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二棉催生大产业,崛起慈溪第一棉纺织厂

二棉催生大产业,崛起慈溪第一棉纺织厂

时间:2023-05-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棉”建立后的1986年12月3日,该厂改名为慈溪第一棉纺织厂,简称“一棉”。生产的发展,促进了职工生活的改善。作为当时倍受尊重的“五大产业工人”之一的“二棉”工人是自豪的。同年全县棉纺织业出口额为3292.53万元,其中“二棉”占了59.4%。

二棉催生大产业,崛起慈溪第一棉纺织厂

2008年8月13日,网上发布的消息《慈溪近期最热住宅地块慈二棉成功出让》中称:“慈溪二棉地块北至虞家路,南临南二环城路,西至剑山路,东至金棉小区,总占地面积121988平方米,折合土地面积约183亩,容积率为1.2—1.3,为居住和商业用地。该地块最终由绿城房地产集团有限公司以100641万元的价格‘摘得’。绿城将整合国内外优秀的规划设计、建筑、景观等资源,将其打造成为慈溪乃至浙江综合品质一流的精品楼盘”。

这个消息表明,“二棉”—“慈二棉”—慈溪第二棉纺织厂,这个曾经在慈溪家喻户晓的最大工厂,即将在浒山的版图上永远消失。

这个坐落在浒山镇剑山路44号(后为126号)的“二棉”,筹建于1980年2月,当时称“慈溪棉纺织厂扩建工程筹建处”,1981年6月定名为“慈溪第二棉纺织厂”。这个曾是慈溪最大的国营工厂,占地面积14.67万平方米。1987年浒山镇的常住人口为58629人(摘自《浒山镇志》),慈二棉的职工人数为3094人,占浒山人口的5.2%,也就是说每20个浒山人中就有1个是“二棉”的人。

2007年慈二棉主车间外景

慈溪最大的工业企业出在棉业上,这是有历史渊源的。

曾记否,棉花的生产与纺织是慈溪的第一主导产业。

三北大地自南宋乾道年间(1165—1173)普遍种植棉花后,家庭手工纺织随之产生。清雍正年间(1723—1735),三北的纺织产品已扩展到丝、绵、绢、绸、棉布、葛布、夏布、麻布等8种,其中以彭桥一带所产的“小江布”最有名望。随着海涂的北延,植棉区域扩大,专业纺织户日渐增多,纺织开始成为行业主流。清末,三北所产的白布、花布,经宁波绍兴、台州等地转销四方。全面抗战时期(1937—1945),交通瘫痪,城市机器纺织业凋敝,却为乡镇土纺织业的发展提供了便利,同时周巷、浒山等地的多锭大摇车使用,较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三北的土纺织业兴盛。1943年,观城东山头妇女纺织合作社成立,这是慈溪现境内首家纺织合作企业。1952年,周巷家庭针织厂建立,时为本地最大的针织企业。

特别是,1956年前后慈溪县在龙场、范市、观城、逍林、浒山、周巷、泗门、曹海建立了8个正规的棉花加工厂,均属县供销社主管。这8个较大棉花厂自东到西覆盖全县,并与其下小棉花厂连接。它们的建立完成了这个当时棉田有40余万亩,占宁波地区棉田面积1/2以上、占全省植棉面积1/3的“浙江棉仓”——慈溪集中产棉县的应有的“大手笔”。

1958年5月,在浒山南门外即环城南路53号建立了以棉秆皮为主要原料生产人造棉的地方国营慈溪人造棉厂,后改名为慈溪棉织厂。该厂初创期先后合并了浒山镇手工业针织生产合作社、慈溪炼焦厂、周巷家庭针织厂、慈溪废品加工厂,经过近20年的改造发展,经历了“脚踏、手扳机”—“动力铁木机”—“全自动织机”等三个发展阶段,成了接近现代化的棉纺织企业。

现代化的棉纺织企业在慈溪突破性的发展,恰是以在1966年8月开始筹建、1969年12月试产成功、1970元旦正式投产的生产规模为1万个纱锭的慈溪棉纺织厂为标志的。当时为备战需要,慈溪棉纺织厂躲避进了东埠头蒋家山四溪岙的山沟沟里。山沟沟里确实飞出金凤凰,投产2年就收回了全部投资,扩建时采用了纺纱新工艺,成为全省之首,“三北牌”棉纱被授予省优质产品称号。“二棉”建立后的1986年12月3日,该厂改名为慈溪第一棉纺织厂,简称“一棉”。从此“一棉”与“二棉”成了慈溪第一主导产业的“双子星座”。从某种意义上讲“慈二棉”的建设是“慈一棉”的扩充和提高。

“慈二棉”的建设同样秉承了慈溪人讲求实效的一贯创业风格,采用了“边建设,边生产”的方针:1980年6月到1982年12月完成了纺部车间的建设和投产;1982年6月到1985年1月完成了织部车间的建设和投产;以后又建设有瑞士引进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设备的气流纺纱车间。

慈二棉厂部大楼(2006年)

慈二棉北大门(2006年)(www.daowen.com)

慈二棉厂内大道(2006年)

慈二棉冷却塔(2006年)

因此“慈二棉”的建设是通过三期工程完成的。1983年4月27日国家纺织工业部部长吴文英来慈视察“二棉”扩建工程和生产车间时肯定了这一做法。

到扩建工程基本完成投产后(约1987年前后),“慈二棉”的生产规模已达到30000环锭纺、576台布机、4套精梳,8000拈线锭,2400头气流纺。年生产能力为棉纱约7500吨,棉布1600万米。主要产品有纯棉纺、混纺两大类的各档纱支20多个和织布如哗叽、涤府、线绢等10种。1987年7月,“银桃牌”棉纱出口,受到外商好评。从1982年第一期工程投产到1987年底,“慈二棉”累计创产值18445.27万元,上缴税金1450.60万元,实现利润1512.74万元;创汇额达1954.60万元,为当时全县企业之冠。

生产的发展,促进了职工生活的改善。“慈二棉”职工的生活辅助设施是当时全县企业中最好的,食堂、幼儿园托儿所、浴室、培训场所、医务室等配套成龙,并有职工住宅3.7万平方米。作为当时倍受尊重的“五大产业工人”之一的“二棉”工人是自豪的。

慈二棉车间(2006年)

据1992年版的《慈溪县志》所载《1987年(慈溪)工业行业分类(表)》表明:在全部31个工业行业中,年产值最高的是纺织业,为36957万元(含村办工业产值)。根据这一数值来估算,其中“二棉”的产值约占总量的近五分之一。又根据《慈溪县志》同一章记载的有关数字来计算:1987年全县棉纺织工业系统拥有环锭纺机49440纱锭,其中“二棉”占60.7%;气流纺机6200头,其中“二棉”占38.7%;织布机1600余台,其中“二棉”占36%;年生产棉纱15608吨,其中“二棉”占48%;产棉布2612万米,其中“二棉”占了61.3%。同年全县棉纺织业出口额为3292.53万元,其中“二棉”占了59.4%。

在当年全县142个(乡以上)的纺织企业中,“慈二棉”是名副其实的龙头。

“二棉”的占地面积是“一棉”的近2倍,职工人数是“一棉”的2倍多,固定资产原值是“一棉”的2.5倍。如果说“一棉”的建立是现代化纺织企业在慈溪突破性发展的标志,那么“二棉”的建立是慈溪棉纺织企业达到顶峰的象征,真是“大产业催生了大工厂”。

1987年以后种棉经济效益不断下降,在比较利益的驱动下,慈溪进行了产业转换。30多年过去了,日历在无情地翻页。“全国首个棉花亩产量‘超《纲要》’的县”“被周恩来总理昵称的棉花姑娘”“中国棉乡”“慈二棉”“三北牌”“银桃牌”棉纱等等,都成了值得回忆的“曾经的故事”。

慈二棉宿舍(2006年)

1980年和以后的几年中,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还未全部结束,已下乡的知青都期待着返城,就业何等难!能进“二棉”当一个光荣的工人,青年人是何等向往!“二棉”的建立不仅解决了慈溪的部分就业问题,还给古老的浒山吹来了青春之风,“三千纱女下凡”对男青年来说更是莫大的福音。从此,两边蛙声和稻田做伴的僻静剑山路充满了青春活力。大片大片棉纺厂特有的锯齿形厂房整齐有序,一群群像棉花一样脸蛋皙白、像纱一样身材细柔的女工鱼贯出入。从此浒山小伙子“找对象”如若“箩里拣花”(此是慈溪老话,“花”即棉花,比喻挑选余地很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