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吉丰是个朴实低调的人,采访他时总是不大要讲自己的业绩。我说:写慈溪化肥厂不能不写到你,写你并不意味否定别人的成绩。
吴吉丰先生1945年1月出生于余姚低塘辉桥村,1963年考上浙江大学化工系,“当时没有挑选专业,国家需要什么就学什么”。1968年毕业后,他被分配到长兴县化肥厂。1972年他调入慈溪化肥厂筹建处。化肥厂投产后,吴吉丰先后任技术员、生技科科长、副厂长。1983年任厂长,主持生产。
生产氮肥关键是制出氢气。大致流程是:在煤炭燃烧后,通入水蒸气,制造出含有氢气、一氧化碳和氮气等的水煤气,再通过一系列的加工,合成氨和二氧化碳;同时再加工并通过加压生成氨气(即NH3),这就是我们化学老师常说的刺鼻的“阿摩尼亚气体”(Ammonia),最终制成碳酸氢铵。这一过程说来并不复杂,但做来万难,而且其中生成的多为易燃易爆物。
慈溪化肥厂厂长吴吉丰(1980年)
氮肥生产系统是由一个个相对独立的单元(工段)组成的,各单元之间具有密切关系。上一单元的产品或输出,即为下一单元的原料或输入,各个单元相互紧密联系形成一个连续的生产过程。整个生产过程可以分为造气、脱硫、压缩、变换、脱碳、合成、甲醇、尿素等主要单元(工段)。各单元的操作在工艺上密切联系,但在地域上分散、在控制上相对独立。氮肥生产成本主要取决于系统的能耗,系统能耗除了与采用的工艺流程有关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系统控制的算法及稳定性,因此,化肥生产过程的控制系统对整个生产成本具有关键意义。
慈溪化肥厂的第一批工人好多是从浙化二厂调来的老工人,年龄偏大,文化基础差,不识ABC,更不懂化学,然而以后控制系统的操作是要他们去完成的。因此当务之急是先培训工人。吴吉丰结合自己的知识和实践,编制了50多万字的教材《岗位操作法》《开停车方案》《安全技术规范》等;他又手把手地传授,最后带出了一大批技术工人和干部,因此许多工人和干部都亲切地称他为吴老师。
针对当时全国化肥产量低、亏损大的现象,他常常牺牲业余时间,与工人一起连续几十个小时排除各种故障,开展120多项技术革新,效果显著的就有26项。查核慈溪县“(国营工业系统)1978—1987科技成果获奖情况表”,化肥厂共有8个项目获得县科技成果奖(见《慈溪县国营工业志》)。这样,经过不断的培训学习,不断的技术革新,不断的改进控制,慈溪化肥厂的产量提高,能耗下降。
1979年吴吉丰荣获全国劳模的证书
1979年吴吉丰荣获全国劳模奖章(www.daowen.com)
这面“全国小氮肥行业的红旗”终于在慈溪大地上升起!
吴吉丰1978年8月后任慈溪化肥厂副厂长、厂长,直至1993年化肥厂转制为止。30多年来吴吉丰厂长倾情于化肥生产,他没有豪言壮语,他的理想很朴实——“要把工作做好”。那时,他常常以铁人“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精神激励自己,他说:“想起王铁人,我就有一股力量。”
吴厂长虽然工作十分努力,厂里的效益也不错,但那时他的经济收入并不多。尽管收入与自己的付出未成正比,但他无怨无悔。他说自己过得非常充实,在这个平凡的岗位上凝聚了他一生的热情和追求。
我记得早在1946年冯友兰讲过:“‘才’可高可低,高可做大事,低可做小事,不论他才之高低,他只要在他的岗位上做到尽善尽美,就是圣贤。”冯先生讲得真好,不愧为大哲学家。
去吴吉丰家采访时,我看了他的劳动模范证书,总觉得他的证书比别人的更厚重,而且有国务院的署名。回家查阅新编《慈溪市志》(2015)“1951—2011年慈溪市全国和部级劳动模范、全国先进生产(工作)者”表格,得知60年中全市由国务院签署的全国劳动模范仅为9人,其中工业系统只有1人,那就是吴吉丰。
我说,他是“老黄牛”式的知识技术型劳模。从中,我发现劳模也在进步——成为能苦干又有知识技术的“双料”。
但慈溪化肥厂不仅仅有吴吉丰——“红花虽好还靠绿叶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