弱而骨子里刚强、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小草。

笔者终于寻觅到了《野草》创刊号——一本仅十多页,16开幅面大小,内页用老式字模打字机打成、封面用晒图纸晒成的显得过于陈旧的刊物。虽然时过还不足30年,但见到这本刊物,却让人有恍若隔世之感。可以肯定,目前与此刊物同龄的青年人几乎都讲不出这种读物是如何印行出来的。

虽然《野草》每期仅印制300—400份,但颇受青工们的欢迎。特别是刊物上开辟了释疑解惑的讲心里话栏目后,青工们都纷纷吐露了自己对文学的爱慕和对动笔写作的怯懦,甚至有些女工将自己恋爱上遇到的不安倾诉给编者。《野草》成了摇篮和桥梁

1985年“慈二棉”诗社的《月亮船》创刊号

1983年“慈二棉”文学青年的《野草》创刊号

这批青工的文学创作完全处于“四无”状态,即无脱产时间安排、无经费拨款支持、无稿费报酬所得、无利益杂念驱动。他们是真爱文学,他们的难能可贵就在这里。

这些青工中不乏文笔较好者。当年不足10%的高考录取比率,使他们没能及时地进大学深造,但这没有割断他们对文学的追求;进了“慈二棉”,白班、夜班轮着上仍没有阻隔他们对写作的爱好。这是让现在的青年人汗颜的。

1984年底,刊行了7期的《野草》在当时“反自由化思潮”中被叫停。

以后“慈二棉”又出了沈宁一收集整理的《歌集》和由张建明、郑国军、朱建臣、张波编剧、“慈二棉”业余文工团演出的三幕话剧《人生的车站》。当时年轻人中流行“台湾校园歌曲”,印行了3期的《歌集》,在青工中甚为抢手。话剧《人生的车站》展现了一位成为失足青年的“慈二棉”21岁的挡车工小张转变和进步的过程。此剧是“慈二棉”青工自己写自己、自己演自己、自己教育自己,具有较大的积极意义。

“慈二棉”的第二批文学青年有俞强、方若波、王建刚、任富强、张波、陆中儿、方启华、许群峰、毛月圆、阮银芬等等。他们以写诗为主。其中俞强既是佼佼者,又是领头人。

俞强1985年参加招工考试后,进入“慈二棉”工作,做过纺织车间辅助工和保全工。1985年处女作《悬崖上的无名树》获宁波市首届诗歌大奖赛新苗奖。1986年诗作《青年工人宿舍抒情》在《文学港》杂志上发表。1988年诗作《凡人二首》在《诗歌报》“江浙专版”上发表。1989年诗作《凡高的鞋》获“新乐杯”全国诗歌大奖赛二等奖。从此声名鹊起。(www.daowen.com)

1990年10月,俞强借调到市工人俱乐部,从事职工文学创作。组诗《少女司机》在《诗刊》发表。1991年2月调回“慈二棉”,在厂工人俱乐部工作。从此创作和获奖频繁。主要的有:散文诗《我会像风声一样逝去》入选《中国大陆青年散文诗百家》;组诗《热爱生活》在《青年文学》上发表;《爱情短章》获《中国朦胧诗纯情诗解读辞典》中国跨世纪杯二等奖;诗作《小情人》入选《大陆青年诗人诗选》;1994年组诗《我习惯了大地和生活的静寂》获《作品》杂志社“临工”杯全国新诗征文奖二等奖(一等奖空缺);诗作获《诗歌报》1993—1994年度中国当代诗坛跨世纪实力诗人集结铜奖。《夜眺》入选《中国诗歌年鉴》(1993年卷);1995年诗作《大海与声音》获《诗刊》金鹰杯全国朗诵诗大奖赛佳作奖。

1996年底他调入浙江日报社为新闻记者,在慈溪记者站工作。《最后的话》在美国《新大陆诗刊》发表。《坠落》入选美国《新大陆诗刊》。1997年《诗五首》发表在《人民文学》上。诗作《存在与时间》获《诗神》诗神杯全国新诗大赛优秀作品奖。《在诗歌之中被死神凝视》入选《中国诗歌选》(1997年版,台湾诗艺文出版社),等等。1999年4月,正式调到慈溪日报社工作。以后更是诗集出版频频。主要有1999年11月诗集《食指和拇指》出版(作家出版社)。11月23日《文艺报》发表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袁可嘉教授对该诗集的长篇评论《诗贵升华》。《夜眺》入选《中华人民共和国50年诗选》第二卷。

1985年下半年这批以俞强为骨干的爱诗青工发起成立了“月亮船诗社”,并编印了《月亮船》诗刊。《月亮船》诗刊的开面为《野草》的二分之一,是诗社内部交流刊物。第一辑《月亮船》共24页,封面是红黑套色图案,由钢板、铁笔加蜡纸刻划而成,内页文字也用字模打字机加打字蜡纸印成。诗刊顾问为力虹和张坚军,美术设计为毛月圆。

第一辑《月亮船》上发表的作品有:头篇是俞强的《车间主任和香烟》(外二首),接下是蔚蔚(系鄞县的作者)的《生日——唱给失败者的歌》(外一首),方若波的《拥有蓝天——打字员之歌》,毛月圆的《故乡的杨梅》,任富强的《母亲——给青年的女教师》,张波的《我的小船——给一位纺织姑娘》,王建刚的《小镇,背吉它的女孩》和《醉记一二》等共9篇诗作。

一般认为我市新世纪的诗歌创作离不开“三社”在此前的孕育与探索。“三社”指的是“七叶诗社”“月亮船诗社”“朝晖诗社”。“七叶诗社”成立于1985年。童银舫、范方其、龚志方、陈洲银、陈雅娣、张琼芬、徐锡权七位农村青年因爱好文学走到一起,从文学前辈乡人袁可嘉先生编的《九叶集》书名中得到灵感,起名“七叶诗社”,同时创办《七叶诗刊》,聘袁可嘉为名誉社长,路工、华宇清两位大家为顾问,其时的《农村青年》杂志社还专门介绍“七叶诗社”并发表了部分社员的诗作。“朝晖诗社”成立于1991年,两任社长胡全书、励顺良均为慈溪企业界知名人士,“朝晖诗社”办有《朝晖诗刊》,不定期出刊,至今已出70多期。“朝晖诗社”与《朝晖诗刊》能从容地走到了今天,离不开“好人”励顺良的资助。

与“七叶诗社”“朝晖诗社”相比,很大的不同是“月亮船诗社”是一家工厂独办的。这也显示了“慈二棉”和它的青工们难能可贵之处。

此外,“慈二棉”女工阮银芬、黄剑儿等人也油印了刊物《女儿港》。其中阮银芬的短篇小说《远方的星》被宁波人民广播电台配乐播出。

1986年“慈二棉”成立了全省第一个县级工业企业“文协”分会。周学斌任会长,俞强任副会长,当时的县委常委、县委宣传部长叶沛芳出席了成立会并在会上讲了话。“文协”成立后全国各地的很多作家诗人到厂里来指导,很多年轻人都参与了文学创作。同时厂里还组建了摄影运动等职工兴趣协会。“慈二棉”成了一所不设围墙的大学。

在记写“慈二棉”的成果时,也不能忘了各级领导对“文学青工”们的支持和关心,如当时主管工业的副市长沈祥家、当时的厂党委书记童中友、厂长胡学时、被称为“爱珍大妈”的厂工会主席符爱珍等等。

好的企业不仅出产精品,而且还出产人才,而这个人才是多方面的人才。这样才能显露出一个现代化的好企业应有的文化、内涵、儒雅和潜力。俞强的成材和成功离不开他自身的努力,也离不开文学青年们共同营造的创作氛围,还离不开“慈二棉”的理解支持。

1983年“慈二棉”部分文学青年在上林湖畔

“慈二棉”,一个曾经的故事,一个辉煌的故事!我相信“慈二棉”的生产和文学的同时辉煌在慈溪是空前的,但不会是绝后的。“慈二棉”贡献的不仅仅是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一批技术骨干和文艺人才,很多员工后来成为不少单位的中坚力量。

“慈二棉”在文学上的亮点,在慈溪的所有企业中是最突出的。它同样是“慈二棉”的一个主要业绩,值得总结。因此笔者在成文时落墨较多。

随着推土机的轰鸣声,“慈二棉”那漂亮的锯齿形车间从我们的视线中永远消失了。它的消失表明慈溪这个为棉花而建立的县,已完成了主导产业的转换。

2014年4月18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